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标题: 老生常谈的问题:模拟声和数码声是什么 [打印本页]

作者: melonmelon    时间: 2025-2-6 14:28
标题: 老生常谈的问题:模拟声和数码声是什么
之前查了几次百度没搞懂这俩是什么感觉。2025年了,有没有资深烧友详细解答一下。
是不是用上黑胶听听黑胶我就能理解何为模拟声呢



作者: 阿灰灰    时间: 2025-2-6 14:50
问深鲸
作者: mcgrady45    时间: 2025-2-6 14:57
不鸡道,俺们用低端器材
自己理解,就是听听黑胶磁带CD,然后再听下用电脑或数播播流媒体和无损文档,风格有不同,但心理作用更大,听磁带有那点嗞嗞声,黑胶也有点还有糊味,CD清澈通透明亮,电脑在界面不错情况下其实声音也是有力和清澈的,数播目前没玩过太好,听起来不如电脑只是方便,流媒体来说主要是更方便听个感情
作者: hifiamor    时间: 2025-2-6 15:13
模拟声本质就是高频缺失或者高频失真大。老式磁带就是典型的模拟声,你看看磁带的频响范围。
也不要迷信什么黑胶,黑胶听一次声音效果差一次,黑胶播放本身就是有损的。
新黑胶唱片是最数码味的,听的越多越有味道,模拟味越重。
那个金刚石唱针在纹路之间摩擦产生的声音,听完一首曲子唱针上面都粘上很多黑色的粉末,
那些粉末都是唱针从唱片上刮下来的,听多了唱片都被刮平了尤其是高频的部分损失非常大。
用wav文件播放可以轻松分辨出来录音是来自cd还是黑胶转录,也就是数字文件可以轻松模拟出黑胶的感觉
反过来没有任何一个黑胶可以模拟出cd的干净清晰层次感。
一个东西可以模拟另一个东西的声音,反过来确不行,那你说到底哪一个信息量大
并且现代录音全部使用的数字处理合成,哪来的模拟
hifi很多说法其实就是一个笑话,简单问题复杂化。因为音频那点事太简单了,只有复杂化才好赚钱。
作者: poonhk    时间: 2025-2-6 15:13
你想赞的声就是模拟声,你想骂的就是数码声,没固定标准
作者: 月之爆击机    时间: 2025-2-6 15:23
只是营销概念罢了。
发烧友会根据营销材料自行脑补出一套解释,最后实现了对营销资料的自我补完。
作者: went86    时间: 2025-2-6 16:20
模拟声就像胶片相机一样,声音的边缘是模糊的,就好比用铅笔画一道线,用手擦糊一样的感觉,数码味就是声音边缘清晰,就是所谓的线条感
作者: xhks    时间: 2025-2-6 16:40
买个夏日之声m30和一个和弦的机器你一听就知道
作者: tszone    时间: 2025-2-6 16:53
解析高又冷又硬就是数码声,
作者: Onion大暖旺    时间: 2025-2-6 16:55
模拟本质上是一种好听的失真
作者: 不可思议Zzz    时间: 2025-2-6 17:01
数码本身是没声的,也是要DA转换为模拟信号,我感觉应该是问的模拟味和数码味。
个人理解,模拟味是失真小、还原度高、接近录音原始的声音。
数码味是信号传输和处理过程中产生噪声和失真,导致冷硬薄刺连续性差的声音。
数字信号处理的好,一样可以出高素质的模拟味。
作者: melonmelon    时间: 2025-2-6 17:05
谢谢上面各位烧友的回复
作者: 风姿卓越大花猫    时间: 2025-2-6 17:14
模拟声更注重自然流畅度,数码声更还原监听,我瞎掰的
作者: fixbug    时间: 2025-2-6 17:14
根本没有数码声,只有好与差的模拟声,有人耳朵能听到数码声?大概是高频脉冲啸叫吧。
作者: 野有蔓草    时间: 2025-2-6 17:14
本帖最后由 野有蔓草 于 2025-2-6 17:21 编辑
hifiamor 发表于 2025-2-6 15:13
模拟声本质就是高频缺失或者高频失真大。老式磁带就是典型的模拟声,你看看磁带的频响范围。
也不要迷信什 ...

