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标题: HIFI烧友的成长是从诚实的了解自己的系统开始 [打印本页]

作者: 浮动的声欲    时间: 2025-2-22 14:48
标题: HIFI烧友的成长是从诚实的了解自己的系统开始
本帖最后由 浮动的声欲 于 2025-2-22 18:38 编辑

      其实很能理解,作为一个烧友肯定希望自己买到的产品一定是一个好产品。
      然则很多时候由于普通发烧友没有那么多设备去对比,没有那么多资金去试错,买错的概率很高。
      因为没有能力去好好的对比和试错,通常情况下会本能的以为自己的买的设备就一定是非常好的产品,再发到网上胡乱推荐误导其他萌新发烧友。

      破除这种状态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听,能去蹭听就去蹭听,能去音乐厅听现场就去现场多听。(我指的是正规音乐厅,职业交响乐团演奏的古典音乐大编制)
      一定要诚实的面对自己,买的设备不好听不是你的错,是厂家能力低下的错。

作者: weiyiheng    时间: 2025-2-22 14:53
18线小县城,不懂到哪里去蹭听
作者: jimmyheiying    时间: 2025-2-22 14:57
本帖最后由 jimmyheiying 于 2025-2-22 15:10 编辑

我反而有不同的想法。
超过5000元的产品,想挑出一个不好听的才是真的难。都是一个奢侈品,没必要在个人感受去分出高下的感觉。
就好像一个人买了宝马车,哪怕不是很高端的,他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是难受的,但如果有个人说你没开过劳斯莱斯,所以觉得宝马很好,这当然硬说也没错,但止步于此。


其次是所谓多听现场,其实现场比唱片真实的说法可以理解,但现场比唱片好听,肯定是有人不认可的。这并不矛盾,多听现场,也是偏执的,现场又不是标准,现场就是现场仅此而已。我们作为人,平时一天到晚与人打交道,听到的都是真实的声音,他如果真的现场唱歌,多半都是难听,希望不要抬杠哈,你的老婆是歌手另当别论,多听几遍就是了

作者: 死翘翘    时间: 2025-2-22 15:15
本帖最后由 死翘翘 于 2025-2-22 15:16 编辑
jimmyheiying 发表于 2025-2-22 14:57
我反而有不同的想法。
超过5000元的产品,想挑出一个不好听的才是真的难。都是一个奢侈品,没必要在个人感 ...

关键还是看人,习惯了就好。我开自己的十年小破车,油门踩下去加速慢,习惯了后平顺的很。开奔驰S400就觉得冲,有时候心急抢道稍重点油门就冲出去就又要踩刹车。劳斯莱斯古斯特也开过,把副驾给开晕车了。

再就是现场的氛围感满满,但真的比好听还得是录音棚的美容版。

作者: David_One    时间: 2025-2-22 15:24
我15年左右在长城汽车做过一个月汽车销售的学习,他们告诉我,哈佛H6是主打款,8万左右一辆。30万一辆的哈佛H9主要是告诉客户有做30万的实力,实际上是做做样子,并不是好东西。我想国产科学机也是同样的道理,但是大把人买万元以上的科学机,而不考虑同样价钱的teac ud-507。
作者: 留香小筑    时间: 2025-2-22 15:51
真的需要多去音乐厅听现场吗,其实每天都听到好多好多人声呀生活中,还有什么比这个声音更熟悉呢,把人声调校象真了,起码在人声覆盖的这一大段频率就准了呀
作者: chfsg1    时间: 2025-2-22 16:10
其实还是欲壑难全
作者: ou85    时间: 2025-2-22 16:25
我的经验是多听也有点难判断器材好不好,但现场PK就非常容易判断哪个器材更好
作者: Yin93035382    时间: 2025-2-22 16:29
多了解自己器材,不要為輕易想換機而換機,玩音響條條大路通羅馬,成熟玩家切勿以價論聲
作者: haxang    时间: 2025-2-22 17:19
就是把自己对比的环境,系统搭配,如何更换的表述出来就行,不描述产品的,都是带节奏。
作者: zikomol    时间: 2025-2-22 18:08
留香小筑 发表于 2025-2-22 15:51
真的需要多去音乐厅听现场吗,其实每天都听到好多好多人声呀生活中,还有什么比这个声音更熟悉呢,把人声调 ...

之前想过这个问题,阿黛尔和中岛美嘉的声音有啥相似之处吗?而且又没实际听过他们清唱,你怎么就知道系统的声音准确还原了呢?靠臆想吗。所以我觉得参考器乐的声音来调系统更容易调整出还原的系统

作者: wozainali    时间: 2025-2-22 18:25
好听的声音比较主观,但可以去去了解真实的声音,比如录音棚歌手录出来是啥样的,他们听的是啥样的,音乐会现场是啥样的。
了解了真实,你才能更好的知道自己的好听是什么样的味道。

作者: hificow    时间: 2025-2-22 18:32
要深刻理解一个成语,知足常乐
作者: 死翘翘    时间: 2025-2-22 18:33
zikomol 发表于 2025-2-22 18:08
之前想过这个问题,阿黛尔和中岛美嘉的声音有啥相似之处吗?而且又没实际听过他们清唱,你怎么就知道系统 ...

也许更实际的做法是找个比较好的(或经过校准的)耳机系统做音色听感对比。
作者: 浮动的声欲    时间: 2025-2-22 18:35
各位,我说的现场是指
去正规音乐厅里听 职业交响乐团的演奏。
不是指流行音乐啊~或者小编制的录音棚乐队那种哦
作者: 浮动的声欲    时间: 2025-2-22 18:37
jimmyheiying 发表于 2025-2-22 14:57
我反而有不同的想法。
超过5000元的产品,想挑出一个不好听的才是真的难。都是一个奢侈品,没必要在个人感 ...

