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标题: 大佬们,2.3m×3.2m的小房间,用的是封闭箱,怎么做声学处理呢 [打印本页]

作者: 收sus和功放    时间: 2025-7-23 15:21
标题: 大佬们,2.3m×3.2m的小房间,用的是封闭箱,怎么做声学处理呢
请问音箱背后和听音位背后需要做声学处理吗?需要做哪些呢?
听说小房间不用装扩散板,不知道是否如此。
吸音的话有什么便宜推荐吗?不知道图片的这种吸音有效果吗?
顺便问问有没有什么五六百元的喇叭线推荐,谢谢


作者: 收sus和功放    时间: 2025-7-23 15:22
补充一下,音箱是atc7钢琴漆,是5寸封闭箱,目前基本没有明显低频驻波
作者: hifisxf    时间: 2025-7-23 15:52
感觉不轻易进行声学装修,做减法更有利一些;
请教楼主用什么功放,目前系统表现如何~
作者: 收sus和功放    时间: 2025-7-23 16:27
hifisxf 发表于 2025-7-23 15:52
感觉不轻易进行声学装修,做减法更有利一些;
请教楼主用什么功放,目前系统表现如何~

请问做减法是怎么说呢?就是完全不做声学处理听是吧,我是d类功放
作者: hifisxf    时间: 2025-7-23 16:39
收sus和功放 发表于 2025-7-23 16:27
请问做减法是怎么说呢?就是完全不做声学处理听是吧,我是d类功放

看实际情况和系统表现,做出选择~

作者: 无丰-不起浪    时间: 2025-7-23 16:41
没有明显驻波就不搞啊,摆位摆一下,其实家里的听音环境如果还行其实没有必要搞那么复杂。

作者: dai515    时间: 2025-7-23 16:47
房间声学处理不仅仅是低频驻波这个一个方面
人声中高频也可以吸收,达到自然,不闹的效果。
就是不会感觉太吵,不是低频驻波的嗡嗡嗡。

作者: ebenezersong    时间: 2025-7-23 18:38
搞过类似的,感觉吸收的都是高频,声音变得乌突突的,不好听
作者: 交响无际    时间: 2025-7-23 18:54
本帖最后由 交响无际 于 2025-7-23 19:50 编辑

基本没有明显低频驻波?是不是有什么误会呀?嘻嘻嘻~~~
80Hz的波长,已经是4米多了。用音箱,播放一个80Hz的正弦波,在房间里走一走,听一听吧。如果有的地方声音大,有的地方声音小,这就是房间模式Room mode,俗称“驻波”了。
(关于低频“驻波”了解到的一些情况,供参考,https://zhuanlan.zhihu.com/p/615250418)


如果层高大约2.7米的话,Schroeder frequency大概是201Hz。(https://amcoustics.com/tools/amroc?l=320&w=230&h=270&re=EBU%20listening%20room)



扩散板,的确不太合适的,算了吧。没有太便宜的,稍微便宜点的,还都是样子货。稍微靠谱点的,还挺贵。
(《声音的重现》2016版,第104页,第8章8.1,还有这么段话~~~全方向声源,从光滑墙壁,到所有墙壁都加上散射格栅,扩散指数从69%,提高到75%)
(由于扩散板,需要一定的时间或距离才能形成wavefront波前、波阵面。许多相位异常是由于太靠近扩散板,听到了近场梳状滤波效应。离扩音器太近,意味着时间响应被多度影响,意味着听不到扩散板产生的时间色散。因此,听者的位置应尽可能远离扩散板表面。听众最好与扩散板保持至少三个波长的距离。对于常见的20cm厚、扩散频率下限约为500Hz的扩散板,建议至少要距离听音位的3米左右使用了。)
(关于“声学扩散板”,了解到的一些情况,供参考,https://zhuanlan.zhihu.com/p/615312250)


