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标题: 介于最近很多烧友开始说SD卡可能影响音质,那咱们就从科学角度讲一下这件事的可能性 [打印本页]

作者: s7964926    时间: 2024-12-27 19:26
标题: 介于最近很多烧友开始说SD卡可能影响音质,那咱们就从科学角度讲一下这件事的可能性
本帖最后由 s7964926 于 2024-12-27 19:28 编辑

播放器从 SD 卡读取歌曲到播放的过程可以用计算机术语进行分析,涉及多个层次的计算机系统知识,包括硬件、操作系统、文件系统、音频解码和信号处理。这种研究主要属于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的交叉领域,具体涵盖计算机体系结构、嵌入式系统、数字信号处理(DSP)和多媒体技术等专业方向。

过程分解1. 文件读取阶段
1.1 用户请求
1.2 文件路径解析
1.3 数据读取
2. 音频解码阶段2.1 数据解码初始化
2.2 音频数据解析
2.3 音频解码
3. 数据传输阶段3.1 数据缓存
3.2 DMA 数据传输
4. 音频处理与播放阶段4.1 数字信号处理(DSP)
4.2 数字-模拟转换(DAC)
4.3 模拟放大
4.4 声音输出

主要涉及的学科领域
那么,SD卡到底会不会影响音质?
SD卡材质不同对音质产生影响的可能性非常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原因是音频文件在SD卡上的存储和读取过程主要是数字信号的传输,不会受到卡材质或存储介质本身的直接影响。以下是具体的分析:

1. 音频文件的本质:数字信号
2. 数字传输的特点错误检测与纠正
3. 对音质可能产生影响的其他因素虽然 SD 卡材质本身不会直接影响音质,但以下几个间接因素可能导致音频播放质量的差异:
3.1 数据传输速度3.2 文件损坏3.3 电气噪声或干扰3.4 播放器软件优化
4. 材质对音质的“心理暗示”
5. 实验和验证科学结论验证方法
6. 总结



作者: RiseL    时间: 2024-12-27 19:48
信sd卡调音的,不如挖点耳屎来的实在
作者: RacingAK47    时间: 2024-12-27 20:04

作者: 野有蔓草    时间: 2024-12-27 20:22
本帖最后由 野有蔓草 于 2024-12-27 20:38 编辑

分析了一堆 自己都认为如果数据有问题 音乐播放会出现跑调 丢失问题
人家说的是不同的卡音质不同 不是不同的卡 播放音乐会跑调 丢失
说明影响音质是数据之外的问题

另外对很多人发现的某个未知的现象 甚至这领域的权威都认为有区别的现象
自己不去实践不去实验 而是靠自己浅薄的纯理论直接上去批判
这肯定不是科学的 可以说是毫无科学精神
倒是很民科的路子 这世界以我认知为准
知识犹如个圆 知道的越多 圆越大  越认为自己不了解的越多  
所以无知才无畏 这世界没有我不懂的
就容易冒出sony没我懂科学 我才是科学的捍卫者
建议有空先去批评一下sony对这个问题的解释

作者: 1182709    时间: 2024-12-27 21:04
这是AI生成的?
作者: 烧鹅。    时间: 2024-12-27 21:08
分析了一堆都浮于表面,不是AI就是复制粘贴
作者: s7964926    时间: 2024-12-27 21:24
本帖最后由 s7964926 于 2024-12-27 23:06 编辑
野有蔓草 发表于 2024-12-27 20:22
分析了一堆 自己都认为如果数据有问题 音乐播放会出现跑调 丢失问题
人家说的是不同的卡音质不同 不是不 ...

科学精神的正确体现科学的核心精神是:


谦逊与质疑并不矛盾对权威的合理质疑
在没有这些支撑的情况下,批评其“音质改善”的宣传并非否认索尼的技术,而是要求其更科学地对待用户。
而且请不要又当又立,我不支持你的观点你就说我是“以自己为中心”,那么你的观点又怎么证明是正确的呢?
请拿出你的论据,像我一样把这些理论基础列出,咱们再继续讨论,否则就如同大街上互相扯头发的泼妇一般进行没有意义的单方面骂街。



作者: s7964926    时间: 2024-12-27 21:24
本帖最后由 s7964926 于 2024-12-27 22:54 编辑
烧鹅。 发表于 2024-12-27 21:08
分析了一堆都浮于表面,不是AI就是复制粘贴

AI只不过是获取信息的一种渠道,是用于辅助辩证的去思考、判断、分析问题的工具。我觉得讨论问题应该专注于问题本身,以及为了佐证自己的论点拿出事实去讲道理,进行思想碰撞的过程,而不是觉得:“用AI就是复制粘贴”。
所以你的反驳观点以及科学理论依据在哪里



作者: 周大壮壮    时间: 2024-12-27 22:26
建议先研究一下数据如何存储在sd卡上这个物理过程,再来长篇大论
作者: HHYYTT    时间: 2024-12-27 22:39
不会直接影响,但EMI影响,再说播放器都是小厂或者ODM,能做好EMI才见鬼,所以瞎猫碰到死耗子,播放器遇到“合适”的SD/TF卡。
作者: s7964926    时间: 2024-12-27 22:45
本帖最后由 s7964926 于 2024-12-27 23:05 编辑
周大壮壮 发表于 2024-12-27 22:26
建议先研究一下数据如何存储在sd卡上这个物理过程,再来长篇大论

好的。数据存储在 SD 卡上的物理过程可以用计算机科学和电子工程术语来描述。以下是详细的过程分解,包括 NAND 闪存技术的运作、控制器的作用以及数据读写的物理机制。

1. SD 卡的基本结构1.1 主要组件
2. 数据存储在 NAND 闪存上的物理过程2.1 基础存储单元:浮动栅晶体管2.2 数据写入(编程)2.3 数据擦除2.4 数据读取2.5 数据校验与纠错
3. SD 卡中的逻辑到物理映射NAND 闪存的物理操作对主机是透明的,主机通过文件系统访问数据,实际存储位置由控制器管理。
3.1 Flash Translation Layer(FTL)3.2 均衡磨损(Wear Leveling)3.3 垃圾回收(Garbage Collection)
4. 数据写入的具体过程假设主机(如音乐播放器)请求将一首音频文件写入 SD 卡,过程如下:

5. 数据存储的可靠性
6. 总结数据存储在 SD 卡上的过程涉及多个复杂的硬件和软件层次:
这一过程涉及的核心技术包括 NAND 闪存、FTL 算法、ECC、Wear Leveling 等,属于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领域。


还有我发现你们这些反驳我的都拿不出实际的论据,有亿点点可笑~您还有啥要求吗?不要好为人师,如果您比我懂,请拿出具体的论据,精神胜利法在讨论中并不可取。



作者: s7964926    时间: 2024-12-27 22:47
HHYYTT 发表于 2024-12-27 22:39
不会直接影响,但EMI影响,再说播放器都是小厂或者ODM,能做好EMI才见鬼,所以瞎猫碰到死耗子,播放器遇到 ...