感谢大佬的回复
在正规音乐厅里多听职业乐团交响乐的演绎 对你理解器材还是有些帮助的。
而且其实门票并不贵~比那些流行音乐明星便宜很多很多。

作者: 浮动的声欲    时间: 2025-2-22 18:41
ou85 发表于 2025-2-22 16:25
我的经验是多听也有点难判断器材好不好,但现场PK就非常容易判断哪个器材更好

是的,您说的也很对。
问题是很多发烧友并没有这个条件。
真其实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
我指的现场 是指去正规专业的音乐厅 去听职业交响乐团演绎的大编制古典音乐

作者: 天使之城VOiCE    时间: 2025-2-22 18:48
终极目标:像外面车水马龙的声音,自然和谐,没有压迫
作者: zikomol    时间: 2025-2-22 18:57
本帖最后由 zikomol 于 2025-2-22 19:01 编辑
死翘翘 发表于 2025-2-22 18:33
也许更实际的做法是找个比较好的(或经过校准的)耳机系统做音色听感对比。

从系统出来的声音已经就是二次创作了,那为啥不直接去音乐厅听听没加染色,没麦克风录音损耗的非二手声音呢?这才有参考性。而且我很好奇,有哪个耳机系统能拍胸脯说,能准确还原管风琴?而且拜亚和sony都有监听耳机,声音有啥相似之处

我一直认为,所谓买参考的系统来做准绳是不太可行的,谁都不敢说这公认的好设备到家里会不会因为系统不搭,亦或是电处理,避震,线材,房间声学啥的直接扭曲声音。唯一能做参考的就只有真实的声音
作者: 2054    时间: 2025-2-22 19:17
能承认自己器材的不足就是进步的阶梯
作者: 浮动的声欲    时间: 2025-2-22 19:53
2054 发表于 2025-2-22 19:17
能承认自己器材的不足就是进步的阶梯

是的,能发现自己器材以及搭配的问题了。 才是找寻自己最适合声音的开始。
兄弟你懂我呀

作者: 2054    时间: 2025-2-22 19:54
浮动的声欲 发表于 2025-2-22 19:53
是的,能发现自己器材以及搭配的问题了。 才是找寻自己最适合声音的开始。
兄弟你懂我呀

但是更多的人选择相信自己买的东西就是最好的,容不得批评
作者: 浮动的声欲    时间: 2025-2-22 19:59
2054 发表于 2025-2-22 19:54
但是更多的人选择相信自己买的东西就是最好的,容不得批评

所以很多时候,发烧友之间的对话必须要建立在彼此都是非常理性且虚心的的前提下,对话才有意义。
否则就是浪费彼此时间,消耗自己罢了。

作者: Yin93035382    时间: 2025-2-22 20:36
2054 发表于 2025-2-22 19:17
能承认自己器材的不足就是进步的阶梯

現在很多人過於浮燥,器材是不斷需要認識改善,換條線,換套釘都有改變,挖掘套機最好潛能才是最大的滿足
作者: 浮动的声欲    时间: 2025-2-22 20:39
Yin93035382 发表于 2025-2-22 20:36
現在很多人過於浮燥,器材是不斷需要認識改善,換條線,換套釘都有改變,挖掘套機最好潛能才是最大的滿足

您说的很对。

作者: 死翘翘    时间: 2025-2-22 20:48
zikomol 发表于 2025-2-22 18:57
从系统出来的声音已经就是二次创作了,那为啥不直接去音乐厅听听没加染色,没麦克风录音损耗的非二手声音 ...

我们讨论的关键在于真实声音的定义。我的定义是混音间里混音师听到的声音,你的定义是现场某个位置听到的声音。

我们现在能听到的音乐基本上都是作者、混音师在混音间里做出来的。如果你想正确还原音乐作者的意图,就需要让你的系统频响曲线和这个混音间一致。随着技术的进步,近十来年稍好点的混音间设备的频响都会经过校准,音箱稳态响应接近B&K最适曲线。我们平常能接触到的最接近B&K最适曲线听感的便宜设备是经过哈曼曲线为目标校准的耳机。当然,耳机只能确定音色是不是对。在声场还原方面还是需要靠音箱,除非录音内容是人头录音。

再就是混音间听到的肯定和现场不一致,因为正经录音会有多支话筒安置在各个位置。需要混音这样的二次创作才会有合理的音色和空间感。所以要是你真的把录音调成和当时现场某个位置一致,那反倒可能误解作者意图了。


作者: fearsdotcom    时间: 2025-2-22 20:57
现场以前经常听,反正是遥不可及了,现在只能隔三差五去相熟的门店里听听差距。不过毕竟不是同场,难啊。

在家里听是觉得已经比门店样机好听了,但是到了那边又觉得样机系统也很有可取之处。
作者: fearsdotcom    时间: 2025-2-22 20:58
Yin93035382 发表于 2025-2-22 16:29
多了解自己器材,不要為輕易想換機而換機,玩音響條條大路通羅馬,成熟玩家切勿以價論聲

切勿以价论声同感,因为好东西搭配错出恶声的案例太多
作者: jimmyheiying    时间: 2025-2-22 21:04
本帖最后由 jimmyheiying 于 2025-2-22 21:36 编辑
浮动的声欲 发表于 2025-2-22 18:37
感谢大佬的回复
在正规音乐厅里多听职业乐团交响乐的演绎 对你理解器材还是有些帮助的。
而且其实门票 ...

嗯嗯。我同意你的说法,不过,我是真的尝试过,暂时不喜欢听这个。应该是我的问题 但以后应该会喜欢,因为以前很多我不喜欢的东西,随着年龄的增加,也渐渐喜欢了,对音箱的性能侧重点,口味也变了。

其实仔细想想,这个世界上那么多音箱,如果都按照自己的审美去评判,很容易就会觉得别人不懂欣赏。
但别人听我自己的音乐,多半也是砒霜一样难吃。不知道这么说适不适合。

用自认为更好的音箱,去放自己不喜欢的音乐,它会好听吗?我老婆听我喜欢的音乐,就是很难听,我听我老婆喜欢的音乐,也觉得很不好听。说我听的音乐,喇叭都放穿隆刚才回帖的时候,我看到我的娃在放音乐,也分享一下。是纯电音,如果跟他们讨论交响乐,音乐审美,肯定是自找无趣的,爽就完了。对于他们来说,雨后初晴的音箱,就是不适合的,我想呢,只能说玩不到一块去,大家都没有错的感觉。


他好开心,哈哈。祝大家也一样玩得开心。希望大家不管是监听党
现场党
线材党
音源党
玄学党技术党
科学党
土炮党
厂机党音乐党
器材党
耳机党
二手党
全新党
进口党
国产党
都在新的一年,玩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哦也






作者: zikomol    时间: 2025-2-22 21:21
死翘翘 发表于 2025-2-22 20:48
我们讨论的关键在于真实声音的定义。我的定义是混音间里混音师听到的声音,你的定义是现场某个位置听到的 ...