其他不说 就你说的 没有任何一个黑胶可以模拟出cd的干净清晰层次感。
估计你听的都是几千块的黑胶吧
我听过最干净且极其立体犹如现场的是黑胶 整套才10w不到的黑胶
比我听过几十万的cd都好不止一个档次
器材到顶级 都会趋于类同 黑胶少模拟转化 更容易好

至于磁带是典型的模拟声 建议了解一下开盘带 从前cd的母带都是用这个录制的
就目前来说 这个还是最顶级的音源 毕竟现在数字录音 家用不可能拿到这些原始文件

作者: zikomol    时间: 2025-2-6 17:17
https://www.headphoneclub.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66840&highlight=%C4%A3%C4%E2

作者: melonmelon    时间: 2025-2-6 17:55
风姿卓越大花猫 发表于 2025-2-6 17:14
模拟声更注重自然流畅度,数码声更还原监听,我瞎掰的

哈哈哈
作者: melonmelon    时间: 2025-2-6 17:55
fixbug 发表于 2025-2-6 17:14
根本没有数码声,只有好与差的模拟声,有人耳朵能听到数码声?大概是高频脉冲啸叫吧。

上面有坛友纠正了,其实我想问的应该是模拟味和数码味
作者: melonmelon    时间: 2025-2-6 17:57
zikomol 发表于 2025-2-6 17:17
https://www.headphoneclub.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66840&highlight=%C4%A3%C4%E2

谢谢
作者: prodomo    时间: 2025-2-6 17:58
拿CD机做个说明:低端/杂牌CD机比较lp/mc播放来说可以说数码声比较严重,就是说很差。
作者: haxang    时间: 2025-2-6 19:12
本帖最后由 haxang 于 2025-2-6 19:19 编辑

模拟味:高解析、动态强、高频润、中频暖、低频沉稳,关键字:清、有力、润、暖、沉;
数码味:解析差、动态弱、高频刺、中频薄、低频硬,关键字:糊、无力、刺、薄、硬。
认为模拟味是糊的,那就大错特错,解码器永远做不到高解析和润泽同时存在,既要润泽又要高解析,就会牺牲动态。

作者: wkd15jordan    时间: 2025-2-6 19:24
hifiamor 发表于 2025-2-6 15:13
模拟声本质就是高频缺失或者高频失真大。老式磁带就是典型的模拟声,你看看磁带的频响范围。
也不要迷信什 ...

给我看笑了,这论坛99.99的烧友没听过高级模拟声是什么,但就是敢说


作者: andy04665547    时间: 2025-2-6 19:42
       老燒眼中,不喜欢的声音就是数碼声

一根針爬兩声道的黑胶碟, 左右声道分離不超过30db 都可以音质吹上天  


作者: fenk    时间: 2025-2-6 23:07
这个概念掠模糊,但是我觉得有需求的任会懂。早期数码是随着cd兴起开始的,声音相对冷硬,不流畅,其实按照这个标准,在acg等文化曲风影响下(抱歉我必得要带上这些),现在那些又硬又亮又冲的塞子,其调教也是数码向的。模拟相对代表声音三频都很流畅不生硬不突兀也不会凹下去一块(其实有凹就有凸么,本质上一回事)这种走向,但是并没有说因为这种流畅连贯然后活生感强棱角少他就一定糊,所以别误会了(但是说句心里话,包括塞子,现在调的相对流畅不突兀甚至找不出明显短板的这种退烧声,好多就是有点糊,也不知道为啥)。其实对于耐听度这件事,每个人的接受程度是个灰度问题不是非黑即白的。因此,模拟和数码除非声音特点特别明显(一般特别明显的这种,声音争议也会少),不然其实也是个灰度问题。
作者: kugongzi    时间: 2025-2-6 23:22
楼主看到了吧?好玩吗?原来模拟味还有这么多解释啊

有的说模拟味是高频失真,
有的说模拟味是声音边缘模糊,
有的说模拟味是自然流畅,
有的说模拟味是高解析强动态,
有的说模拟味是………………

哦!!!原来你说的模拟味,和A说的不同啊,B说的模拟味也不同啊…………
每个人对模拟味,都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模拟味”这种感受词,说白了,扯蛋…………


作者: melonmelon    时间: 2025-2-7 00:31
kugongzi 发表于 2025-2-6 23:22
楼主看到了吧?好玩吗?原来模拟味还有这么多解释啊