是的。毕竟SD 卡在读取数据时需要进行高速信号切换(如控制电压、数据总线活动),这些操作可能引发电磁干扰。如果播放器的 EMI 抑制设计不足,这些干扰可能“泄露”到音频电路部分(如 DAC、放大器),影响信号的纯净度。由于大多数便携式播放器的设计能力有限(特别是小厂或 ODM 厂商生产的播放器),其电路设计未必能很好地隔离或抑制外部 EMI。在这种情况下,某些 SD/TF 卡由于信号切换特性不同、工作电流波动较大等,可能刚好“激发”了播放器中的干扰问题。

作者: bgc11811    时间: 2024-12-27 22:56
我是支持楼主的看法的。但是,很多事情不是空穴来风,既然别人说有区别,那肯定有区别,我是程序员,你说的这些我非常理解,但是可能现在我成熟了,很多事情并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现在的知识无法解释,不代表不存在,当然,也可能你的这个帖子是完全正确的。
就我目前的知识储备,我认为你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我现在不自信了,不那么笃定自己的认知。
作者: s7964926    时间: 2024-12-27 23:01
bgc11811 发表于 2024-12-27 22:56
我是支持楼主的看法的。但是,很多事情不是空穴来风,既然别人说有区别,那肯定有区别,我是程序员,你说的 ...

我们都需要辩证、客观的去讨论这个问题。毕竟这个帖子没有妄下结论,重点在于讨论,在于观点的碰撞。
不过似乎楼上的几位似乎是反驳型人格,在坚持自己观点的同时又说别人“这个世界以我为中心”,又当又立,实在可笑。

作者: 野有蔓草    时间: 2024-12-27 23:07
本帖最后由 野有蔓草 于 2024-12-27 23:13 编辑
s7964926 发表于 2024-12-27 21:24
科学精神的正确体现科学的核心精神是:
怀疑精神:对于现象保持质疑态度,寻求合理解释。

你看 你看都不去看sony怎么论证这个问题的文章 列了些什么实验数据
就直接ai生成了否定的回帖

ai有一点说的蛮好
比如实践验证
那你除了ai生成这些言论 你做过什么对比验证来证明sd卡没区别呢?

就这些纯ai理论就叫实践验证吗?


作者: bgc11811    时间: 2024-12-27 23:07
s7964926 发表于 2024-12-27 23:01
我们都需要辩证、客观的去讨论这个问题。毕竟这个帖子没有妄下结论,重点在于讨论,在于观点的碰撞。
不 ...

是的,我也觉得他们不理性,讨论不怕知识少,就算说出的想法被否定,被笑话,也能促进自己进步。你写的东西,在我有限的认知内,是完全正确无懈可击的,我希望你能最终突破自己认知,找到影响声音的理论依据,因为目前我内见这个坛子里谁把这个问题讲清楚。
作者: 野有蔓草    时间: 2024-12-27 23:12
bgc11811 发表于 2024-12-27 23:07
是的,我也觉得他们不理性,讨论不怕知识少,就算说出的想法被否定,被笑话,也能促进自己进步。你写的东 ...

一个贴ai答复的人 你还指望他真明白数据和音质的关系呀
ai都知道 我们早知道了

作者: Ayurocking    时间: 2024-12-27 23:12
索尼推出发烧音乐专用SD卡(如2015年推出的SR-64HXA型号),主要是出于市场营销策略和满足特定消费群体需求,而不是因为SD卡本身对音质有实质性影响。这种做法引起了极大关注,也伴随不少争议。以下是分析它背后的原因和原理:

1. 市场定位:满足发烧友心理需求
                发烧友对音质的追求往往涉及“全链条优化”,即从音源到播放器到耳机或音箱,所有环节都要求最高品质。
                索尼的“音乐专用SD卡”正是针对这种心理:哪怕SD卡只是存储载体,仍可以通过“更专业”的标签吸引发烧友。
                这种心理效应在高端音频市场非常普遍,比如镀银音频线、高端电源线等。

2. 技术特点:减少电磁干扰(EMI)
                索尼的音乐SD卡号称通过特殊设计减少电磁干扰(EMI),从而优化数据传输的“纯净度”。具体来说:
                普通SD卡可能会在数据传输时产生微弱的电磁干扰(特别是高速卡)。
                在理论上,降低干扰可能减少播放器电路中潜在的噪声干扰,尤其是在极其高敏感的音频设备上。
争议点:
                这种干扰的影响是否能实际被人耳察觉,是极具争议的。通常在现代播放器和解码设备中,电磁屏蔽和抗干扰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大部分人无法察觉这类微小变化。

3. 数据完整性和写入优化
                索尼声称其发烧SD卡采用更高标准的质量控制和纠错技术,保证音频文件数据存储和读取的完整性。
                但这实际上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技术要求”,并不是普通高质量SD卡无法做到的。

4. 营销策略:打造高端音频品牌形象
                索尼长期以来以其高端音频产品(如Walkman、MDR耳机)闻名,发烧音乐SD卡的推出延续了这种高端品牌形象。
                这类产品本质上是一种“概念型商品”,通过高定价(SR-64HXA的价格是普通SD卡的约10倍)吸引核心发烧友或寻求极致音质体验的用户。

5. 心理暗示效应
                心理暗示效应在音频领域非常普遍:用户可能在使用音乐专用SD卡时,会主观感受到音质提升,即使实际音质并未有显著变化。
                这种现象类似于高端音频线:实验表明,普通用户在盲听测试中往往无法分辨差别,但他们在知道价格和品牌后可能“听出”更好的效果。

6. 科学上的音质影响:实际有限

从技术上看,SD卡对音质的直接影响非常有限:
                音频文件以数字形式存储,只要数据读取完整,文件内容本身不会因SD卡不同而发生变化。
                音质主要由以下因素决定:
        1.        音源文件的质量(如FLAC、DSD等无损格式)。
        2.        播放器的解码能力(DAC)和放大电路。
        3.        耳机或音响的性能。
                SD卡只是一个存储设备,负责读取数字数据,除非出现数据丢失或读取错误,否则不会改变音频质量。

总结:技术与心理结合的营销
        1.        索尼推出发烧音乐SD卡的意义更多在于满足发烧友的心理预期,而非真正的音质提升。
        2.        这种产品虽然在高端市场有一定吸引力,但从技术上看,音质提升是微乎其微的,对普通用户来说并不必要。
作者: bgc11811    时间: 2024-12-27 23:13
野有蔓草 发表于 2024-12-27 23:07
你看 你看都不去看sony怎么论证这个问题的文章 列了些什么实验数据
就直接ai生成了否定的回帖

有索尼论证这个问题的文字链接吗?辛苦发下
作者: s7964926    时间: 2024-12-27 23:15
野有蔓草 发表于 2024-12-27 23:07
你看 你看都不去看sony怎么论证这个问题的文章 列了些什么实验数据
就直接ai生成了否定的回帖

证明sd卡有区别的试验在哪里呢?

作者: 野有蔓草    时间: 2024-12-27 23:18
Ayurocking 发表于 2024-12-27 23:12
索尼推出发烧音乐专用SD卡(如2015年推出的SR-64HXA型号),主要是出于市场营销策略和满足特定消费群体需求 ...

又是先射箭再画靶心的ai分析贴没实验数据反驳 就嘴硬
科学精神呢?



作者: 野有蔓草    时间: 2024-12-27 23:20
s7964926 发表于 2024-12-27 23:15
证明sd卡有区别的试验在哪里呢?