学习了。我是明白录音是会与现场是有些许区别的。但我觉得就算买bk校准的耳机也不能说是还原录音。因为就算我能保证耳机,音箱是符合这个标准,但是我插上功率放大器,插上解码。频响肯定会被这两种设备给改变。经过两设备后还能说声音是符合原来bk标准的吗?而且就算bk曲线没问题,总体延迟,指向性,相位响应,三维谱振图又有什么把握经过整个系统能够符合原来录音室的声音的数据?
所以我觉得还原录音或还原现场,只能是一种愿景。简单的以某种设备的声音作为标准,其实是理想化的。我一直持一种观点,要混音时,总得要有种参考,不能乱混,而这个参考,就是从业者听到的真实的声音,而混音加工后声音的核心特质是不会变的。哪怕与原始录音的演奏场地有些不同,但核心都一样

作者: 死翘翘    时间: 2025-2-22 21:48
zikomol 发表于 2025-2-22 21:21
学习了。我是明白录音是会与现场是有些许区别的。但我觉得就算买bk校准的耳机也不能说是还原录音。因为就 ...

校准频响通常指的是用话筒/人工耳测试全局校准,是校准音源、放大器、音箱/耳机组成系统的综合频响。
其实以现在的音源、放大器,对频响的影响远不如音箱/耳机和听音环境的影响大。
我自己的设备都用话筒校准过。可以很有把握的说,一般家庭未作声装的环境和普通器材的频响不标准性远超想象。
经过校准以后通常声音会有很大变化。但经过校准的不同设备听起来虽然有区别,总体走向都是相似的。
还有一点,就是单振膜的耳机是最小相位系统,失真低瞬态好,可以达到相当好的音质,也就是声场不正常。非常适合用于主观音色对比矫正。
当然,我的以上理念的前提是想要理解作者意图。如果目标是更符合自己口味,就不用这么坚持。频响在某些地方轻微增高或降低,略微加一点失真,最终听起来可能比作者原作还舒服。这也是很多HiFi设备的卖点。


作者: 鬼狐    时间: 2025-2-22 21:48
是从了解自己开始的,很多人不了解自己状态的变化,却以为是音响在变化,甚至以为是电的变化,于是瞎整,哈哈
作者: zikomol    时间: 2025-2-22 21:58
本帖最后由 zikomol 于 2025-2-22 22:01 编辑
死翘翘 发表于 2025-2-22 21:48
校准频响通常指的是用话筒/人工耳测试全局校准,是校准音源、放大器、音箱/耳机组成系统的综合频响。
其 ...

学到了,请问哪款耳机比较符合你说的标准,以及用什么软件来矫正比较好?
我知道的声学矫正牛逼的箱子有2款,一个是grimm ls1,还有paradigm persona 9,前面的是全频dsp,后者是低音dsp

作者: 留香小筑    时间: 2025-2-22 22:00
zikomol 发表于 2025-2-22 18:08
之前想过这个问题,阿黛尔和中岛美嘉的声音有啥相似之处吗?而且又没实际听过他们清唱,你怎么就知道系统 ...

可是你从音乐厅听到的乐器和唱片的那些音乐会不是同一场,甚至都不是同一个时代,用的乐器也不一样呀,演出的人技术也不一样,还有大厅的声学布置也不同,那么声音也会不一样啊
作者: 2054    时间: 2025-2-22 22:22
浮动的声欲 发表于 2025-2-22 19:59
所以很多时候,发烧友之间的对话必须要建立在彼此都是非常理性且虚心的的前提下,对话才有意义。
否则就 ...

见识决定认识
作者: 留香小筑    时间: 2025-2-22 22:32
zikomol 发表于 2025-2-22 18:08
之前想过这个问题,阿黛尔和中岛美嘉的声音有啥相似之处吗?而且又没实际听过他们清唱,你怎么就知道系统 ...

而且我说用人声调,并不是说要把某个歌星调到和生活中某个人声音一样,嗓子肯定不同啦,但是可以参考日常人声的特点,例如说不会太丰润,也不会干薄,既不会有明显线条但是又清楚不模糊,不会太亮也不会太暗,不会太软也不会太硬,就是中性啦,听起来比较亲切,总之就是尽量往这些常规的特点靠
作者: 死翘翘    时间: 2025-2-22 22:38
本帖最后由 死翘翘 于 2025-2-22 22:39 编辑
zikomol 发表于 2025-2-22 21:58
学到了,请问哪款耳机比较符合你说的标准,以及用什么软件来矫正比较好?
我知道的声学矫正牛逼的箱子有 ...

哈曼曲线耳机可以考虑索尼7506或舒尔SRH840。其实只要有DSP,耳机和音箱都可以用DSP矫正,不限品牌型号。
耳机除了人工耳测试,网上也有第三方好心人测了大量数据,可以直接拿来用。
https://github.com/jaakkopasanen/AutoEq
但要小心不同年代的同型号耳机可能曲线不一样,耳机套要用原装默认的。

我用的软件是REW,话筒用的REW推荐的UMIK。REW除了测量,也可以帮你计算参量EQ。
另外,我的设备带Dirac Live授权,可以用话筒全频矫正。这个用起来比较傻瓜,可以微调频响和瞬态,效果确实不错。



作者: yalasuo1010    时间: 2025-2-22 22:42
也不是,我收来之后一耳朵出的也很多,我不会维护不适合自己东西,留下的当然都是认为不错的,推荐给别人的当然也是我认为好的
作者: shandp    时间: 2025-2-22 22:45
但是花了钱就是你的错
作者: 最好的数字就是7    时间: 2025-2-22 23:03
非常同意,一定要到音乐厅听大编制,不断训练自己习惯正确的音色,声场,结相,密度等。
作者: koei81    时间: 2025-2-22 23:12
jimmyheiying 发表于 2025-2-22 14:57
我反而有不同的想法。
超过5000元的产品,想挑出一个不好听的才是真的难。都是一个奢侈品,没必要在个人感 ...

