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标题: 为什么大家都不玩光纤了 [打印本页]

作者: wiljaywoowoo    时间: 2025-5-23 19:14
标题: 为什么大家都不玩光纤了
光纤干扰少又便宜,南瓜,playback专用的光纤传输切断外部电路杂讯干扰,msb那个新款三分体也是数字模拟用光纤解除干扰

作者: 兰迪乌斯2    时间: 2025-5-23 19:16
听过一两条光纤钱,感觉不行就再也没试过了
作者: xiaobudong    时间: 2025-5-23 20:13
光线太燥
作者: 全部删除    时间: 2025-5-23 20:29
现在不流行单独加界面了光纤就无从玩起了,不像同轴xlrcd机也还有口
作者: 留香小筑    时间: 2025-5-23 20:35
我的机对比过光纤和同轴,光纤解析高些,因为我玩eq的,所以最后是光纤好声
作者: nQEC    时间: 2025-5-23 20:36
下限高但是上限低,没什么味道,我只用来做供电隔离
作者: 死翘翘    时间: 2025-5-23 20:50
因为原始信号是只有简单纠错的电信号,用光纤传转换电路比较多,而电路转换多就容易出错或时基轻微偏差。所以如果不是为了抗干扰或长距离传输,直接传输电信号的上限更高。
作者: mudanjiang    时间: 2025-5-23 20:53
我一直用光纤,挺好的用电脑作为音源够用。
作者: szmhero    时间: 2025-5-23 21:33
hifi线材利润可以成百上千倍,你光纤吹破天值几个钱?
作者: xiaotan02    时间: 2025-5-23 22:11
只是没玩对的光纤。
平常见的光纤失真大

厉害的是可以插sfp模块的
作者: prodomo    时间: 2025-5-23 22:44
电视接解码,因为电视只有光纤。
觉得好就用没人拦着。
作者: 战斗圆圆兽    时间: 2025-5-23 22:50
光纤就是好,因为便宜所以很多奸商在诋毁它。
作者: 创象势力登场    时间: 2025-5-24 07:39
光线太便宜了,不好赚钱
作者: cjm123    时间: 2025-5-24 07:49
光纤并不便宜,不买大牌的玻璃光纤的就别碰了。
作者: ndyou    时间: 2025-5-24 08:52
光纤价格太便宜,线材厂家不好骗钱。
作者: prodomo    时间: 2025-5-24 09:35
本帖最后由 prodomo 于 2025-5-24 09:36 编辑

另外我只有看电视的解码器有光纤口,听音乐的系统没有这个口,不能用,不然就可以比较一下了。
作者: gusijia    时间: 2025-5-24 09:57
光纤更适合av系统,同轴更适合hifi系统。但如果投入太低(几十块)光纤比同轴总体要好。
作者: yspanzer    时间: 2025-5-24 14:59
光纤上限最高,下限也最低最容易普及。光纤太贵, 光纤转换设备太贵,普通玩家玩不起,所以主流就不是光纤传输了。

因为光纤设备太贵,大多解码器厂商用普通设备节约成本
作者: daviw    时间: 2025-5-24 18:48
能简单直接解决问题就没折腾乐趣了,也让很多“金耳朵”没有创造各种新鲜词汇的机会
作者: imx600    时间: 2025-5-24 22:38
prodomo 发表于 2025-5-24 09:35
另外我只有看电视的解码器有光纤口,听音乐的系统没有这个口,不能用,不然就可以比较一下了。

高端电脑主板有光线口,低端主板阉割了
作者: prodomo    时间: 2025-5-24 23:07
imx600 发表于 2025-5-24 22:38
高端电脑主板有光线口,低端主板阉割了

不用电脑听音乐,只是看电视。
作者: prodomo    时间: 2025-5-26 09:36
光纤我接了两根:一根光纤是电视输出接dac,目前极少用,同时pc接同轴(这个配置其实是无所谓的,只是电视只有toslink输出)。一根是另外一个地方的pc的光纤接解码器听pc的声音(因为不用USB且pc也只有光纤没有同轴)。
作者: djso    时间: 2025-5-26 13:25
AI:

### 音频传输方式对比:光纤、USB与同轴的优势、劣势及应用场景分析  在音频传输领域,光纤、USB和同轴是三种常见的方式,各自具备独特的性能特点,也存在不可忽视的局限性。以下从抗干扰能力、传输距离、音质表现、设备兼容性、成本及潜在缺陷等维度综合对比,帮助读者全面理解三者的差异与适用场景。  ### **一、核心特性对比**  #### **1. 抗干扰能力**  - **光纤**:采用光信号传输,完全不受电磁干扰,在强电磁环境(如靠近电机、信号塔)中表现优异。  - **USB**:易受电脑内部(电源、显卡)及周边设备的电磁干扰,可能导致底噪或失真,尤其在低端设备中更明显。  - **同轴**:依赖金属屏蔽层减少干扰,短距离内表现尚可,但长距离或强干扰环境下抗干扰能力弱于光纤。  #### **2. 传输距离**  - **光纤**:传输距离可达数百米,适合大型场馆、专业录音室等长距离场景。  - **USB**:标准传输距离通常小于5米,超过后易出现信号衰减,需借助集线器延长,但可能引入延迟。  - **同轴**:最佳传输距离在1.5米以内,长距离会导致高频信号衰减,音质劣化明显。  #### **3. 音质表现**  - **光纤**:支持杜比数字等多声道压缩音频,信号保真度较高,但光电转换可能引入时钟抖动,尤其在高码率音频(如DSD)传输时,高频细节可能受影响。  - **USB**:兼容性强但音质易受干扰限制,低端设备音质平庸,高端设备需搭配独立供电和异步传输技术提升表现。  - **同轴**:短距离内可实现高保真立体声传输,支持LPCM和压缩多声道信号,但无法原生传输未压缩多声道PCM(如7.1声道),且长距离高频损失显著。  #### **4. 设备兼容性**  - **光纤**:常见于高端音频设备(如功放、DAC),但普通电脑音箱、移动设备可能无此接口,需转换器拓展。  - **USB**:几乎兼容所有电脑、笔记本及主流移动设备,适配Windows、Mac等多系统,即插即用性最佳。  - **同轴**:多见于家庭影院、专业声卡,但新款消费级设备(如笔记本、平板)逐渐淘汰该接口,需转接使用。  #### **5. 成本与部署**  - **光纤**:接口、线缆及转换器成本高,安装需避免过度弯折,维护复杂,适合预算充足的专业场景。  - **USB**:线缆成本最低(普通USB线仅需几元),部署便捷,适合大众消费级应用。  - **同轴**:高质量线缆(如75Ω专业同轴线)成本适中,但需搭配屏蔽设计,布线需避开强电干扰,复杂度高于USB。  ### **二、劣势深度解析**  #### **1. 光纤传输的局限性**  - **光电转换损耗**:信号经“电→光→电”转换时可能产生时钟抖动,导致高码率音频细节损失,高频表现偏硬。  - **物理脆弱性**:玻璃/塑料纤芯易折断,弯曲半径过小会导致光泄露,不适合频繁移动或粗暴使用场景。  - **多声道限制**:无法原生传输未压缩多声道PCM(如7.1声道LPCM),需依赖HDMI等其他接口实现。  #### **2. USB传输的瓶颈**  - **电磁干扰与供电依赖**:共享总线易受数据信号干扰,低端设备底噪明显;依赖USB供电的设备可能因功率不足导致音质劣化(如动态压缩、低频松散)。  - **系统兼容性问题**:Windows需驱动支持,可能出现爆音或采样率切换卡顿;部分嵌入式系统(如智能电视)不支持高码率音频格式。  #### **3. 同轴传输的缺陷**  - **距离与干扰矛盾**:长距离传输时高频信号衰减严重,音质发闷;非专业线缆在强电磁环境中易引入底噪(如50Hz工频干扰)。  - **接口边缘化**:消费级设备逐渐淘汰RCA/BNC接口,转接使用可能增加延迟和失真,且多声道支持有限。  ### **三、场景化选择建议**  #### **1. 专业/长距离场景**  - **优先选光纤**:如舞台演出、录音室布线,需长距离抗干扰传输多声道压缩音频(如杜比数字),搭配低抖动光电转换设备(如高端DAC)可平衡性能。  - **避坑点**:避免传输DSD等高码率音频,减少抖动影响;布线时预留曲率空间,避免纤芯折断。  #### **2. 电脑/日常娱乐场景**  - **优先选USB**:连接电脑音箱、外置声卡等设备,利用其即插即用优势,若追求音质可选择带独立供电的高端USB DAC(如Chord Mojo),或搭配USB隔离器减少干扰。  - **避坑点**:避免使用延长线超过5米,优先选择USB 2.0接口(USB 3.0高频干扰更明显)。  #### **3. 家庭Hi-Fi/影院场景**  - **短距离选同轴**:连接CD机、功放等设备,使用1米内高质量同轴线(如范登豪The Name),享受高保真立体声;若需多声道,搭配HDMI传输未压缩音频。  - **避坑点**:布线远离强电线路,避免使用普通RCA线,优先选择75Ω阻抗匹配的专业线缆。  ### **四、总结:没有“完美”方案,只有“合适”选择**  - **光纤**:抗干扰王者,适合长距离、强干扰环境,但需接受光电转换损耗和物理限制。  - **USB**:兼容性与性价比之王,适合日常便捷使用,但音质上限受限于干扰和供电。  - **同轴**:短距离音质优选,适合Hi-Fi发烧友,但需容忍接口边缘化和布线要求。  实际应用中,可根据设备配置与需求混合使用(如USB连接电脑+同轴输出至功放),或通过升级线缆(如光纤使用APC研磨接头、USB采用屏蔽线)、增加隔离设备(如USB净化器)等方式优化表现,在成本与性能间找到平衡。