你看 我都提了sony的论证文章 你还是搜都不搜一下  看看人家是怎么做实验来验证这个问题
先ai问答 反驳起来 太科学精神了

作者: s7964926    时间: 2024-12-27 23:22
野有蔓草 发表于 2024-12-27 23:20
你看 我都提了sony的论证文章 你还是搜都不搜一下  看看人家是怎么做实验来验证这个问题
先ai问答 反驳 ...

我记得有一句话怎么说来着……谁主张谁举证吧?我已经做到了我能力范围内能搜集到的内容,已经举证了我掌握的内容,您是不是也应该给个链接呢~

作者: 野有蔓草    时间: 2024-12-27 23:26
s7964926 发表于 2024-12-27 23:22
我记得有一句话怎么说来着……谁主张谁举证吧?我已经做到了我能力范围内能搜集到的内容,已经举证了我掌 ...

你举的例子 有什么跟音质有关系?
就是论证数据不会出错
数据当然不会出错啊
没人提换了卡 声音会跑调 播放不了 卡顿呀
大家讨论的是音质不一样 不是播放的时候数据出问题

数据准确不等于音质好
就像你四肢健全 外表无伤  不等于你就身体健康 没有疾病
这是健康的基础 但不等于健康


作者: s7964926    时间: 2024-12-27 23:26
野有蔓草 发表于 2024-12-27 23:26
你举的例子 有什么跟音质有关系?
就是论证数据不会出错
数据当然不会出错啊

所以……您的举证链接在哪呢

作者: 云水生    时间: 2024-12-27 23:31
只要我短时间一次几次实验实践或我已知理论证明不了,那再多普通烧友的实验结论都一定是忽悠是脑放,业内“乾龙盛和Sony,野有蔓草,rocoon作者yuno等等”都一定想骗钱。
不多深入实践长期调查研究,多听音增强感受力,及投入资金改进器材增加系统表现力,反复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吗?



作者: 野有蔓草    时间: 2024-12-27 23:33
s7964926 发表于 2024-12-27 23:26
所以……您的举证链接在哪呢

自己搜一下sony的论证文章
我没教育的义务  


至于你让ai举例除了说不同的卡 读取的时候数据不会出错
看不出和回放音质有什么关系


作者: s7964926    时间: 2024-12-27 23:34
云水生 发表于 2024-12-27 23:31
只要我短时间一次几次实验实践或我已知理论证明不了,那再多普通烧友的实验结论都一定是忽悠是脑放,业内“ ...

请不要混淆视听,本贴的观点只是讲事实讲道理,谁谁谁骗钱这种事情可不兴说嗷。

作者: s7964926    时间: 2024-12-27 23:35
本帖最后由 s7964926 于 2024-12-27 23:42 编辑
野有蔓草 发表于 2024-12-27 23:33
自己搜一下sony的论证文章
我没教育的义务  

害,您看您,自己都没啥科学精神,还说别人没科学精神,这不乱了套了嘛。
既然反驳我的话就拿出论据,我已经把我的论据给出。
因为您是大神,玩的器材比我多的多,您肯定可以有足够的器材去做到去真正论证这件事,正好打了我的脸,证明我用AI讲理论而脱离实践是非常肤浅的行为,也非常符合您口中的“科学精神”了,而且如果您能拿出您的论据,并做出了实际上的听感试验,想必您在HiFi界的名望会继续增加,这可是双赢的局面啊。

您想想,目前论坛上基于sd卡到底影不影响音质的这个说法众说纷纭,如果您可以身体力行去进行实验得出这一问题的结论,是不是大功德一件?

作者: wicopy    时间: 2024-12-28 00:09
野有蔓草 发表于 2024-12-27 20:22
分析了一堆 自己都认为如果数据有问题 音乐播放会出现跑调 丢失问题
人家说的是不同的卡音质不同 不是不 ...

赞同,几张存储卡而已,基本上烧友人手都会有几张,花点时间格式化一下拷贝同样的音乐文件听听对比就心里有数了
作者: s7964926    时间: 2024-12-28 00:12
bgc11811 发表于 2024-12-27 23:07
是的,我也觉得他们不理性,讨论不怕知识少,就算说出的想法被否定,被笑话,也能促进自己进步。你写的东 ...

是的,希望我也能突破我自我的认知,能共同获得进步。

目前楼内的几位大神似乎都是站在“你用AI就是不对,纯理论缺乏实践真是太肤浅了” 这种高高在上的上帝视角上去回复我的。

可笑的是标榜自己有科学精神的那位02年老烧大神似乎连一个链接都不愿意贴,既要好为人师,又懒得教别人东西,殊不知他目前拿不出论据的所作所为似乎和他口中唾弃的我的行为没有什么区别,不得不说人可真是复杂矛盾的结合体。

甚至都已经开始阴谋论,给我戴了个帽子,说我觉得:“凡是强调SD卡、数据线会对音质有影响的,都是在骗钱”。

拜托,后面讨论的各路大神不要歪楼好吗?如果想反驳我,就请拿出实验证据狠狠的打我的脸,你不光可以证明我用AI理论脱离实践是可笑的,还可以证明SD卡确实会对音质有影响,何乐而不为呢?

为什么就没人做呢?是不想吗?

作者: bgc11811    时间: 2024-12-28 00:17
s7964926 发表于 2024-12-28 00:12
是的,希望我也能突破我自我的认知,能共同获得进步。

目前楼内的几位大神似乎都是站在“你用AI就是不 ...

同情你,但是没办法,这是个深奥的问题。我知道有区别,但是我不知道原因,更没有理论依据。
作者: yjmy705    时间: 2024-12-28 00:22
https://www.sony.jp/rec-media/products/SR-HXA/
索尼的链接不是一搜就有了? 虽然我是不信这套的,但是楼主提到的电气噪声和索尼说的基本一直
作者: wxwxwx0    时间: 2024-12-28 00:25
这里最好笑的是“验证方法”  你可以反问人工智障一句:你听过吗?
作者: s7964926    时间: 2024-12-28 00:33
wxwxwx0 发表于 2024-12-28 00:25
这里最好笑的是“验证方法”  你可以反问人工智障一句:你听过吗?

这不是一个‘听过没听过’的问题,而是关于现象是否能被科学验证,以及如何解释其背后的原因。亲身体验固然重要,但客观实验同样不可或缺,否则就是靠主观感觉,这对讨论问题本质并没有帮助。
科学讨论的基础是验证和逻辑。如果一个现象不能通过实验或客观方法验证,仅靠‘你听过吗’的主观体验是无法说明问题的。我们应该讨论如何更好地验证这个现象,而不是靠情绪化的攻击来回避问题。

作者: 哀俩    时间: 2024-12-28 00:38
似你“牛二”


作者: s7964926    时间: 2024-12-28 00:43
本帖最后由 s7964926 于 2024-12-28 00:50 编辑
哀俩 发表于 2024-12-28 00:38
似你“牛二”

在下虽不才,但是还是很愿意当一手杨志。毕竟反驳别人需要实际的论点论据以及支撑的起自己观点的实验数据,这样才符合“科学精神”。想必和您经常在其他帖子里讨论的sp3000与金砖2到底谁好听有异曲同工之妙,您说对吧