关于“低频陷阱”、AVAA、VPR/CBA、Superchunk的一些相关情况,https://zhuanlan.zhihu.com/p/619267697
关于“多孔吸声材料”“吸音棉”,了解到的一些情况,https://zhuanlan.zhihu.com/p/615609479


如果真准备好好玩玩、折腾折腾的话,可以考虑弄个测试麦克风,玩玩强大还免费的REW软件吧。


性价比较高的,是堆40Kg容重的1.2x0.6米5cm厚的聚酯纤维。8块一个大塑料袋包装,最好按8块的倍数买。(每家店运费报价不太一样,多问几家,送到小区楼下,大概30多元一块吧。)
我去年搬家,直接弄了两个“重型托盘仓储货架”。大几十块,直接堆在了房顶。
不开AVAA的话,50Hz的T30/Topt也可以压到500毫秒以下,50毫秒衰减-6dB,100毫秒衰减-22dB,150毫秒衰减-32dB。



这种可移动的大灰板,AQ150W,也一直觉得挺好用的。闲鱼二手,还挺新的,大概500~600吧。
按照ASC的这个Attackwall声学处理思路,在房间里摆一摆,围在身后,比贴墙挂吸音板,效果好很多,也容易灵活调整。(ASC的这个Attackwall,挺妙的,https://zhuanlan.zhihu.com/p/620488007)
对于填上120~250Hz的频响大坑,有时可能会有“奇效”,呵呵。(嫌难看的话,自己也可以略作装饰吧)

其实,自己边了解、边折腾、边体会,也是挺有意思的过程。
逐渐了解、理解,什么是自己不喜欢的声学问题。
结合喜欢听的音乐,摸索自己喜欢、想要追求的,具体是什么样的性能参数,以及呈现效果吧。

43%的人,“一些听众更喜欢清晰而不是混响”;57%的人,“其他人喜欢强烈、混响和宽广的声音”
“晚期浪漫主义交响乐”(布鲁克纳)在不那么混响的大厅中,受到更多人的欣赏。
而不以铜管乐器为主的,“古典时期交响音乐”(贝多芬),则有利于更响亮、更响亮的大厅。

混音师更喜欢混响时间为0.17~0.26s,“干一点”的房间。母带师更喜欢0.3~0.4s稍微热闹一点的房间。

B&O和Lokki的2009年研究发现,混响时间约0.4秒是听感的临界值,高于0.4s则明显出现负面评价。

Linkwitz给出了“死气沉沉”与“热闹”房间的混响时间值,认为家里聆听音乐,需要一个充满活力的房间,400~600毫秒,混响时间在450毫秒左右是最佳的。
对16.7平方米的房间,给出的混响时间范围是0.226~0.452秒;对24.7平方米给出的混响时间范围是0.264~0.528秒;对37平方米给出的混响时间范围是0.307~0.614秒。

Blackbird studio C的反射声比直达声低了30dB。而这一部分反射声能量,并没有被吸收掉,仿佛是被暂时“储存在了”扩散器中35毫秒。
然后,再被扩散,慢慢形成扩散,均匀的再被以较低声压级发散出来。(就像混响空间中,需要时间来发展混响声场)
就像在消声室,给直达声,添加了-30 dB声压级的混响。


直达声和早期反射声,结合起来构成了声源临场感。
后期反射,即混响,构成音乐的语境和空间,为音乐提供支撑、点缀和深度感,使听众有一种包围感; 即房间临场感。


如果直达声后,先听到天花板的反射声,再听到水平侧墙反射声,那么听感是“窄的”。
如果,首先听到的是横向反射,然后是天花板反射,那么听感是“更宽敞的”。


直达声音乐,总是在前面。然后是,喜欢的横向反射。然后是,听到一点来自上半部的声音。然后是,房顶的反射声。混响实际上是在你的身后并且全身上下。
从时间上看,总是有新的音乐,但以前的和声围绕着你。获得新音符时,之前的音符来自不同的方向。大脑有更好的机会,将音符和乐器分开。不同的时间,来自不同的方向。