比较同意,但我加个门槛——万元单品非系统。单机即系统的蓝牙音箱或耳机也包括。
作者: zikomol    时间: 2025-2-23 00:03
最好的数字就是7 发表于 2025-2-22 23:03
非常同意,一定要到音乐厅听大编制,不断训练自己习惯正确的音色,声场,结相,密度等。

附议,不过最好四重奏,协奏,管风琴,铜管乐,独奏也一并加上。非常同意审美是需要训练的,只有不断接触,才能知道声音对不对,正不正确。
我还记得第一次去星海音乐厅听交响乐,才意识到原来铜管的声音是有“光泽”的,小提琴是有“厚度”不单薄,如"丝制"的,管风琴是“沉”且有强大的“气流颤动感”的。。。后面又去了几场,意识到乐器“密度”极大,声音是有“重量感的”。。。。再后面去听布鲁克纳第四交响,有意识到声音是有“生发过程”的,有起音,能感受得到声音传来的“时间感”和尾音消失的过程。。。。。再后面听拉赫钢琴协奏,明显感受得到声音的应和关系,此涨彼消,有推进的主次和承接主体。。。再后面听李斯特钢琴曲独奏场,意识到乐曲的低谷是弱而清晰的,整首曲子动态大,对比剧烈。。。。

任何领域都是需要思考学习的,哪怕是玩也要玩得明白,这样才能更上一层楼。。。认为自己只是个微不足道的爱乐者,为了追求心中的好声音,需要一把尺来丈量。对我而言去音乐厅聆听真实的乐曲演奏,是衡量的重要基准。去音乐厅多了,就会意识到以前自己对声音,对音乐的理解是多么幼稚,然后对乐曲本身,亦或是声音理解又会略有所感,有所精进,不断纠正之前的错误观念。哪怕完美重播这种追求是乌托邦,也需要先知道乌托邦是怎么样的,然后才有追寻成功的可能吧。。。。。。。。。。。。。


作者: 野有蔓草    时间: 2025-2-23 00:06
参考你平常最熟悉的人声和器乐声音
比什么话筒 曲线都靠谱
因为这个世界不是只有各个频段的响度构成
只是各频段响度正确 不见是声音是正确的 反倒容易掉入频段响度执迷上
正确且顶级的声音肯定是让你听着 有现实中的真实 比如犹如真人在你面前唱歌的形体感
这才是难得的高级声音 人脑其实很敏锐很难欺骗 特别能让人感觉这是立体的空间感和形体感
作者: 落墨之戟    时间: 2025-2-23 01:50
烧器材挺好的,烧现场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声音(走路,小孩尖叫,鼓掌,手机掉了等)
作者: axyoung9022    时间: 2025-2-23 02:25
楼上有人提到用REW,MIC来测量及校正音箱频响容易,但来测试耳机就难了,因为测试装置对于个人很难建立。但是搞一个高精度ADC,用REW软件集成一个测试平台,对自己音响系统的电域性能测试,客观评价自己系统的性能是容易做到的(性能指标要依自己的能力来设定)。这样做可以做到科学发烧,不被商家的宣传带偏方向(花不必要的钱)。
作者: 死翘翘    时间: 2025-2-23 08:31
本帖最后由 死翘翘 于 2025-2-23 08:33 编辑
axyoung9022 发表于 2025-2-23 02:25
楼上有人提到用REW,MIC来测量及校正音箱频响容易,但来测试耳机就难了,因为测试装置对于个人很难建立。但 ...

测试人工耳不难实现呀。和UMIK测试话筒同一个价位。而且如果不是总是换耳机,可以把你决定长期用的耳机寄到外面测。B&K设备测一次一百块钱。
其实测试最重要的是准确性,很多人用平板和手机测试,误差很大的。自己有测试话筒和专业声卡搭建是可以,但要有配合的声级计。如果想系统精简便携,REW推荐的UMIK话筒内置ADC即插即用,直接调用厂家提供的校准文件,不用其他设备辅助校准。

作者: 蓝色号角    时间: 2025-2-23 09:12
认知分层次,设备分层次,退烧靠平衡。
作者: 2054    时间: 2025-2-23 09:53
野有蔓草 发表于 2025-2-23 00:06
参考你平常最熟悉的人声和器乐声音
比什么话筒 曲线都靠谱
因为这个世界不是只有各个频段的响度构成

同意。并且世界上所有的录音工作室都是以还原真实世界中的声音为目的,没有任何一个录音师说自己的作品不像真的。
与此同时主观评价往往是视听作品最终的评判环节
作者: abc284444    时间: 2025-2-23 10:11
留香小筑 发表于 2025-2-22 22:00
可是你从音乐厅听到的乐器和唱片的那些音乐会不是同一场,甚至都不是同一个时代,用的乐器也不一样呀,演 ...

的确,不同古典音乐的现场也很多变量,但这是变量最小的一种现场参考了。对比人山人海靠二次放大的演唱会,对比嘻哈热闹的dj现场。
作者: shuang0232    时间: 2025-2-23 10:16
现场音乐和录音室音乐完全是两个追求,买的唱片都是录音室出来的,天天去听什么现场。拿现场的声音做标尺选设备是胡闹。现场同期录音天然会录进去混响,录音室唱片更多采用心形或超心形收音,录进去的都是干音,混音师通过干音来完成二次创作。不懂就别总瞎发标感悟了,纯纯的冒傻气
作者: haxang    时间: 2025-2-23 10:17
每次现场听完古典音乐会,都不想去会所听音响了。
作者: 2054    时间: 2025-2-23 10:25
shuang0232 发表于 2025-2-23 10:16
现场音乐和录音室音乐完全是两个追求,买的唱片都是录音室出来的,天天去听什么现场。拿现场的声音做标尺选 ...

所以录音棚录出来的小提琴是以不像真实的小提琴为目的?
作者: zikomol    时间: 2025-2-23 10:31
2054 发表于 2025-2-23 09:53
同意。并且世界上所有的录音工作室都是以还原真实世界中的声音为目的,没有任何一个录音师说自己的作品不 ...