有的说模拟味是高频失真,

看完一圈感觉自己又兜回去了
作者: 美兎不是美兔    时间: 2025-2-7 00:39
如果是说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数字信号就是0和1的组合,必须被算法转化为可以被画成波形的模拟信号才可以被人耳识别成音乐。不过发烧友们所谓的两种声音恐怕指的是由于解码原理的不同(比如早期的r2r与现在流行的ds,甚至可能像黑胶那样直接由唱针在凹凸不平的唱片表面摩擦引起的震动)造成的差异,而且可能是一种失真差异。在这里就可以看到并不是失真越低越好听,早期设备受限于技术在指标上和现在没得比,但是那种独特的失真反而会给音乐染上一种独特的色彩,比如尖锐的高频被修饰,显得顺滑,中低频的失真反而可能听起来像是一种笼罩的氛围感,人声带上了某种磁性balabala,总而言之模拟声就是很玄学啦,不过也是不再以冰冷的数字而是用耳朵收货听来的声音。毕竟lofi也是一种独立受欢迎的音乐风格对不对?说拿着hifi低失真耳机听高码率的lofi其实就是想要精确地听到它的失真也不为过
最后我不是什么资深烧友只是爱听音乐加上有点计算机背景
作者: gaocheng1991    时间: 2025-2-7 00:42
纠结字眼是何苦,世上的美和丑岂止千万种,习得分辨好声音的能力才最重要。
作者: 兰迪乌斯2    时间: 2025-2-7 00:45
本帖最后由 兰迪乌斯2 于 2025-2-7 00:46 编辑

数码声就是失真大,干冷刺薄没质感不耐听

模拟声就是hifi的本质,说模拟声就是暖糊不过是伪科fi们的意淫和骗人买电子垃圾的营销手段而已,模拟声就是耐听,通透,解析好,清晰,结项清楚凝聚,能量感强动态好
作者: 二两白开    时间: 2025-2-7 00:45
很简单啊,你去当地比较好牌子的音箱店,比如宝华韦健这种专做音箱的,先在店里手机连接蓝牙放一个蓝牙音响听。再用他们的音箱7系8系?随便功放放一段。你就知道蓝牙声音和模拟声音区别他
作者: 阿灰灰    时间: 2025-2-7 00:53
越看越欢乐
作者: 野有蔓草    时间: 2025-2-7 01:07
本帖最后由 野有蔓草 于 2025-2-7 01:14 编辑

没什么模拟和数吗声
只有是不是更接近真实的声音另外就是真实之外怎么好听 毕竟不存在能完全真实再现

如果声音难听 别pua自己 肯定是设备不行

作者: 全部删除    时间: 2025-2-7 01:12
不喜欢的就是数码声,要说起源的话应该是cd刚出的时候设备设计还不太完善对比黑胶一耳朵干冷刺,可能把当时的烧友都整无语了才发明的这个词。自己解释的话就是设备周边调整得比较好就能感受到数码声就是那种充满了数字源抖动,设备谐振,线材干扰各种导致的科hi人士因为没有对比过而体会不到的失真,把这些都处理好了声音就会特别顺滑凝聚宽松,密度大声音清晰高频又不会过于刺耳(有些器乐发出的声音本来就是刺耳的,要是一点都感觉不到了那说明系统还原性也有问题了)尤其是数字源的抖动噪音这些这方面有了良好的处理比如dsp,信号重整洗水,搞好数字设备的供电,哪怕不用黑胶也能感受到模拟声而不是那种cd时代以来流传下来的典型的数码声
作者: ygyxh    时间: 2025-2-7 01:18
hifiamor 发表于 2025-2-6 15:13
模拟声本质就是高频缺失或者高频失真大。老式磁带就是典型的模拟声,你看看磁带的频响范围。
也不要迷信什 ...

同意兄台的观点
作者: true-blue    时间: 2025-2-7 01:36
本帖最后由 true-blue 于 2025-2-7 15:35 编辑

数码音源也必须要将数字信号转成模拟信号才能出声呀。。模拟音源也有档次优劣,数码的解码器也有档次优劣。单说一个所谓的数码味应该是指数码音源咯,各种档次各自玩,那个好最终还是看你的钱包吧!但不得不说,模拟介质的唱片或磁带等的确是损耗品,历史遗留下来的情怀产物。
作者: luke42878    时间: 2025-2-7 03:44
听起来又真又好听就更接近模拟声
作者: 爱吃莴苣    时间: 2025-2-7 08:26
为什么没人提到奇次、偶次谐波在所谓数码声和模拟声之间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不同时代的回放介质只不过是个载体罢了
作者: ham2002    时间: 2025-2-7 11:22

现在的音响,几乎都是数码味

模拟味,1980-1995年的收音机的声音,比较有代表性。
作者: zikomol    时间: 2025-2-7 12:05
爱吃莴苣 发表于 2025-2-7 08:26
为什么没人提到奇次、偶次谐波在所谓数码声和模拟声之间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不同时代的回 ...

你提的偶次谐波这种应该对应的是“胆味”,胆管发出的声音比较多偶次谐波。而胆味不是模拟声,这只是种声音偏好而已,尤其是那些很糊的胆机。
模拟声是日常听到的真实人声,乐器声


作者: zhouwuxi118    时间: 2025-2-7 12:21
hifiamor 发表于 2025-2-6 15:13
模拟声本质就是高频缺失或者高频失真大。老式磁带就是典型的模拟声,你看看磁带的频响范围。
也不要迷信什 ...