作者: 夜鹰110    时间: 2025-5-26 15:20
光纤只是媒介,用的传输技术太落后了,抖动不低的
作者: yspanzer    时间: 2025-5-26 15:37
夜鹰110 发表于 2025-5-26 15:20
光纤只是媒介,用的传输技术太落后了,抖动不低的

抖动低不低,不是我们说了算,是设备厂家说了算,他想低就低,他想高就高

设备成本高,它就用普通的零件来控制抖动,能听大家买得起。

高档货里也有抖动控制得好的,成本上去了,买的人就少了

作者: plough_dagge    时间: 2025-5-26 16:28
如果不是当年PS4只有光纤输出口,我可能这辈子都不一定用光纤……
作者: 夜鹰110    时间: 2025-5-27 15:36
yspanzer 发表于 2025-5-26 15:37
抖动低不低,不是我们说了算,是设备厂家说了算,他想低就低,他想高就高

设备成本高,它就用普通的零 ...

你也太看得起hifi圈的厂子了,怎么可能自己做得了toslink收发芯片模块,和解码芯片、界面芯片一样都是采购的好吧,toslink规范年代太久远了,支持带宽低、没有校验(有误码)、2次光电转换带入抖动,早就可以淘汰的东西,只是hifi市场太小,又有了USB这种可以带校验和异步协议,没有大厂愿意下成本开发真正带校验的异步光纤接口给音频用了。
另外hifi小厂不可能自己做得了光纤,都是从真正的光纤大厂采购以后做个粗壮的外皮售价加100倍1000倍卖出去,你无论怎么换车漆都不会让车跑得更快

作者: yspanzer    时间: 2025-5-28 08:56
真不是胡扯,真正能达到最高端的HIFI设备就是光纤技术,光纤占据了最高端金字塔顶端。同时也占据了金字塔最低端

USB和其他方式,占据了中间的消费

玩HIFI的人群,厂家也会通过自己的分析得到数据,大部分玩家就是在中低端区间,按分析进行生产,自然最主流的设备就是 光纤(普通通用设备),USB、同轴,可能还有AES(较专业一些)
作者: 徐汇买碟    时间: 2025-5-28 09:19
声音没有同轴厚,喜欢厚声的就不想用
作者: huangshun839500    时间: 2025-5-28 09:43
节约成本吧,毕竟苍蝇腿也是肉。
作者: Nylight    时间: 2025-5-28 10:20
解码器唯一一个光纤口留给电视了
作者: luke42878    时间: 2025-5-28 10:29
不好听呗
作者: flight8888    时间: 2025-5-28 10:59
本帖最后由 flight8888 于 2025-5-28 11:02 编辑

在隔绝电及高频噪音方面,光纤确实有先天优势。但是光纤的问题是光电转换本身会产生大量抖动。确实从技术上讲把光纤抖动控制低点也可以。但是不要忽略一个问题,就是任何通用接口的设计往往都不是以小众产品小众需求来的,音频用的光纤接口以及光纤传输协议都是通用规范,其他的设备像游戏主机、电视盒子、PC、电视等等都在用,作为hifi厂家能买到的接口零件就是消费级的,没有人专门为了hifi去研发专用的光纤接口,更没有hifi专用的光纤音频协议规范。所以光纤产生大量抖动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也是hifi厂家没法控制和改变的,我们现在所见所用最多的方口音频光纤也是几十年前定下来的spdif规范,所以作为厂家尽量选质量规格高点的消费级元件使用就是极限了。




欢迎光临 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http://erji.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