作者: raphaelzhang    时间: 2024-12-28 00:51
ai是个好东西
作者: czchencheng    时间: 2024-12-28 00:53
说那么多有啥用。。。自己找几张卡试一下很难吗
作者: wxwxwx0    时间: 2024-12-28 01:02
本帖最后由 wxwxwx0 于 2024-12-28 01:12 编辑

实际上很少见到科学是用来论证两个东西“没有区别”的,更不用说主观上是不是“一模一样”了

这就好像科学说:因为这两个人都有四肢、心肺、五官、生殖系统... 所以他们是一模一样的

本质上科学只能证有,不能证无,比如科学从来不会说世界上没有鬼、没有神


作者: bgc11811    时间: 2024-12-28 01:10
楼主的心思其实明白。他想不通,自己认知内也找不到依据来证明不同卡音质不同。他想高手来给他解释这个疑惑。但是很多人误会他了。
作者: 云水生    时间: 2024-12-28 01:11
哀俩 发表于 2024-12-28 00:38
似你“牛二”

不亲自验证或找到自己信的理论就绝不信“好快的刀”,绝不信任何人对任何问题的看法,这是怎样的科学精神,啊不,科学舍身精神!
作者: s7964926    时间: 2024-12-28 01:13
本帖最后由 s7964926 于 2024-12-28 01:15 编辑
云水生 发表于 2024-12-28 01:11
不亲自验证或找到自己信的理论就绝不信“好快的刀”,绝不信任何人对任何问题的看法,这是怎样的科学精神 ...

确实,这种‘科学’精神太令人钦佩了:不用验证,不用逻辑,只要谁声音大、谁主观感受强,谁就是对的。看来科学的发展都靠这种精神推动的呢!
果然是好快的刀啊,不但砍掉了验证,还直接削掉了逻辑,只剩下一把主观感受的大宝剑了!
牛顿要是有这种科学舍身精神,也许他就不需要苹果砸脑袋了,直接听别人说‘天上的东西就是飘着’就好了吧?实验太多余了!
科学舍身精神确实伟大,尤其是那种完全不怕牺牲理性和验证,只要主观觉得好就勇往直前的精神,真是值得纪念呢!

作者: s7964926    时间: 2024-12-28 01:14
czchencheng 发表于 2024-12-28 00:53
说那么多有啥用。。。自己找几张卡试一下很难吗

有没有一种可能,是我试过之后发现没啥区别,所以才发的这个帖子呢?
作者: 野有蔓草    时间: 2024-12-28 04:49
wicopy 发表于 2024-12-28 00:09
赞同,几张存储卡而已,基本上烧友人手都会有几张,花点时间格式化一下拷贝同样的音乐文件听听对比就心里 ...

讲了一堆 一滴水从几万米高空掉下会砸死人的可能性
也不肯下雨的时候出去淋一下雨

作者: 野有蔓草    时间: 2024-12-28 04:55
本帖最后由 野有蔓草 于 2024-12-28 04:57 编辑
s7964926 发表于 2024-12-28 01:14
有没有一种可能,是我试过之后发现没啥区别,所以才发的这个帖子呢?

你要是ab了 感觉没区别 那对你来说就是没区别呀
器材与器材不同 人与人不同 听音经验不同
别人听的出来 那也是别人听出来的 你听不出来就是听不出来 别人听的出来跟你有什么关系?
很多事情并没有什么普遍性 要承认人与人是有不同的
mp3理论上 也应该是和无损听不出区别 这个理论更能讲一堆
但每次展会的盲听比赛 有人能全中 也有人能全不中呢

你对sd区别有怀疑 去建议区 建议下次展会搞个sd卡盲听比赛 公开公正




作者: 小G    时间: 2024-12-28 06:27
sd卡里面有晶振和电路,速度越快的素质越高 声音越清晰,听不出是因为系统太糊太垃圾要么是聋了
作者: 最好的数字就是7    时间: 2024-12-28 07:13
SD卡是会影响音质的,这个原理和现在已经很大程度上已经被接受的网络影响音质一样,都是电磁干扰的原因,主要导致Jitter 的发生,和数据传输,什么数据丢失没有一毛钱关系。我的POLY 插卡不插卡对流媒体的音质都有影响。
作者: white1dance    时间: 2024-12-28 08:50
复制粘贴AI的话还当是真理是最愚蠢可笑的
作者: 风之子_2008    时间: 2024-12-28 09:00
白瞎了这么多文字。。。
作者: s7964926    时间: 2024-12-28 09:13
本帖最后由 s7964926 于 2024-12-28 10:40 编辑
野有蔓草 发表于 2024-12-28 04:55
你要是ab了 感觉没区别 那对你来说就是没区别呀
器材与器材不同 人与人不同 听音经验不同
别人听的出来 ...

大佬您先回应下 29 楼嘛
原来判断事物是否有区别的标准是‘对你来说有区别才有区别’?那看来所有科学仪器的存在都是多余的,因为只要主观感受决定一切就够了啊!以后谁听得出来,谁就是真理的掌控者。


是啊,人与人不同,果然有人可以靠‘我觉得’直接定义世界规律,而有人还得依靠逻辑和实验,真是差距啊!

还有,索尼的具体实验证据在哪呢?

作者: ranwanui    时间: 2024-12-28 09:14
谈SD的影响,不仅是SD本身,还要包括SD读写系统,读写系统的电磁环境,对最终信号还原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
以前有个大V说电磁环境的影响会存储在SD文件内,这个观点我比较谨慎,在找到足够的证据前保持怀疑。
作者: s7964926    时间: 2024-12-28 09:15
本帖最后由 s7964926 于 2024-12-28 09:32 编辑
小G 发表于 2024-12-28 06:27
sd卡里面有晶振和电路,速度越快的素质越高 声音越清晰,听不出是因为系统太糊太垃圾要么是聋了

目前用的前端是 sp3000+群星之上,可能确实是太垃圾了
原来音质不好的原因是因为系统太糊太垃圾啊!看来我的播放器不需要升级DAC了,直接买个顶配SD卡就能变Hi-Fi了,这真是省钱的好办法
没想到SD卡里面的小晶振竟然还能决定声音清晰度,看来以后发烧友不只得挑耳机,还得拆卡看晶振的频率标号了,这专业度果然越来越高
速度快=声音清晰,那我赶紧换个UHS-III的卡,这样听歌的时候应该能让我直接感觉到歌手站在耳边唱吧!真是科技的力量!
速度快=声音清晰,那以后所有展会上是不是直接听SD卡读速测试就行了,谁读得快,谁就是最好的音质!


作者: s7964926    时间: 2024-12-28 09:18
white1dance 发表于 2024-12-28 08:50
复制粘贴AI的话还当是真理是最愚蠢可笑的

哈哈,复制粘贴AI的话不可信,但复制粘贴人的话就是真理?那看来我得多练练键盘侠精神,争取输入比AI更快一点🕐

作者: fixbug    时间: 2024-12-28 09:18
找个朋友帮助测试听一下,试验样本这样设置。
两张正品不同的sd卡,拷贝一样的歌曲。
告诉他测试五次,其中随机更好两次sd卡,播放相同歌曲。
(实际一次不换)
他一定可以听出很大的差别
作者: fixbug    时间: 2024-12-28 09:19
更好—更换
作者: s7964926    时间: 2024-12-28 09:19
本帖最后由 s7964926 于 2024-12-28 09:35 编辑
风之子_2008 发表于 2024-12-28 09:00
白瞎了这么多文字。。。
那看来只能用表情包或者一句话聊天下了,复杂一点的逻辑怕是超纲了吧~

作者: s7964926    时间: 2024-12-28 09:29
fixbug 发表于 2024-12-28 09:18
找个朋友帮助测试听一下,试验样本这样设置。
两张正品不同的sd卡,拷贝一样的歌曲。
告诉他测试五次,其中 ...