语言很精炼,看法相同啊,自己没办法很好的表达,只能写一些粗俗的文字。据我所知,哪怕是古典现场live收音也需要混音师,那是因为原始录音文件不经过良好的混音处理,出来的声音效果是跟原始演奏现场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需要混音成应有的录音师理解的效果,才能成为良好的歌曲成品发行。看法相同的是混音师要混出来的效果:都是以还原真实世界中的声音为目的,没有任何一个录音师说自己的作品不像真的。

基于此,所以自己也不信任何云视听。因为没有混音处理的原始录音是与原始演奏是截然不同的,云视听的效果越好,往往实物声音效果越烂。

作者: shuang0232    时间: 2025-2-23 10:39
2054 发表于 2025-2-23 10:25
所以录音棚录出来的小提琴是以不像真实的小提琴为目的?

你知道一把小提琴录音时要采用几个mic? 不同频段的声音辐射方向是不一样的,为了尽可能收进来足够多的音色丰富后期处理,一个小提琴可能至少就要三个mic夹在不同的方向和位置来进行收音。正前方一般聚集最多的频响是1k-1.5khz。越到高频段,指向性越强,有些频段的轴向压根不在前方,你能听到的都是夹杂了反射声的高频段。从这个角度来说,录音室听到的音色有可能是更饱满更丰富的。并且录音室以追求更悦耳更好听为目的。
最后回到你的问题,什么叫真实的小提琴声音,这个根本就不存在标准答案。就算在现场,你在皇帝位和最后一排角落,听到的小提琴音色也不一样,更不用说声音经过耳道反射耦合后,感受到的音色更不同。

作者: 2054    时间: 2025-2-23 10:43
shuang0232 发表于 2025-2-23 10:39
你知道一把小提琴录音时要采用几个mic? 不同频段的声音辐射方向是不一样的,为了尽可能收进来足够多的音 ...

当我们说一个唱片的钢琴或者小提琴录音好的时候。我们是说这个乐器真还是不真呢?当阿卡多在艾比路用ATC做监听录了音之后,又受邀有李小沛用全套单拿声学给他录同样的音乐。两者的效果会一样吗?如果不一样,那么用什么标准去评价哪个更好呢?
作者: 死翘翘    时间: 2025-2-23 10:47
2054 发表于 2025-2-23 10:25
所以录音棚录出来的小提琴是以不像真实的小提琴为目的?

很多时候不是。通常是奔着更美的角度混音的。
这就和影楼拍照片一样。拍的原图里大肚腩、脸上的痘子、牙齿的缝,嘴唇的颜色体现着真实,但不好看所以影楼会做PS,作品会更容易被接受。
回到混音改变原作品,一个经典的事例就是那个Eagles的加州旅店,现场原曲前面的鼓声没那么重,是后期混音时候加重的。
作者: 2054    时间: 2025-2-23 10:50
死翘翘 发表于 2025-2-23 10:47
很多时候不是。通常是奔着更美的角度混音的。
这就和影楼拍照片一样。拍的原图里大肚腩、脸上的痘子、牙 ...

我们在说钢琴和小提琴就继续讨论钢琴和小提琴。
当我们说钢琴或者小提琴录音好的时候,我们是在评价他录的真还是不真?
作者: 死翘翘    时间: 2025-2-23 11:03
2054 发表于 2025-2-23 10:50
我们在说钢琴和小提琴就继续讨论钢琴和小提琴。
当我们说钢琴或者小提琴录音好的时候,我们是在评价他录 ...

发烧友通常会纠结声音真不真。
音乐家和混音师合作,关注声音对不对、美不美。
混音师和工程师合作,按最适曲线或其他标准校准系统,保证信号和声音的一致性。
作者: shuang0232    时间: 2025-2-23 11:03
2054 发表于 2025-2-23 10:43
当我们说一个唱片的钢琴或者小提琴录音好的时候。我们是说这个乐器真还是不真呢?当阿卡多在艾比路用ATC ...

绝对意义上的好坏只能建立在有可观评判依据的基础上,声音的好坏不存在所谓的好坏,因为太主观。

真不真这问题更不必回答,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追求什么真,有些人追求好听爱听。如果以真为目标,那所有人声都放干音好了。追求保真的话连修音都不要修了。

你自己在脑子里脑补这些东西,做一些没有任何意义的思想实验,还不如自己去b站上看看资料,了解下音乐是怎么从录音到混音制作出来的,然后再来讨论这些问题。一张唱片混音过程中,ADDA那么多次,你来谈真不真,有些太可笑了。现代音乐混音不是追求还原现场,是追求有创造力的声音。这是汉斯季默说的。你还有什么问题,建议也去他官网forum里留言问一下,看看大师怎么回答。

现场音乐不是没价值,因为自然声学条件下的音效,是后期处理无法模拟不出来的,那种气势靠立体声回放也回放不出来。但现场的声音效果细节就是不如录音室唱片多,像三角铁这种乐器的很多细节都被大混响遮盖掉了,但是录音室唱片更有机会跟每个乐器的音色给予充分展现,会预留一部分最能体现某个乐器音色的频段来专门做后期处理,尽可能多保留细节。

不要自以为是以为掌握了什么发烧的真理,自己那点知识储备除了犯傻,说不出来什么有建设性的话。听音乐是一件极其个人主观的事,自己听自己的,每次看到自以为找到了真谛来普度众生的大师,都忍不住来怼几句,对事不对人,单纯是厌蠢。

作者: 2054    时间: 2025-2-23 12:02
所以哪一个优秀的录音是因为乐器不象真的而优秀的?
所以汉斯季默希望他的hm415回放的钢琴声不像斯坦威三角琴而像雅马哈立式琴吗?
配乐是创造,录音是还原。不要偷换概。
作者: 2054    时间: 2025-2-23 12:02
shuang0232 发表于 2025-2-23 11:03
绝对意义上的好坏只能建立在有可观评判依据的基础上,声音的好坏不存在所谓的好坏,因为太主观。

真不 ...

所以哪一个优秀的录音是因为乐器不象真的而优秀的?
所以汉斯季默希望他的hm415回放的钢琴声不像斯坦威三角琴而像雅马哈立式琴吗?
配乐是创造,录音是还原。不要偷换概念
作者: 2054    时间: 2025-2-23 12:10
死翘翘 发表于 2025-2-23 11:03
发烧友通常会纠结声音真不真。
音乐家和混音师合作,关注声音对不对、美不美。
混音师和工程师合作,按 ...