不好意思,可能一下想到,胡说的太多了,仅供参考,看着玩吧,嘻嘻~~

作者: 大以巴狼    时间: 2025-7-23 19:58
和我卧室差不多大


作者: prodomo    时间: 2025-7-23 20:31
能不做就不做。
作者: 死翘翘    时间: 2025-7-23 22:38
如果房间里面没啥东西,就是桌椅和光秃秃的墙,那不可能没啥驻波的。
还有个混响问题,没话筒测试的话,拍一下巴掌听下回声有多长久。我喜欢短一些的,那就需要吸音。
还有如果摆位离侧墙近,那侧墙的第一反射点就需要做吸音。
作者: 收sus和功放    时间: 2025-7-23 23:29
死翘翘 发表于 2025-7-23 22:38
如果房间里面没啥东西,就是桌椅和光秃秃的墙,那不可能没啥驻波的。
还有个混响问题,没话筒测试的话,拍 ...

谢谢,不过我是觉得我房间太小了,我用的是内倾摆法,高音单元对准耳朵这样,不过这样的缺点是声场太小,声音走不出来
作者: 收sus和功放    时间: 2025-7-23 23:29
prodomo 发表于 2025-7-23 20:31
能不做就不做。

谢谢,不过我是觉得我房间太小了,我用的是内倾摆法,高音单元对准耳朵这样,不过这样的缺点是声场太小,声音走不出来,不知道需不需要做
作者: 收sus和功放    时间: 2025-7-23 23:30
大以巴狼 发表于 2025-7-23 19:58
和我卧室差不多大

想问一下中间黑色的是吸音,白色的是扩散吗
作者: 收sus和功放    时间: 2025-7-23 23:30
交响无际 发表于 2025-7-23 18:54
基本没有明显低频驻波?是不是有什么误会呀?嘻嘻嘻~~~
80Hz的波长,已经是4米多了。用音箱,播放一个8 ...

我的天太感谢了,这么多字,不过有些东西我有点看不懂,我是觉得我房间太小了所以用的是内倾摆法,高音单元对准耳朵这样,不过这样的缺点是声场太小,声音走不出来,不知道怎么处理
作者: 收sus和功放    时间: 2025-7-23 23:31
ebenezersong 发表于 2025-7-23 18:38
搞过类似的,感觉吸收的都是高频,声音变得乌突突的,不好听

不过我是觉得我房间太小了,我用的是内倾摆法,高音单元对准耳朵这样,不过这样的缺点是声场太小,声音走不出来
作者: 收sus和功放    时间: 2025-7-23 23:31
dai515 发表于 2025-7-23 16:47
房间声学处理不仅仅是低频驻波这个一个方面
人声中高频也可以吸收,达到自然,不闹的效果。
就是不会感觉 ...

我是觉得我房间太小了,我用的是内倾摆法,高音单元对准耳朵这样,不过这样的缺点是声场太小,声音走不出来
作者: 收sus和功放    时间: 2025-7-23 23:32
无丰-不起浪 发表于 2025-7-23 16:41
没有明显驻波就不搞啊,摆位摆一下,其实家里的听音环境如果还行其实没有必要搞那么复杂。

我是觉得我房间太小了,我用的是内倾摆法,高音单元对准耳朵这样,不过这样的缺点是声场太小,声音走不出来
作者: 大以巴狼    时间: 2025-7-24 00:05
嗯,对的,低频陷阱要搞起来,小房型的低频救星
作者: 交响无际    时间: 2025-7-24 00:06
本帖最后由 交响无际 于 2025-7-24 00:29 编辑
收sus和功放 发表于 2025-7-23 23:30
我的天太感谢了,这么多字,不过有些东西我有点看不懂,我是觉得我房间太小了所以用的是内倾摆法,高音单 ...
我大概暂时想到这几点,供参考吧~~