哈哈哈哈这个太秀了其实我也在理性探讨这个问题,可惜有些所谓“大佬”上来就开喷,也是非常奇怪的呢

作者: 烧鹅。    时间: 2024-12-28 09:46
s7964926 发表于 2024-12-27 21:24
AI只不过是获取信息的一种渠道,是用于辅助辩证的去思考、判断、分析问题的工具。我觉得讨论问题应该专注 ...

好,那就来啦。1、数据从SD卡存储芯片出发一直到机器解码芯片之前,整个传输链路分别经过了哪些地方?
2、纠错机制作用在哪个部位,怎么发现有错,怎么纠?
3、能确保解码芯片接收到的每个bit都跟存储芯片上的一样吗?

作者: 烧鹅。    时间: 2024-12-28 09:50
s7964926 发表于 2024-12-27 21:24
AI只不过是获取信息的一种渠道,是用于辅助辩证的去思考、判断、分析问题的工具。我觉得讨论问题应该专注 ...

再补充一个:
4、SD卡电路接进机器的电路之后,除了提供数据之外,对机器电路还会发生哪些影响?

作者: s7964926    时间: 2024-12-28 09:57
本帖最后由 s7964926 于 2024-12-28 10:00 编辑
烧鹅。 发表于 2024-12-28 09:46
好,那就来啦。1、数据从SD卡存储芯片出发一直到机器解码芯片之前,整个传输链路分别经过了哪些地方?
2 ...

我问您的是 所以你的反驳观点以及科学理论依据在哪里
您怎么不正面反驳我,也不贴上您的反驳观点,反而还又提出这么多问题呢?不过我心善,也就给您一下您想知道的问题的答案吧,希望您的下次回复可以好好审题哈!1. 数据从 SD 卡存储芯片出发一直到机器解码芯片之前,经过的传输链路

数据从 SD 卡存储芯片到机器解码芯片的传输链路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 SD 卡内部传输
•        存储芯片(NAND 闪存):
•        数据存储在 NAND 闪存的浮动栅单元中。
•        数据以逻辑块地址(LBA)形式由 SD 卡控制器读取。
•        控制器(SD 卡内部):
•        负责将逻辑地址映射到 NAND 闪存的物理地址。
•        提供数据纠错(ECC)、均衡磨损(Wear Leveling)、垃圾回收(Garbage Collection)等功能。

1.2 SD 卡与机器的接口传输
•        SD 接口协议(如 SDIO、SPI):
•        数据从 SD 卡通过电气信号传输到机器,通常经过串行通信协议。
•        主机向 SD 卡发起读请求,SD 卡返回数据块。

1.3 机器主机侧传输
•        存储控制器(主机侧):
•        机器内的存储控制器接收 SD 卡数据。
•        数据可能存入主机的 RAM 中作为缓冲。
•        音频处理模块:
•        数据传输到音频处理模块,由解码芯片(DSP 或 CPU)处理。

总结链路

NAND 闪存 → SD 卡控制器 → SD 接口 → 主机存储控制器 → 解码芯片

2. 纠错机制的作用、发现和纠错过程

2.1 纠错机制的作用部位

纠错机制主要作用在 SD 卡控制器内部 和 主机存储控制器 两个部位:
1.        SD 卡控制器:
•        ECC(Error Correction Code)纠错通常发生在 NAND 闪存到 SD 卡控制器之间。
•        控制器会校验并纠正从 NAND 闪存读取的数据。
2.        主机存储控制器:
•        校验 SD 卡传输到主机的数据完整性(如 CRC 校验)。

2.2 错误发现机制
•        NAND 闪存内部:
•        通过 ECC 检测错误。
•        ECC 会根据存储的数据和校验码计算是否有错误。
•        SD 卡与主机通信:
•        通过 CRC 校验位(Cyclic Redundancy Check)检测数据传输是否有误。
•        CRC 校验是通过加权多项式生成的校验值,接收方重新计算 CRC 与传输的校验值比对,判断数据是否损坏。

2.3 错误纠正机制
•        ECC 通常使用 海明码(Hamming Code) 或更复杂的 BCH 编码:
1.        单比特错误:控制器可以直接纠正。
2.        多比特错误:如果错误超出纠错能力,控制器会标记为坏块并避免使用。
•        CRC 校验:
•        如果 CRC 校验失败,主机会请求 SD 卡重新传输数据。

3. 解码芯片接收到的数据是否与存储芯片完全一致?

理论上,纠错机制和传输协议可以确保解码芯片接收到的数据与存储芯片中的数据完全一致,但在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发生以下问题:

3.1 数据一致性的保障
•        SD 卡内部的 ECC:
•        纠正 NAND 闪存内部的位错误。
•        对于无法纠正的错误,标记为坏块,防止数据被读取。
•        数据传输的 CRC 校验:
•        保证从 SD 卡到主机的传输数据正确性。
•        主机端内存缓存:
•        数据存储在 RAM 缓冲区中,然后送往解码芯片。

3.2 极端情况下的可能问题
1.        未能纠正的错误:
•        如果 NAND 闪存中出现严重错误,超出 ECC 能力范围,数据可能无法恢复。
2.        电气噪声或干扰:
•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电磁干扰可能导致数据错误,但通常会被 CRC 检测。
3.        逻辑层面错误:
•        如果控制器的逻辑有 Bug,可能导致错误数据传输。

实际情况

在大多数情况下,传输链路和纠错机制能确保数据的完整性,解码芯片接收到的每个 bit 都应与存储芯片中的数据一致
4. SD 卡电路接入机器电路后,除了提供数据,还会对机器电路产生哪些影响?

SD 卡不仅仅是一个存储设备,其工作特性和电气行为会对机器电路产生一些影响。以下是可能的影响:

4.1 电源电流波动
•        供电需求:
•        SD 卡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电流需求(如读写时瞬时电流较高,待机时电流较低)。
•        如果机器的电源管理设计不足(如稳压电路响应慢),供电波动可能影响其他组件的性能,尤其是模拟电路。
•        可能的表现:
•        电流波动可能引发模拟音频信号的噪声(如“底噪”或“咔嗒声”)。

4.2 电磁干扰(EMI)
•        工作频率干扰:
•        SD 卡内部的晶振、控制器切换频率(如读写和通信协议的频率)可能引发高频电磁噪声。
•        如果机器没有足够的 EMI 屏蔽,可能影响数字和模拟电路的信号完整性。
•        可能的表现:
•        影响音频 DAC 的精度,导致音质下降或出现干扰噪声。

4.3 接口干扰
•        数据总线活动:
•        SD 卡通过高速数据总线(如 SDIO)与主机通信,这些信号切换会产生瞬态电磁波。
•        如果机器的 PCB 布局设计不良,高速信号的串扰可能影响音频电路或其他敏感模块。

4.4 供电共模干扰
•        电源线上的干扰:
•        SD 卡可能通过电源线路向主机传递共模干扰。
•        如果电源滤波设计不完善,干扰可能扩散到其他模块(如解码芯片或放大器)。

4.5 散热和热噪声
•        热效应:
•        SD 卡在高负载读写时可能发热,特别是高速卡。
•        如果机器散热设计不佳,可能导致温度升高,从而增加系统噪声或影响其他热敏元件。

4.6 逻辑接口负载
•        总线资源竞争:
•        SD 卡通过主机存储控制器访问内存或处理器。如果存储控制器带宽不足或任务过载,可能导致音频数据处理的延迟。




作者: s7964926    时间: 2024-12-28 10:04
本帖最后由 s7964926 于 2024-12-28 10:13 编辑
烧鹅。 发表于 2024-12-28 09:50
再补充一个:
4、SD卡电路接进机器的电路之后,除了提供数据之外,对机器电路还会发生哪些影响?