没好好玩过黑胶就别发言
好的黑胶照样可以在干净清晰上秒cd

作者: 爱吃莴苣    时间: 2025-2-7 12:22
本帖最后由 爱吃莴苣 于 2025-2-7 12:28 编辑
zikomol 发表于 2025-2-7 12:05
你提的偶次谐波这种应该对应的是“胆味”,胆管发出的声音比较多偶次谐波。而胆味不是模拟声,这只是种声 ...

胆机确实更容易因为偶次谐波的影响而产生温暖的听感,但并不意味着“偶次谐波”仅是电子管设备的专属配方,实际上纯模拟设备听起来有独特的“味道”,如磁带、开盘和黑胶等,也是有偶次谐波的功劳。可惜偶次谐波会影响保真度、动态范围、串扰等各项音频参数指标,因此在上世纪音频制作领域进入到数字化制作之后,漂亮的音频参数为后期制作预留了更广更深的空间和余地,模拟设备也就逐渐从音频的上游领域退出历史舞台,从而直接影响下游的民用及相关商业消费领域。但近几年,类似于使用硬件的“模拟过带”、或软件插件的“磁带饱和”手段,在音频后期制作中也颇为流行,其实就是对音频干声增加一定量的偶次谐波(2nd Harmonic)、Delay、压缩和相关的滤波等。所以,偶次谐波可不单单是电子管音频设备的专属属性。

作者: zhouwuxi118    时间: 2025-2-7 12:23
andy04665547 发表于 2025-2-6 19:42
老燒眼中,不喜欢的声音就是数碼声

一根針爬兩声道的黑胶碟, 左右声道分離不超过30db 都可以 ...

没玩过别拿所谓的数据来说,会笑死人的

玩过才有发言权

作者: zikomol    时间: 2025-2-7 12:25
kugongzi 发表于 2025-2-6 23:22
楼主看到了吧?好玩吗?原来模拟味还有这么多解释啊

有的说模拟味是高频失真,

而很多人口中的“黑胶味,模拟声,模拟味,胆味”,我是对以上这些名词报以怀疑态度的。因为真实的声音是没有味道的,就自然而然的传入我们的耳中。每种乐器都有自己的特性,不会被某一种特质所共同套用。如果听啥都是xx味,那只能说明系统是失真的。

我是认为如果嘴边一天天挂着以上这些抽象名词的人,听的大概率也是失真的声音。

作者: jianz    时间: 2025-2-7 12:31
我可不可以把声音的模拟和数码看成显示器的VGA和HDMI~模拟信号最大分辨率和数字信号的最大分辨率差了很多……不知道我这么理解对不对
作者: zikomol    时间: 2025-2-7 12:35
爱吃莴苣 发表于 2025-2-7 12:22
胆机确实更容易因为偶次谐波的影响而产生温暖的听感,但并不意味着“偶次谐波”仅是电子管设备的专属配方 ...

说的好,我记得瑞士fm的老板在采访中说过,现在很多厂商为了所谓的听感,人为为添加了很多偶次谐波。包括晶体管机和解码器。用讨巧失真的方式来作弊增进听感,它看不起这种行为

作者: 爱吃莴苣    时间: 2025-2-7 12:43
zikomol 发表于 2025-2-7 12:35
说的好,我记得瑞士fm的老板在采访中说过,现在很多厂商为了所谓的听感,人为为添加了很多偶次谐波。包括 ...

有同感。但这就涉及到一个本源的问题了,玩hifi的人到底追求的是100%还原录音样本?还是追求一定比例的还原并外加不同品牌设备的所谓“艺术性二度创作”(调音)?我相信这也是hifi圈大大小小纷争的原点,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就是这般,听觉层面的东西,哪有什么标准。模拟声、数码声,无非是纷争过程中的主要的两个门派罢了

作者: zikomol    时间: 2025-2-7 13:05
本帖最后由 zikomol 于 2025-2-7 13:22 编辑
爱吃莴苣 发表于 2025-2-7 12:43
有同感。但这就涉及到一个本源的问题了,玩hifi的人到底追求的是100%还原录音样本?还是追求一定比例的还 ...

关于这个我之前也思考挺久,我的答案是100%还原录音样本。
我感觉其实是有标准的,审美艺术的东西都是有价值体系在里面,就跟科学体系一样,都是有一套标准。就像买玉,人家会告诉你怎么挑怎么看哪些玉是好玉,根据什么来判断?这种玉又价值多少钱啥的。买玉这么抽象的,挂钩价值品位啥的东西,都有一套标准。为啥反倒是跟电声科技高度相关的hiFi圈反倒没了标准?这不是很奇怪吗?