所以讨论器材就应该讨论还原度,讨论音乐就应该去讨论它的艺术性。
对于器材而言,当然可以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的结果一定会是得到一个比较局限和片面的风格,也就是比较擅长某一类作品的系统。
作者: shuang0232    时间: 2025-2-23 12:47
2054 发表于 2025-2-23 12:02
所以哪一个优秀的录音是因为乐器不象真的而优秀的?
所以汉斯季默希望他的hm415回放的钢琴声不像斯坦威三 ...

你一思考,我就笑了。录音是还原,那有人用电子管mic有人用晶体管mic,为什么呢,选择最还原的的不就行了?还不是因为录出来的音色不同,还要给后期混音预留充足的后期创作空间。




作者: 2054    时间: 2025-2-23 12:54
shuang0232 发表于 2025-2-23 12:47
你一思考,我就笑了。录音是还原,那有人用电子管mic有人用晶体管mic,为什么呢,选择最还原的的不就行了 ...

你始终喜欢偷换概念。这个帖子那么长,首先讨论的是用现场的声音去衡量你的系统。录音过程中所有的动作。都是为了还原某一个真实存在或者制作人需要的场景,后者最简单的要求就是人声录音让听众有歌手站在面前的真实感,有歌手口型适当的感觉,有乐器伴奏在舞台上而不是分开录制拼凑在一起的感觉,有伴奏用的大提琴听起来要像真实乐器的感觉。
作者: 椎名真空    时间: 2025-2-23 12:58
在绿檀发这个相当于屎里淘金了
作者: tyl1355    时间: 2025-2-23 13:03
不知道该说什么,自己的听感才是最重要的,尽量在有限的金钱内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吧。
作者: shuang0232    时间: 2025-2-23 13:04
2054 发表于 2025-2-23 12:54
你始终喜欢偷换概念。这个帖子那么长,首先讨论的是用现场的声音去衡量你的系统。录音过程中所有的动作。 ...

录音室唱片就没有什么歌手在舞台的感觉,你自己连基本的音乐制作概念都没有,脑补一些无知的场景来讨论。你告诉我卧室音乐还原什么现场的感觉?近场录音的时候没有任何所谓的位置信息,所有的感觉都是混音师的创作。你要乐器在左边,混音师就把右声道音量增大,左声道减小就行了。你要厅堂感,大混响,调节干湿度就行了。你所谓的这种愚蠢的还原其实就是一个虚拟的效果,根本不是在还原录制时候的感觉。那就是在还原混音师想给你的感觉。所以贴主让多去看现场有什么用?混音阶段大部分唱片不是按照live效果为标尺来进行创作的。

你连这个概念都没建立起来,你自以为是的说什么呢?为了图一个喜欢出洋相的感觉吗?
作者: 2054    时间: 2025-2-23 13:15
我们现在听的所有被称为不错乃至优秀的人声作品。有哪一个不追求舞台感和空间感?有哪一个人生的结像是从你背后而不是正面?有哪一个是不追求舞台层次感的?有哪一个不追求乐器形态的?难道这些都不是以真实场景为基础的吗?
卧室音乐是什么?本人不知道无法回答。
现场就是你调整的基础。现场就是你调整的标定物。你当然可以以某个现场为基础进行增删改。但这个过程一定是以现场的真实表现为基础进行的。而这个过程依赖于你现场听的多寡。
作者: 2054    时间: 2025-2-23 13:15
shuang0232 发表于 2025-2-23 13:04
录音室唱片就没有什么歌手在舞台的感觉,你自己连基本的音乐制作概念都没有,脑补一些无知的场景来讨论。 ...

我们现在听的所有被称为不错乃至优秀的人声作品。有哪一个不追求舞台感和空间感?有哪一个人生的结像是从你背后而不是正面?有哪一个是不追求舞台层次感的?有哪一个不追求乐器形态的?难道这些都不是以真实场景为基础的吗?
卧室音乐是什么?本人不知道无法回答。
现场就是你调整的基础。现场就是你调整的标定物。你当然可以以某个现场为基础进行增删改。但这个过程一定是以现场的真实表现为基础进行的。而这个过程依赖于你现场听的多寡。
作者: 2054    时间: 2025-2-23 13:23
本帖最后由 2054 于 2025-2-23 13:25 编辑
shuang0232 发表于 2025-2-23 13:04
录音室唱片就没有什么歌手在舞台的感觉,你自己连基本的音乐制作概念都没有,脑补一些无知的场景来讨论。 ...

从收音混音到母带的各个环节,所有的操作都是为了让我们的录音像真的而不是假的。录交响乐会把大提琴放在左边吗?会把木管组放在第1排吗?会让现场录音听起来是在棚子里录的吗?所有的调整就是为了让最终的作品听起来是符合真实场景的表现
作者: 2054    时间: 2025-2-23 13:28
shuang0232 发表于 2025-2-23 13:04
录音室唱片就没有什么歌手在舞台的感觉,你自己连基本的音乐制作概念都没有,脑补一些无知的场景来讨论。 ...

引申出来的问题就是不用真实的声音去评价系统。那你用什么去评价你的系统?
当你系统的表现和真实乐器不一致的时候。你相信谁?相信测试参数?相信眼睛而不是耳朵?
作者: 司马悠然    时间: 2025-2-23 13:28
浮动的声欲 发表于 2025-2-22 18:41
是的,您说的也很对。
问题是很多发烧友并没有这个条件。
真其实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

前几天刚从徐汇区的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听完新年音乐会,人比较多,现场听音感受并不好,不断有人讲话发出声音
作者: qwerqwer0854    时间: 2025-2-23 13:48
能去音乐厅现场聆听的人毕竟是极少数,绝大多数肯定只能是听音响了,录音跟现场不一样,音响的跟现场肯定也不一样,不同的音响也不一样,这就有点众口难调了,其实只要自己感觉好听舒服就行,没必要斤斤计较。
作者: lxmgggg    时间: 2025-2-23 14:21
能把听音环境做合格的声学处理这一条就难倒了大部分的烧油,器材合理搭配又难倒大部分烧油,音响要玩好确实非常的难。
作者: shuang0232    时间: 2025-2-23 15:04
2054 发表于 2025-2-23 13:15
我们现在听的所有被称为不错乃至优秀的人声作品。有哪一个不追求舞台感和空间感?有哪一个人生的结像是从 ...