还是搞不懂为什么会有人会用问句去回应问句呢
哎呀,不好意思,我这‘浮于表面’的分析竟然让你只剩问题回应问题了。看来深层次的逻辑还是比不上你这种高超的‘绕圈打法’啊!

原来分析问题就是‘浮于表面’,引用逻辑就是‘复制粘贴’,那看来我只能凭空胡编点故事,才有资格加入你的讨论标准了?
我已经给了分析和路径,你却只用问题回应问题,不给证据,也不正面反驳。看来逻辑和事实在你面前,确实有点太‘浮于表面’了。
‘分析浮于表面,不是AI就是复制粘贴’,但连这些你都没能正面回应一句,看来您对表面的东西也是无力招架了?
既然你觉得我的分析浮于表面,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更深入的证据和反驳呢?还是说问题本身对你来说已经‘深不可测’,没法回答?
用问题回应问题确实是一种策略,但这策略就像是踢皮球,唯一的目的就是永远别让球回到自己脚下吧?

作者: 烧鹅。    时间: 2024-12-28 10:14
s7964926 发表于 2024-12-28 10:04
还是搞不懂为什么会有人会用问句去回应问句呢哎呀,不好意思,我这‘浮于表面’的分析竟然让你只剩问题 ...

说不出来就别在这粘贴AI回答误导人了

作者: 烧鹅。    时间: 2024-12-28 10:16
本帖最后由 烧鹅。 于 2024-12-28 10:27 编辑
s7964926 发表于 2024-12-28 09:57
我问您的是 所以你的反驳观点以及科学理论依据在哪里
您怎么不正面反驳我,也不贴上您的反 ...

算你聪明,加了个“理论上”和“在大多数情况下”,然而理论是高于现实世界的,数据传输一秒钟几百上千万次这个“大多数情况”已经很糟
作者: s7964926    时间: 2024-12-28 10:17
烧鹅。 发表于 2024-12-28 10:14
说不出来就别在这粘贴AI回答误导人了

原来只要不是你认可的观点,就是‘说不出来’,但问题是,既然我粘贴AI能误导人,那你倒是说点有水平的反驳来‘正导’大家啊!
真好奇,粘贴AI回答都能‘误导人’,那你空口说的这些不带证据的论断,应该叫什么?‘空降真理’?
粘贴AI还能回答问题,你除了质疑之外连个观点都拿不出来,误导人的到底是谁呢?
哎呀,粘贴AI就能误导人,那是不是粘贴你的发言直接可以治愈耳朵、打破科学呢?这功效可比AI强多了!
指责AI回答误导人很轻松,但问题是,你连个能误导人的回答都拿不出来,这让AI压力也太大了吧!
别担心,我粘贴AI回答是为了帮忙讨论问题,你继续‘粘贴空话’来转移焦点也很有娱乐性,咱们算是各有所长吧!
所以你的意思是,宁可大家啥也不说,也不能引用AI的回答?那看来讨论直接改成闭麦时间得了,反正‘说得出来’这事您也没做到啊!

讨论问题靠的是逻辑和内容,AI提供的是一种工具,而你提供的只是情绪化的指责。要不试试真正参与讨论,而不是专注于打击别人吧?

作者: 烧鹅。    时间: 2024-12-28 10:18
本帖最后由 烧鹅。 于 2024-12-28 10:21 编辑
s7964926 发表于 2024-12-28 10:17
原来只要不是你认可的观点,就是‘说不出来’,但问题是,既然我粘贴AI能误导人,那你倒是说点有水平的反 ...

不好意思,以你的回答速度和字数,我怀疑你是AI机器人,我没有义务给你提供养料
作者: s7964926    时间: 2024-12-28 10:20
烧鹅。 发表于 2024-12-28 10:18
我怀疑你是机器人

啊对对对,我是机器人,所以能提出逻辑清晰的问题和观点。那你是人类,能不能也给个像样的回答,而不是一直绕圈呢?



作者: s7964926    时间: 2024-12-28 10:23
本帖最后由 s7964926 于 2024-12-28 10:25 编辑
烧鹅。 发表于 2024-12-28 10:18
不好意思,以你的回答速度和字数,我怀疑你是AI机器人,我没有义务给你提供养料

我只是打字比较快而已,又一个精神胜利法的传承人,笑麻了

我确实回答得快字数也多,因为我靠逻辑和知识,而不是纠结怎么拖延或敷衍。如果这就让你有压力,那确实不用提供‘养料’,毕竟这讨论我已经全包了。
你确实没义务提供‘养料’,毕竟要给出有价值的内容也不是谁都能做到的嘛哈哈




作者: 周大壮壮    时间: 2024-12-28 10:29
你要不去看看心理医生,是不是在现实中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失业?失恋?离婚?这些生活上的坎都会过去的
作者: s7964926    时间: 2024-12-28 10:31
本帖最后由 s7964926 于 2024-12-28 10:49 编辑
周大壮壮 发表于 2024-12-28 10:29
你要不去看看心理医生,是不是在现实中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失业?失恋?离婚?这些生活上的坎都会过去的

确实啊,生活不顺才会到论坛上遇人就问是不是失业、失恋、离婚。你分享自己的经历挺勇敢的,要不接着说说?
听你这么说,倒像是你在生活里经历了不少坎坷。不过没关系,咱们还是回到讨论上,毕竟解决实际问题比猜测生活更重要啊兄弟

看了一下回复,原来您是 9 楼的那个“大神”啊,我说怎么上来就人身攻击呢,这样可有点太 low 了,太掉价了…
原来逻辑讨论不下去,就得转到心理咨询模式啊?看来讨论问题确实难倒你了,所以开始关心别人的生活状态。你的心理医生角色还挺抢戏的


为了防止您看漏了我的回复,我在这里再说一遍:不要好为人师,如果您比我懂,请拿出具体的论据,精神胜利法在讨论中并不可取。




作者: 周大壮壮    时间: 2024-12-28 11:03
s7964926 发表于 2024-12-28 10:31
确实啊,生活不顺才会到论坛上遇人就问是不是失业、失恋、离婚。你分享自己的经历挺勇敢的,要不接着说说 ...