在接着的就像文学领域,虽然很多人貌似说文无第一,但论资排辈早就定下来了。就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那些人,福克纳,托马斯曼,叶芝,ts艾略特,贝克特,这些人是巨匠级。蒙森,鲍勃迪伦这些人是末流。科学体系,文学都是有一个标准,哪有什么文无第一?早就排好位次了

所以,我认为hifi的审美价值判断,电声回放评级同样的也都是有标准的。如果有人认为没有,那纯粹是被无良厂家洗脑,以便卖出他们自己家的电子垃圾。。。抑或是自己不具备判断能力

作者: andy04665547    时间: 2025-2-7 13:29
zhouwuxi118 发表于 2025-2-7 12:23
没玩过别拿所谓的数据来说,会笑死人的

玩过才有发言权

      我也有玩黑胶阿,只有好几十年前真正模擬錄音沒有数碼錄音的很老很老的歌才有价值,

現代歌曲在黑胶系统毫无价值

作者: johnmok    时间: 2025-2-7 13:40
模擬味, 最簡單來說, 就是聲音滑一點, 微暖。相對所謂數碼味, 就是尖刺, 冷調, 聲音的尾音感覺顆粒, 碎玻璃那種聲。

用圖片來說, 就是下銳利化瀘鏡下太重手圖像邊緣出現鋸齒那種感覺, 表面很高清, 實際很失真。
作者: 爱吃莴苣    时间: 2025-2-7 13:42
zikomol 发表于 2025-2-7 13:05
关于这个我之前也思考挺久,我的答案是100%还原录音样本。
我感觉其实是有标准的,审美艺术的东西都是有 ...

在hifi这个圈子,或者说在任何以hifi为主题的商业论坛中,很多事情不能深挖,只能看破不说破或者干脆闭口不谈。比如你提到的“标准”问题,这在上游的专业级机圈之中早就不是什么难题,人家就是参数为王。2000年初期是差不多五年一个周期,旗舰机参数更新。近十年,差不多三年来一次革新和提升,设备的参数数据好看意味着公司的硬件开发水平靠谱,意味着这些机子被公司或个人采购回去,其对应的性能能够直观的运用在音频制作流程中。为啥同为玩音频设备的圈子,下游的hifi回放圈子面对着那么多纷争那么多门道那么多只能以“耳朵收货”、“千人千耳”、“各花入各眼”作为结论而草草收场且周而复始的局面?一句话:生产力圈子和休闲圈子之间的属性差异,从根儿上就不同。一个是投入之后可以继续产出的领域,一个是投入之后只能自嗨的领域。所以在这个“自嗨”的圈子里谈“标准”,就是没有标准

作者: 鬼狐    时间: 2025-2-7 13:50
模拟声就是毛笔在宣纸上写的字,数码声就是圆珠笔在白纸上的字,虽然圆珠笔的字很清晰,但是你懂的,没啥味道。从科学角度看,模拟声参杂有三次谐波失真,低频会饱满,高频会更飘逸,有擦耳膜的舒服的感觉,数码声的低频就是忠实还原源文件,干巴巴的,高频是直接垂直刺向耳膜的。
作者: fixbug    时间: 2025-2-7 13:50
别把模拟声音神话了,人一睁眼睛耳朵里听到的不都是模拟声音吗?
不过仔细想想,耳朵里面生物学传播声音的神经信号还真可能是数字的
作者: 鬼狐    时间: 2025-2-7 13:54
hifiamor 发表于 2025-2-6 15:13
模拟声本质就是高频缺失或者高频失真大。老式磁带就是典型的模拟声,你看看磁带的频响范围。
也不要迷信什 ...

听过中道再来说
作者: zikomol    时间: 2025-2-7 14:25
爱吃莴苣 发表于 2025-2-7 13:42
在hifi这个圈子,或者说在任何以hifi为主题的商业论坛中,很多事情不能深挖,只能看破不说破或者干脆闭口 ...