billie eilish就是典型的卧室音乐,人声追求极致的贴脸,追求的就是在耳边唱的感觉,并且根据耳机听音环境做特殊声音优化。这些追求哪一个跟你说的一样呢?但这并不耽误专辑获得格莱美最佳流行专辑和年度最佳专辑两个大奖。
听音乐是极其主观的事,你自己那点知识水平一点评判能力都没有,跟哪评判什么系统啊,滑稽。

作者: 2054    时间: 2025-2-23 15:28
卧室音乐我不了解。主观的爱好没问题,评价的依据就是现实。耳机,不过是没条件玩音响的人的自我逃避罢了。
作者: 2054    时间: 2025-2-23 15:30
shuang0232 发表于 2025-2-23 15:04
billie eilish就是典型的卧室音乐,人声追求极致的贴脸,追求的就是在耳边唱的感觉,并且根据耳机听音环 ...

卧室音乐我不了解。主观的爱好没问题,评价的依据就是现实。耳机,不过是没条件玩音响的人的自我逃避罢了。

作者: 死翘翘    时间: 2025-2-23 15:33
2054 发表于 2025-2-23 12:10
所以讨论器材就应该讨论还原度,讨论音乐就应该去讨论它的艺术性。
对于器材而言,当然可以在真实的基础 ...

还原目标是什么?某相近演奏现场的某个位置的听感、混音间工作位置的听感还是主观认定的听感?
我以为是第二项,混音间工作位置的听感。如果不是这样,可能误解作者意图,也会让系统偏科。某些音乐效果特别好,有些听起来很逊。
作者: jimmyheiying    时间: 2025-2-23 16:31
本帖最后由 jimmyheiying 于 2025-2-23 16:43 编辑
2054 发表于 2025-2-23 12:54
你始终喜欢偷换概念。这个帖子那么长,首先讨论的是用现场的声音去衡量你的系统。录音过程中所有的动作。 ...

有没有一种可能,这是很少一部分特殊群体的要求……但不是大众化的需求呀。

首先有人用现场 去衡量听感,那肯定就有人不用现场去衡量听感啊。

----------------------
要求高的艺术家,音乐天赋比较多,音乐细胞也比较大,其实不妨去搞创作,把自己的理念传递他人更有意义,玩音响有些可惜屈才了

作者: 2054    时间: 2025-2-23 16:50
死翘翘 发表于 2025-2-23 15:33
还原目标是什么?某相近演奏现场的某个位置的听感、混音间工作位置的听感还是主观认定的听感?
我以为是 ...

混音之后还有母带,周天澈听到的和权相宇听到的不一样。
此外,混音室听到的和录音师希望你听到的不能划等号,否则就不存在对比监听了
作者: 2054    时间: 2025-2-23 16:53
从审美上讲,你当然可以喜欢听起来像中提琴的小提琴重放效果。中间的区别在于你知道小提琴是什么声音而选择把它调整得像中提琴,而不是你以为你系统中重放的、像中提琴的声音就是小提琴该有的声音。
作者: 2054    时间: 2025-2-23 16:54
jimmyheiying 发表于 2025-2-23 16:31
有没有一种可能,这是很少一部分特殊群体的要求……但不是大众化的需求呀。

首先有人用现场 去衡量 ...

从审美上讲,你当然可以喜欢听起来像中提琴的小提琴重放效果。中间的区别在于你知道小提琴是什么声音而选择把它调整得像中提琴,而不是你以为你系统中重放的、像中提琴的声音就是小提琴该有的声音。
作者: jimmyheiying    时间: 2025-2-23 17:10
本帖最后由 jimmyheiying 于 2025-2-23 17:16 编辑
2054 发表于 2025-2-23 16:54
从审美上讲,你当然可以喜欢听起来像中提琴的小提琴重放效果。中间的区别在于你知道小提琴是什么声音而选 ...

我可不可理解为:
从审美上讲,你当然可以喜欢听起来像周润发的周杰伦重放效果。中间的区别在于你知道周杰伦是什么声音而选择把它调整得像周润发,而不是你以为你系统中重放的、像中周杰伦的声音就是周润发该有的声音。


然后,有个发烧友说,你们都听不懂,区分不了的,要虚心学习,玩好音响,还要多去接触周杰伦和周润发……多握手,多谈话,多认识这2个人,多听他们现场,才能鉴别呢。不累吗

作者: 2054    时间: 2025-2-23 17:15
只有你知道周杰伦真实声音是怎样的,才谈的上像不像
作者: 2054    时间: 2025-2-23 17:15
jimmyheiying 发表于 2025-2-23 17:10
我可不可理解为:
从审美上讲,你当然可以喜欢听起来像周润发的周杰伦重放效果。中间的区别 ...

只有你知道周杰伦真实声音是怎样的,才谈的上像不像
作者: jimmyheiying    时间: 2025-2-23 17:16
本帖最后由 jimmyheiying 于 2025-2-23 17:23 编辑
2054 发表于 2025-2-23 17:15
只有你知道周杰伦真实声音是怎样的,才谈的上像不像

这不就累了吗。
其实您说的确实是正确的。只是这,这不就累了吗。

作者: 2054    时间: 2025-2-23 17:21
jimmyheiying 发表于 2025-2-23 17:16
这不就累了吗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作者: zikomol    时间: 2025-2-23 19:28
本帖最后由 zikomol 于 2025-2-23 19:39 编辑
2054 发表于 2025-2-23 15:30
卧室音乐我不了解。主观的爱好没问题,评价的依据就是现实。耳机,不过是没条件玩音响的人的自我逃避罢了 ...