先尝试,做一下回放系统的声压级校准吧。比较“合适”的回放音量,可能对这个问题,影响最大吧。

大概步骤就是,下载EBU R128标准声压级校准信号,WAV文件,https://tech.ebu.ch/publications/rll001。(这个文件是-23LUFS单声道500-2000 Hz的粉红噪声)
左音箱单声道播放这个WAV文件,用测试麦克风、手持C计权分贝计、手机APP(C计权或Z计权),在听音位测量声压级(慢速slow),边测,边调整功放模拟音量到73db SPL。
这个操作示范的视频,可以参考一下,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h7411f7aY。(他这个设置参数,就算了吧。-23dBFS=85dB SPL,有点太太太高了,呵呵)

然后,算一下要听音乐的“Integrated综合响度”,比如,某首歌的结果是-16LUFS。
计算73db spl-(-16LUFS-(-23LUFS))=73-23+16=50+16=66dB SPL。
然后,把音箱系统的音量开到66dB SPL就行了。(如果是用电脑或前级控制数字音量的话, 前面的数字信号,开到-23-(-16-(-23))=-23-7=-30 dBFS,就行了。)


相关内容和做法,看这个链接吧,用“自然声压级”听古典音乐,用“固有响度”听流行音乐,用“综合响度”计算“理想”回放音量,https://zhuanlan.zhihu.com/p/615277404

当然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听音习惯,音箱的最大声压级,做些微调吧。
这个房间,如果是我的话,肯定就直接按照EBU R128的标准,-23 LUFS=73dBc SPL,听起来就会感觉非常合适,也会很习惯了。



关于“内倾摆法”,可以试试这个,LEDR专业音响摆位、测试声场定位结相力的评估,挺好玩的。https://zhuanlan.zhihu.com/p/617585521
其中,第二条路径,“Over”测试信号。信号从左边扬声器的声轴外侧慢慢爬升到最高点,然后落到右边扬声器的声轴外侧,整个路径呈现拱形轮廓,往复两次。运动路线应该是平滑且均匀的,左右对称。
如果信号音在最高点多次重叠,表明扬声器的内倾角度过大。
如果信号音在外侧间距较小且内侧间距较大,表明扬声器的外倾角度过大。


关于声场,先听听,左右、前后的大概情况吧。
关于音箱回放声场纵深、前后、远近的一些相关情况,https://zhuanlan.zhihu.com/p/624031617
关于“交响乐团座位布局"、“弦乐声部位置”的一些学习情况,https://zhuanlan.zhihu.com/p/718158061


如果全都堆在一起的话,可以考虑先试试这3个测试分析吧。

1.瞬态响应,看看15毫秒内,有没有超过-10dB的,能量较大的早期反射声。
(关于"时域",瞬态响应、脉冲响应、早期反射声、第一反射点、SBIR、梳状滤波、优先效应的一些相关学习情况,https://zhuanlan.zhihu.com/p/615420240)

2.检查一下“早期”与“晚期”声音情况,https://zhuanlan.zhihu.com/p/623862800

3.看一下,Clarity清晰度C50的数值情况。
ASC的一般经验是,“家中这样的小型聆听环境,在整个低音范围内(大约为 800hz 及以下),至少 10dB 的 C50 值对于良好的低音效果是可取的,15dB 或更高是极好的。”


另外,这个MATT测试信号,也非常好,而且也不需要麦克风,现在就可以听听看了。https://zhuanlan.zhihu.com/p/617585521



作者: 收sus和功放    时间: 2025-7-24 00:34
大以巴狼 发表于 2025-7-24 00:05
嗯,对的,低频陷阱要搞起来,小房型的低频救星

不过我看低频陷阱都好贵啊,有没有平替或者便宜的推荐啊
作者: 大以巴狼    时间: 2025-7-24 00:52
收sus和功放 发表于 2025-7-24 00:34
不过我看低频陷阱都好贵啊,有没有平替或者便宜的推荐啊