学到了。不过感觉hifi难搞的地方在于标出的低阶参数没有太多参考价值,与听感无太多关联。比如失真,拓品这个失真王声音怎么样大家有目共睹。然后又比如带宽,之前去听classe的旗舰前后推宝华,虽然功放2Mhz+-3db,只能说是构式,实在太难听,看着参数脑放也开不起来。。。很多时候hifi是种混沌态,参数往往会互相制约,过高的参数往往会顾此失彼。可能是真正有意义的参数厂家压根不标出来,这个不懂。

虽然大家一个个说耳朵收获,千人千耳。但是多数人真有耳朵收货的能力吗?能听得出区别吗,能听得出哪里好,哪里不行吗,能判断什么是好声音吗,审美观上得了台面吗?
想起了之前去展会听宝达套推艾格斯顿,我要求展商放马六,小提琴的形态完全错误,管乐分布怪异,提琴位置不对,声场窄小。这种狗屎得不能再狗屎的声音,竟然看到同场有人说是最好的声音,我直接无语了好吧。。。。

作者: 爱吃莴苣    时间: 2025-2-7 14:58
zikomol 发表于 2025-2-7 14:25
学到了。不过感觉hifi难搞的地方在于标出的低阶参数没有太多参考价值,与听感无太多关联。比如失真,拓品 ...

淡定吧,这个小圈子的生态环境就是这样。从二战之后英国人摆弄遗失于民间的军用电台开始(算是近代HiFi的起源)到现在,它基本上算是和“标准”无缘。还是同一个原因,谈标准必然要谈量,量小就不可能产生标准。反之,正是因为量小无法产生标准,反而促成了这个圈子的个体产品利润可以远超上游的那些形成标准的专业级领域产品。说人话:上游形成工业标准、严格的评价体系,走量(全球的录音棚、影视公司、集团的大批量采购);下游也有产品的工业标准,但在这个圈子里把控话语权的那群人不希望在评价体系中过于“标准”,否则会丧失产品的卖点,会破坏这个圈子的生态环境。消费者可以选择跳出这个圈子,玩别的圈子的音频设备,但一旦进入hifi的圈子,也就只能接受这个圈子的生态环境,想要改变这个生态环境,首先从源头来看,厂商不同意、相关论坛、圈子里的大佬不同意,否则断人财路不是?所以淡定的玩吧,不想玩了就试试别的圈子。我说的够多了,匿了匿了。。

作者: hifiamor    时间: 2025-2-7 15:13
鬼狐 发表于 2025-2-7 13:54
听过中道再来说

我不玩黑胶,但是听过无数黑胶转录的高码率录音。
很多号称是百万级的黑胶转录的192k码率。
声音就像垃圾一样,很多连基本的左右声道音量平衡都做不到
黑胶是你的心里寄托,你可以把他当做神。



作者: Nylight    时间: 2025-2-7 15:27
看标题就知道里面一定很精彩赶紧点进来看看

结论是真的很推荐大家都去玩一玩合成器的adsr
作者: zhouwuxi118    时间: 2025-2-7 15:46
hifiamor 发表于 2025-2-7 15:13
我不玩黑胶,但是听过无数黑胶转录的高码率录音。
很多号称是百万级的黑胶转录的192k码率。
声音就像垃 ...

有机会亲自听听看黑胶系统就知道了,转录的录音都是不行的

作者: 鬼狐    时间: 2025-2-7 16:04
hifiamor 发表于 2025-2-7 15:13
我不玩黑胶,但是听过无数黑胶转录的高码率录音。
很多号称是百万级的黑胶转录的192k码率。
声音就像垃 ...

可笑,还转录。告诉你,磁带比黑胶牛多了。谦虚点把

作者: allen狼狼    时间: 2025-2-7 16:07
买个磁带机不就明白了。。

1738915549837.jpg (38.25 KB, 下载次数: 8)

1738915549837.jpg

作者: Boendigo    时间: 2025-2-7 16:16
让你老婆当面唱首歌,同时手机录下来,然后把录音文件用HiFi系统播放,比较一番
作者: gusijia    时间: 2025-2-7 21:15
模拟声就是磁带 lp 开盘带的声音,数码声就是cd sacd以及数播和pchifi的声音。所谓的模拟味就是数码声做出模拟声那种味道(早期的磁带和lp味道都是很浓的),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的cd原盘调音比较好味道很像lp(所谓的模拟味一般就是说这个)。现在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包括一些发烧友)根本就是从数码声开始听的,习惯是数码味,反而觉得模拟声的声音是糊的(这个不用讨论,具体看个人了),所以无论数码味还是模拟味最重要的是对自己投其所好!
作者: sailing2000    时间: 2025-2-7 21:17
不可思议Zzz 发表于 2025-2-6 17:01
数码本身是没声的,也是要DA转换为模拟信号,我感觉应该是问的模拟味和数码味。
个人理解,模拟味是失真小 ...