昨晚在9楼是我唐突了,然后今天通篇看了一遍帖子,见到大哥利用ai舌战群儒的风采,不免让我想起当年卧龙先生

作者: 18403490060    时间: 2024-12-28 11:14
野有蔓草 发表于 2024-12-27 23:26
你举的例子 有什么跟音质有关系?
就是论证数据不会出错
数据当然不会出错啊

看笑了哈哈哈
作者: s7964926    时间: 2024-12-28 11:14
周大壮壮 发表于 2024-12-28 11:03
昨晚在9楼是我唐突了,然后今天通篇看了一遍帖子,见到大哥利用ai舌战群儒的风采,不免让我想起当年卧龙 ...

卧龙不敢当,AI勉强算,不过这风采可不是AI的功劳,而是各位儒生让我不得不层层拆解问题。没有你们,还真难有这种机会

作者: s7964926    时间: 2024-12-28 11:17
18403490060 发表于 2024-12-28 11:14
看笑了哈哈哈

感谢气氛组的积极参与,咱们讨论问题靠的是逻辑,气氛组只负责哈哈哈,果然是一丝不苟地坚守岗位捏

作者: 闪烁的夜    时间: 2024-12-28 13:03
LZ还是太嫩了,或者说不熟悉数字电路的一些知识。

比如,一个播放器是使用自研系统,可以自定义通信协议,或者跳过RAM直接读取ROM数据进行解码,那么是不是可以没有数据校验的过程?是不是可以出现数据错误?

所以,在没有完全的播放器全部资料(软件架构,硬件架构)之前,是很难直接下结论的。

靠问AI来获取这些答案?那只能是参考,你就当它准确率50%就对了。
作者: s7964926    时间: 2024-12-28 13:06
本帖最后由 s7964926 于 2024-12-28 13:12 编辑
闪烁的夜 发表于 2024-12-28 13:03
LZ还是太嫩了,或者说不熟悉数字电路的一些知识。

比如,一个播放器是使用自研系统,可以自定义通信协议, ...

这个帖子从来就没有下过结论,你可以从头到尾看一遍。
只是讨论与学习的过程,只是有些人似乎愿意上来就扣帽子,用刻板印象去看待某些人与某些事物,所以才会歪楼成这样。
有理有据的讨论我非常的欢迎,也会虚心学习,不过似乎前面的几位“大神”更喜欢打嘴炮而不是拿出有确切实验数据的具体验证。

AI 是辅助性的工具,我也从未说过 AI 说的什么都对。所以我说他们是反驳型人格,直接得出“你都用 AI 了那我们还讨论什么呢?”这种态度,可能是没学会什么叫做好好说话吧。

作者: 棋士    时间: 2024-12-28 13:11
跟电有关系啊,之前有人研究不同品牌sd卡的工作电流,发现小的声音好
作者: 闪烁的夜    时间: 2024-12-28 13:16
s7964926 发表于 2024-12-28 13:06
这个帖子从来就没有下过结论,你可以从头到尾看一遍。
只是讨论与学习的过程,只是有些人似乎愿意上来就 ...

这个论坛很多人都是 知识小白,连P=UI这个公式都摸不透。

播放器里面最怕的是厂家在算法方面动手脚了,而用户很难知道,或许一些SD卡(硬盘,U盘,Tf卡)读数据出现声音差异是厂家有意为之。

不能单纯以常规的数字电路知识来分析音响领域的事情。
作者: s7964926    时间: 2024-12-28 13:28
闪烁的夜 发表于 2024-12-28 13:16
这个论坛很多人都是 知识小白,连P=UI这个公式都摸不透。

播放器里面最怕的是厂家在算法方面动手脚了, ...

我列出那些数据,也只是试图从理论的基础上去解释这些问题,“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确实是有道理的。
我想知道具体的答案,如果有实际的实验支撑是最好的。我无意挑起纷争,不过似乎前面的人喜欢把话题转移到用 AI 就是不对的这件事上,我与他们的争论也就此展开,讨论到最后依旧得不到答案。

作者: 野有蔓草    时间: 2024-12-28 14:43
s7964926 发表于 2024-12-28 09:13
大佬您先回应下 29 楼嘛
原来判断事物是否有区别的标准是‘对你来说有区别才有区别’?那看来所有科学仪 ...

知道问ai来杠
不知道用搜索工具搜一下sony关于tf卡音质的实验文章吗
你可以问问看ai sony这个实验的内容 再自己看看sony的文章怎么写的
很多专业 冷门的知识 不是通用型ai 能懂的



作者: 野有蔓草    时间: 2024-12-28 14:47
s7964926 发表于 2024-12-28 09:15
目前用的前端是 sp3000+群星之上,可能确实是太垃圾了
原来音质不好的原因是因为系统太糊太垃圾啊!看 ...

众所周知 sp3000用的是tf卡
换sd卡 你可能要联系厂家 改造一下插槽了

作者: s7964926    时间: 2024-12-28 14:58
本帖最后由 s7964926 于 2024-12-28 15:06 编辑
野有蔓草 发表于 2024-12-28 14:43
知道问ai来杠
不知道用搜索工具搜一下sony关于tf卡音质的实验文章吗
你可以问问看ai sony这个实验的内 ...

直至今日大神您都没有给出具体的地址呢,所以索尼那个标准实验步骤的文章究竟在哪呢我寻思您也没给出具体的实验步骤,不也是照本宣科拿着索尼的金字招牌就直接怼脸吗,和我拿 AI 有什么区别呢?

作者: s7964926    时间: 2024-12-28 14:59
野有蔓草 发表于 2024-12-28 14:47
众所周知 sp3000用的是tf卡
换sd卡 你可能要联系厂家 改造一下插槽了

这不是为了严谨吗,sp3000 的小卡和金菊花的大卡我都试过了确实没有差别。您该不会又提“听不出来是你的问题”这种说辞吧…

作者: 野有蔓草    时间: 2024-12-28 15:02
s7964926 发表于 2024-12-28 14:58
直至今日大神您都没有给出具体的地址呢,所以索尼那个标准实验步骤的文章究竟在哪呢

我又不是ai也不是你老师 没责任更没义务喂你嘴里面


作者: 野有蔓草    时间: 2024-12-28 15:03
s7964926 发表于 2024-12-28 14:59
这不是为了严谨吗,sp3000 的小卡和金菊花的大卡我都试过了确实没有差别。您该不会又提“听不出来是你的 ...

那理论说有区别 你就能听出来了?


作者: s7964926    时间: 2024-12-28 15:08
野有蔓草 发表于 2024-12-28 15:02
我又不是ai也不是你老师 没责任更没义务喂你嘴里面

确实,你既不是AI也不是老师,但看起来比AI和老师都更擅长逃避问题,逻辑站不住脚就开始强调没义务,看来责任感和逻辑性确实不是你的强项。

作者: proman1st    时间: 2024-12-28 15:16
没必要和没逻辑纯杠的人浪费时间
作者: s7964926    时间: 2024-12-28 15:22
野有蔓草 发表于 2024-12-28 15:03
那理论说有区别 你就能听出来了?