好像几百块左右一扇,感觉还好,就是搬运比较麻烦点
作者: dai515    时间: 2025-7-24 10:58
收sus和功放 发表于 2025-7-24 00:34
不过我看低频陷阱都好贵啊,有没有平替或者便宜的推荐啊

给楼主一个参考吧
我也是小房间,以前我是吸音板打底,然后吸音板上面贴你帖子里那种金字塔棉,我是房间满铺的。
这样处理对中高频效果蛮好的,喇叭出来的声音好很多,但是对低频效果没那么强。
低频陷进一般角落来2个就差不多了。
像我这个房间,我那个喇叭边上的墙角就需要1个,对面位置的角落也需要1个,跑到角落那里去听能明显感到低频声音浑浊
尤其是喇叭边上那个角落。
从照片上你可以看到墙面有3M双面胶,我都全拆了。因为房间搞这样太难受了。
所以,不要搞那种金字塔棉。
建议是1-2个角落用的低频陷进,喇叭后面和听音位后面及侧墙3-6块  100厚的那种装饰性很强的成品吸音板。
这些都买装饰性强的,就是摆着好看的。
这种比直接黑色没装饰的要贵不少,但是不会让你在房间里感到难受
但也不会太贵的,2-3000块左右肯定打住了
我最近也在搜寻中,2个低频陷阱,6块装饰吸音板

67112d93782f7e337f2daceb684aa18.jpg (177.66 KB, 下载次数: 8)

67112d93782f7e337f2daceb684aa18.jpg

作者: 交响无际    时间: 2025-7-24 16:59
dai515 发表于 2025-7-24 10:58
给楼主一个参考吧
我也是小房间,以前我是吸音板打底,然后吸音板上面贴你帖子里那种金字塔棉,我是房间 ...

如果按照,20~80Hz是超低频,80~250Hz是低频的话,市面上常见的、比较便宜的低频陷阱,的确只是“低频”陷阱。对80Hz,甚至100Hz以下,都基本上没什么作用了。

关于“低频陷阱”、AVAA、VPR/CBA、Superchunk的一些相关情况,https://zhuanlan.zhihu.com/p/619267697


前几年,有朋友在群里问,半径0.3m的低频陷阱有没有用?还看到过有网友问,三角型的Superchunk怎么做尺寸折算~~
闲的没事,做了这个Comsol仿真分析。房间尺寸4.5x3.1x2.7m,多孔吸声材料的低频陷阱,半径0.6m,高度2.7米,流阻率=10000 Pa·s/m²。



从这个结果看,貌似好像对100Hz以下的频率,作用还是比较有限的吧?R0.6x2.7米 x 4个,也不算小了吧?


网友回复了一句,说大厚度的,可能更适合用容重低一点的多孔材料。
又尝试了,流阻率为5000 Pa·s/m²和3500 Pa·s/m²的材料,结果感觉差别不大吧~~



这个仿真结果,2年前,也请心目中的、这方面真懂一些的专家,看了一下。
他的回复是“根据我的经验,superchunk低频陷阱对80hz以下的作用比较有限。100hz以下,还是压力型的低频,类似弹性减力墙或者VPR这样的低频陷阱比较有用。”


4年,自己使用的土办法、懒办法。直接在两个前角,用80块1.2x0.6x0.05m@40Kg容重的聚酯纤维,堆了两个2米高的大长方块,hohoho~~

Btw,顶角上用墙支架,各塞了一个AVAA。否则,可以考虑直接2.7米堆到房顶吧。



Comsol的仿真分析结果是这样的,大概能看出对40Hz有-3dB,50Hz有-4dB,70Hz提高了~+12dB吧






如果不嫌贵的话,就弄2个AVAA吧。
如果想省钱,就好好想想,房间里,哪里可以堆上大几十块,1.2x0.6x0.06m的材料吧。


瞎说的,仅供参考了~~~





欢迎光临 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http://erji.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