赞同


作者: newcybert    时间: 2025-2-8 09:04
现在几乎没有模拟声
作者: angel5630    时间: 2025-2-8 09:23
本帖最后由 angel5630 于 2025-2-8 09:28 编辑
melonmelon 发表于 2025-2-6 17:55
上面有坛友纠正了,其实我想问的应该是模拟味和数码味

怎么说呢,你去听听音乐会现场,那就是模拟声,回来再对比下器材直接差距就知道了,那些小提琴独奏,悠扬婉转好听细腻,有感情。但是有些所谓数码味重的器材,直白刺耳,一个调子拉完。

作者: 岁月如梭    时间: 2025-2-8 09:32
举个通俗的例子,好比高清电视机显示同一个人的一张照片,数码声就这个人不化妆,而且还是面部特写,每一个毛孔、每一根汗毛、每一粒黑头都看的清清楚楚!而模拟声就是相当于美颜后的艺术照,毛孔和汗毛被淡化了,面部的线条和肌肤的质感被突出了,更强调整体的流畅、优美、顺滑。看你喜欢哪一种呢?
作者: yjmy705    时间: 2025-2-8 10:16
以前的模拟味声音像是胶片机拍照,暗室冲洗出来的照片。(比如老黑胶老磁带老收音机)
现代的模拟味,比如是新出的唱片还专门给你搞个黑胶限量版,处理上给我感觉更像是,把数码相机拍的照片打印出来,纸媒对比高清显示器看起来当然更模拟,但本底还是数码相机,和胶片机完全不是一个路数,有点多此一举了。

作者: 风卷残云    时间: 2025-2-8 11:26
angel5630 发表于 2025-2-8 09:23
怎么说呢,你去听听音乐会现场,那就是模拟声,回来再对比下器材直接差距就知道了,那些小提琴独奏,悠扬 ...


作者: zikomol    时间: 2025-2-8 13:49
爱吃莴苣 发表于 2025-2-7 14:58
淡定吧,这个小圈子的生态环境就是这样。从二战之后英国人摆弄遗失于民间的军用电台开始(算是近代HiFi的 ...

感谢大佬讲解,拓展了思路,之前没研究过专业音频领域,是个小白。现在正在baidu查找世界顶级录音棚,研究里面的设备构成。然后发现了一些熟面孔,丹拿的bm6a,雅马哈白盆。然后发现了一些在hifi领域也听说过的牌子,Meitner(emmlabs),bw,Weiss,bricasti,jbl,merging,丹拿等等。感觉专业圈的竞争大,相对来说有性价比一些。我认为可以买专业,hifi两者都沾边的牌,相对来说更“正确”。不会像纯专业一样那么难用,听感过于“分析”,也不会像某些hifi厂商,贵和“不正确”纯电子垃圾。
作者: 爱吃莴苣    时间: 2025-2-8 15:27
zikomol 发表于 2025-2-8 13:49
感谢大佬讲解,拓展了思路,之前没研究过专业音频领域,是个小白。现在正在baidu查找世界顶级录音棚,研 ...

相互探讨相互学习。另外我再多嘴一句,你说的不错,像dCS、PrismSound、Lavry甚至在hifi圈比较熟面孔的Chord,无论是公司还是主要的技术负责人、工程师,他们都是专业机圈的技术大拿,跨界到hifi系列产品线小试牛刀做点产品就能大卖。为啥呢?也很简单,就像滚雪球。因果关系就是产品做得好口碑就好,就会在圈子里形成无形的“标准线”,被大批量采称为行业准绳,像电影圈子同期声领域就是zaxcom、sound devices、Aaton、Sonosax等,这些就叫行业标准品牌。都是大几千万、上亿美刀投资的电影现场用这些设备进行声音采集,品质可想而知。不说远的,我们央妈采购sounddevices一个型号一个批次就是大几百台,何况全球?这些利润才足够真真正正的投入到自主研发环节,没有足够的利润谈何自主研发?所以下游的圈子只要一谈”自主研发“我就乐,但也只能看破不说破。

作者: 觀海聽風聲    时间: 2025-2-8 16:03
hifiamor 发表于 2025-2-6 15:13
模拟声本质就是高频缺失或者高频失真大。老式磁带就是典型的模拟声,你看看磁带的频响范围。
也不要迷信什 ...

说的很好,逻辑清晰


作者: zikomol    时间: 2025-2-8 16:16
爱吃莴苣 发表于 2025-2-8 15:27
相互探讨相互学习。另外我再多嘴一句,你说的不错,像dCS、PrismSound、Lavry甚至在hifi圈比较熟面孔的Ch ...