受上面坛友的启发,我去搜索学习了一下录音和混音的过程,然后发现像流行音乐这一种,可能就是有一部分他说的这种卧式音乐,确实是随心情用软件混音效果器混的,所以有一些歌曲混的效果不好听起来效果也挺奇怪的。

而在古典录制混音制作这块,发现深圳音乐厅有讲解录音混音制作的视频。而他的混音效果器,是直接用深圳音乐厅现场的三个不同距离与角度的位置进行采样数据的,而后期制作的时候,会根据需要选择其中的一个效果器,这样被混音加工后的成品会尽可能接近在深圳音乐厅中的原始听感。这也佐证了我一开始的看法,古典混音必须有一个合理的参照,深圳音乐厅直接用厅里的混响数据采样作混响效果器,为的就是尽可能接近厅里的音乐听感
作者: zikomol    时间: 2025-2-23 19:55
2054 发表于 2025-2-23 17:21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所以我搞不懂为啥总有人揪着录音师混音后会与现场听到效果截然不同,这一点不放。古典音乐混音这一行,人家好歹是专业的吧, 要是混出来的效果,跟原始演奏截然不同,这叫不叫曲解创作者也就是器乐演奏者的原意?那他还能在这一行待下去吗?

要是原始录音干声不经过混音处理就能出来符合演奏者原意的好声音,那录音师,混音师啥的全都失业了。那我只要买好的录音设备录完后就能直接发行单曲了

作者: fearsdotcom    时间: 2025-2-23 20:06
鬼狐 发表于 2025-2-22 21:48
是从了解自己开始的,很多人不了解自己状态的变化,却以为是音响在变化,甚至以为是电的变化,于是瞎整,哈 ...

如果人也是变量,那没法玩了 。。。

作者: 2054    时间: 2025-2-23 20:12
zikomol 发表于 2025-2-23 19:55
所以我搞不懂为啥总有人揪着录音师混音后会与现场听到效果截然不同,这一点不放。古典音乐混音这一行,人 ...

录音师操作的依据是现实。你想要参考录音室效果的可能性远低于参考现场
作者: zikomol    时间: 2025-2-23 20:42
2054 发表于 2025-2-23 20:12
录音师操作的依据是现实。你想要参考录音室效果的可能性远低于参考现场

我也是觉得参考现场作为标准,更容易玩出好声音,有几个烧友能进录音棚听听混音的?进不了的情况下,去音乐厅听不是更好?况且票价本身就不贵,星海贵的票也就一两千,便宜的也有80的。培养听音观,陶冶情操不也挺好。如果没有足够可靠的标准,又怎么能判断是系统的声音是进步还是退步呢,全靠脑中的多巴胺吗?
作者: 2054    时间: 2025-2-23 20:46
zikomol 发表于 2025-2-23 20:42
我也是觉得参考现场作为标准,更容易玩出好声音,有几个烧友能进录音棚听听混音的?进不了的情况下,去音 ...

听现场的确是最便宜而且最容易实现的。有条件随时听不同的百万系统的人不听现场也能培养出正确的听音观,单这个的难度大多了。
三排五排十排堂廂楼厢正面侧面背面听下来,对声音就有很好的直观感受了。
作者: 鬼狐    时间: 2025-2-23 21:06
fearsdotcom 发表于 2025-2-23 20:06
如果人也是变量,那没法玩了 。。。

经常在车里听歌,不同时候声音感受差异极大,有时声音饱满的感觉充分驱动了耳膜好听到爆,有时候听同一首歌就干巴巴的推不动难听的要命,我汽车音响没啥变量吧,是人在变。

作者: fearsdotcom    时间: 2025-2-23 21:18
鬼狐 发表于 2025-2-23 21:06
经常在车里听歌,不同时候声音感受差异极大,有时声音饱满的感觉充分驱动了耳膜好听到爆,有时候听同一首 ...

汽车的话,我感觉隔音一般不太好(开过的只有雷克萨斯隔音不错)。

那么,路上各种噪音,哪怕低速或者静止时都有很多干扰,除非是开进安静地库。不过你说的这么大差异的感受,我倒是没体验过,我车上是套自己加装的丹拿,基本上风格在任何时候都是那样,差别最大还是在于外面噪音。

作者: 死翘翘    时间: 2025-2-23 21:42
fearsdotcom 发表于 2025-2-23 21:18
汽车的话,我感觉隔音一般不太好(开过的只有雷克萨斯隔音不错)。

那么,路上各种噪音,哪怕低速或者 ...

噪音对声音听感影响很大。车开动以后噪音会对音乐弱信号和中低频有掩蔽效应,需要做补偿(不同路面不同速度还不一样,所以有的车带了随速补偿)才能听起来舒服。
另外车窗是否开启、副驾是否坐人、座椅位置也会对声音产生明显影响。
作者: 死翘翘    时间: 2025-2-23 21:44
2054 发表于 2025-2-23 16:50
混音之后还有母带,周天澈听到的和权相宇听到的不一样。
此外,混音室听到的和录音师希望你听到的不能划 ...

混音室听到的和录音师希望你听到的不能划等号?没看懂,可否说明一下?
另外混音师和录音师可能不是同一个职业吧。
作者: fearsdotcom    时间: 2025-2-23 21:46
死翘翘 发表于 2025-2-23 21:42
噪音对声音听感影响很大。车开动以后噪音会对音乐弱信号和中低频有掩蔽效应,需要做补偿(不同路面不同速 ...

车上想认真听,全车加装隔音是必须的。我觉得那钱完全不值,而且不做深度DSP处理结像都出不来。所以车上能响就好了,别纠结声音。
作者: 死翘翘    时间: 2025-2-23 21:53
zikomol 发表于 2025-2-23 19:55
所以我搞不懂为啥总有人揪着录音师混音后会与现场听到效果截然不同,这一点不放。古典音乐混音这一行,人 ...

音乐会现场有很多位置,不同位置听到的效果真可能区别巨大。应该以哪个位置为准呢?或者以最贵的位置为准,那其他的位置就不真实吗?
而且这个理念实际上就是凭经验主观判定声音是否正确。对于一般非专业听众,真有这么高的音乐素养?有这能力的恐怕是千里挑一吧。
作者: 死翘翘    时间: 2025-2-23 21:58
fearsdotcom 发表于 2025-2-23 21:46
车上想认真听,全车加装隔音是必须的。我觉得那钱完全不值,而且不做深度DSP处理结像都出不来。所以车上 ...

对,车子的声音上限被糟糕的声学特性锁死了。无论多贵的量产车,声场都会被家用HiFi吊打。车载顶多低频容易做的出彩。




欢迎光临 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http://erji.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