之前买过个小的专业器材,是黑狮的r2x2,说实在的,我把hd700接上去推,感觉挺刺耳的。后面有些人跟我说,这专业器材的成本分摊,不完全是hifi部分,像话放啥的用不上这种也占了些成本。所以我其实对那些专业厂的各种功能塞在一起的多路大杂烩adda器材是有些抵触的,想着成本不全分摊到hifi上233

所以现在玩的路子就变成了电脑外部升频,买hifi的nos解码来玩。自己也不专业,简单想的就是,hqplayer跑dsd512,1024升频,电脑cpu配合显卡的算力总比解码器里可怜的fpga高多了,靠电脑把数字滤波的精度拉满,da部分就干好da就行,不要瞎掺和upsampling环节

作者: zikomol    时间: 2025-2-8 16:26
本帖最后由 zikomol 于 2025-2-8 16:28 编辑
爱吃莴苣 发表于 2025-2-8 15:27
相互探讨相互学习。另外我再多嘴一句,你说的不错,像dCS、PrismSound、Lavry甚至在hifi圈比较熟面孔的Ch ...

不过神奇的是,这些厂有些时候为了营销理论一套一套的。我记得几年前,dcs好像说dsd128就足够了(他家vivaldi码率上限),说什么再往上就没啥实际意义,有副作用啥的。然而当时dcs却帮别人处理dsd256赚钱。然后现在又推出个新的系统,码率支持到dsd512。。。。。。我看着是挺乐的

作者: 爱吃莴苣    时间: 2025-2-8 16:55
zikomol 发表于 2025-2-8 16:16
之前买过个小的专业器材,是黑狮的r2x2,说实在的,我把hd700接上去推,感觉挺刺耳的。后面有些人跟我说 ...

玩专业机用以回放,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认为是需要投入学习成本的。上游研发出来的硬件架构给下游hifi提供思路和设计参考,下游的hifi则在供电和模拟部分花更多的精力重新打磨,包括但并不局限于使用各种稀有电容、线材等手段来提升“听”的部分。如果仅谈数字音频的回放,总体的硬件架构在如今的材料学范畴内已无革命性突破的可能,因此像黑狮2x2这种入门声卡仅依靠其硬件来充当hifi回放的设备,可能也就是凑合的水平,就会给hifi圈用户造成一种“专业机不过如此罢了”的印象。你也说了,专业设备重点放在模拟in和数字部分,模拟out并非其强项;模拟out是hifi范畴比较擅长的部分。那么回到我一开始说的,玩专业机作为回放则需要结合软件、各种母带级dsp插件,再结合专业机的硬件架构,才能切实体会到上游设备的降维打击,这也是hifi圈不擅长的赛道,或者说这是hifi圈不需要具备的技能,软件、算法以及硬件和软件的无缝衔接,编辑和处理音频(上下游设备之间,时至今日在硬件架构层面没啥大差距,甚至hifi圈子用料更加极致更加的“无中生有”)。但是话说回来,在民用玩乐圈子里谈软硬件结合着玩机子,不切实际。所以,上游和下游相互之间有交流、合作、跨界,但整体处于井水不犯河水的状态。如果有人试图将上游的玩法带入到下游的领域之中,首先学习成本就是巨大的门槛。


作者: zikomol    时间: 2025-2-8 17:45
本帖最后由 zikomol 于 2025-2-8 17:49 编辑
爱吃莴苣 发表于 2025-2-8 16:55
玩专业机用以回放,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认为是需要投入学习成本的。上游研发出来的硬件架构给下游hifi提供 ...

感谢详尽的讲解,获益良多。我粗浅理解:数字处理,软件,算法,dsp处理别交给普通hifi厂商,解码器里自带的这些部分大概率不太行。所以可以用外部电脑(软件)把以上环节优化到极致。然后发挥hifi类器材供电(分体电源),模拟的强项,买无数字处理,无升频的供电优化(nos)解码。功放部分选专业和hifi都沾边的厂,声音正且相对有性价比。感觉一开始玩hqplayer升频dsp算法软件配合nos解码算是对路了,分别发挥软硬各方优势,优化极致
作者: edbljl    时间: 2025-2-8 23:27
hifi 模拟味 数码味 都是伪概念,谁认真谁就是傻子…
作者: zhouwuxi118    时间: 2025-2-9 14:04
4页回复下去,大部分人都没玩过模拟音源,就不说玩没玩好,这话题就变成一锅粥了
作者: headacheliu    时间: 2025-2-9 15:34
个人瞎想
数码味:高分辨率,设计上意图尽可能降低失真,甚至以接近100%无失真为其理念,但是实际不可避免一些非线性失真(不利于其设计意图)
模拟味:设计上并不以降低失真为最优先,有意图地在取舍中增加线性失真





欢迎光临 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http://erji.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