不要偏题好不好,你之前的回复我也发现一直试图转移话题,把话题引到和问题本质无关的地方,比方说:“用AI是纯理论,没有任何意义”。

确实纯理论不等于最后的实践,所以我做了测试,sd卡与tf卡都做了测试,均无区别,才开始从理论方面探讨这个问题的。

你说我是错的,那你最好证明你是对的。

作者: 哀俩    时间: 2024-12-28 15:27
3000群星听不出不代表sd卡不会影响音质,金砖上其实也听不出来的 我的理解是tf卡对安卓都无效。再讲点不严谨的个人感受我安卓上其实也听出差别了单片机更是一耳朵的差别但没法验证更不能讲提升,讲科学就是预读内存怎么可能会有区别 很多人滤波都承认听不出就不敢杠了,tf卡单片机可比滤波明显多了


作者: s7964926    时间: 2024-12-28 15:30
哀俩 发表于 2024-12-28 15:27
3000群星听不出不代表sd卡不会影响音质,金砖上其实也听不出来的 我的理解是tf卡对安卓都无效。再 ...

这个帖子从来没有下过结论,好好讨论是欢迎的。
感谢你说出你的理解。

作者: flyingdreamsg    时间: 2024-12-28 16:42
https://www.phileweb.com/review/article/201502/19/1537.html

当年索尼发布高音质存储卡的时候有过一些解释。
作者: flyingdreamsg    时间: 2024-12-28 16:43
https://www.phileweb.com/review/article/201502/19/1537.html

当年索尼发布高音质存储卡的时候有过一些解释。
作者: 维瓦尔第:冬    时间: 2024-12-28 16:44
我是个烧油,我确信线材,电源会对音质有影响,但是说存储载体对音质有影响我是真的觉得是谬论,不过是圈内一些无明商家的炒作罢了,有时候这个东西也能看看是不是智商检测物,请相信科学好吧
作者: s7964926    时间: 2024-12-28 17:20
flyingdreamsg 发表于 2024-12-28 16:42
https://www.phileweb.com/review/article/201502/19/1537.html

当年索尼发布高音质存储卡的时候有过一 ...

好的,顺便我附上这个链接的中文翻译:
【快速评测】索尼“高音质microSD卡”是否真的高音质?
发布日期:2015年2月19日 11:02
作者:山本敦
索尼发布了高音质microSD存储卡“SR-64HXA”。虽然具体细节已通过Phile-web新闻报道,本篇将带来对该产品开发背景的采访——采访对象是参与产品企划的索尼存储媒体商品部企划开发课的业务战略经理后藤庸造。此外,还将提供笔者实际试听的快速评测。
索尼高音质microSDXC存储卡“SR-64HXA”
预计售价:18,500日元左右

■ 索尼两个事业部门的联合开发作为从第一代Walkman到CD/MD再到高解析音频(Hi-Res)的先行者,索尼在便携式音频市场上已有超过40年的领先经验。近年来,随着高解析音频的认知度逐渐提升,索尼不断丰富其包括“Walkman”在内的高解析便携式音频设备阵容。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也支持高解析音频播放的大趋势下,索尼将“高解析音频”作为整体解决方案的目标,此次推出了此前尚未完善的关键组件之一——高音质SD存储卡。
针对“高音质”设计的microSD存储卡“SR-64HXA”诞生于索尼的设备解决方案事业部(负责存储介质)和开发Walkman等产品的音频事业部的合作。后藤庸造解释了这一合作的背景:
“两部门长期保持交流。在去年开发支持SD卡插槽的Walkman‘NW-A10系列’时,我们发现内置存储与通过microSD卡插槽播放的音质存在差异。即便对插槽进行了调整,音质依然无法提升,由此推测问题可能出在microSD卡本身。因此,我们开始开发‘音质优秀的SD存储卡’。”
过去,采用闪存技术的存储介质主要在“速度快”“容量大”和“价格低”三个竞争点上发展。然而,索尼在此基础上新设了“音质”这一评价维度。在NW-A10系列开发之前,两部门已针对“音质优秀的microSD卡”进行过讨论,因此“SR-64HXA”从商品化决定到发布、上市,仅用了短短半年时间。

■ 高音质的关键是什么?与普通microSD卡相比,索尼的“SR-64HXA”在音质方面有哪些不同?
一般情况下,microSD卡在播放器读取数据时,电子元件会产生微弱的电气噪声,这些噪声会通过电路传递,从而劣化音质。而“SR-64HXA”通过降低噪声并减少其对播放器的影响,实现了音质的改善。后藤庸造解释道:
“不同的闪存组件和控制器组合会对音质产生影响。我们通过调整元件组合,进一步优化音质。”
与强调数据传输速度的普通SD卡不同,“SR-64HXA”优先稳定读取信号。后藤指出:
“速度越快,越容易产生不必要的信号和额外能量消耗。通过降低速度,能稳定信号供应,从而减少对播放器电路的干扰。”

■ 实际试听 ‐ 音质差异明显通过Walkman“NW-ZX2”和“NW-A16”分别对“SR-64HXA”和普通microSD卡进行音质对比测试。试听曲目为琳达·朗斯塔特(Linda Ronstadt)专辑《What's New》的标题曲《What's New》。结果表明:
这种差异不仅仅是“多听几次似乎能感受到”的程度,而是首次试听时就能明确分辨的级别。
此外,在更换播放器的测试中,即便在性能不同的设备间使用,SR-64HXA的音质提升效果依然显著。
即使在非高解析音频环境下,SR-64HXA也能带来更好的音质表现。例如,将其用于智能手机“Xperia Z2”进行试听时,信息量的显著提升同样清晰可见。

■ 未来展望:品牌化与多样化尽管索尼目前仅推出了64GB版本,但未来可能会开发更大容量的高音质SD卡,例如128GB版本。不过,后藤指出,容量变化可能会导致元件调整,从而需要重新开发产品。
此外,未来或许可以根据音乐类型提供不同版本的卡,例如“古典音乐专用”或“舞曲专用”。这将让用户重温磁带时代通过介质体验音质差异的乐趣。
索尼如何通过品牌化推广其高音质SD存储卡,将是未来成功的关键。

看完之后,感觉确实有道理。不过让我觉得搞笑的是:索尼认为:“速度越快,越容易产生不必要的信号和额外能量消耗。通过降低速度,能稳定信号供应,从而减少对播放器电路的干扰。”
而在本帖中一些好为人师,自命清高的伪神,比如47楼却认为:“sd卡里面有晶振和电路,速度越快的素质越高 声音越清晰”。
感叹一下,要是人人都张口就来,那么确实药丸。


作者: 哀俩    时间: 2024-12-28 17:26
再讲个比较玄的Rosenkranz HP-Trio和Blood这两款线基官网上明确说明是同款差别就在特定音响核,这个就是玄学了但声音确实不一样的 你能听出它就有价值听不出就是骗钱的
作者: 北非烤翅    时间: 2024-12-28 17:27
楼主忽视了不同品牌价格sd卡对聆听者的心理暗示,这个的确会导致一耳朵区别。别人是实实在在听出区别的,你列那么多理论都是废话。
作者: s7964926    时间: 2024-12-28 17:27
哀俩 发表于 2024-12-28 17:26
再讲个比较玄的Rosenkranz HP-Trio和Blood这两款线基官网上明确说明是同款差别就在特定音响核,这个就是玄 ...

没办法,人都是主观的

作者: s7964926    时间: 2024-12-28 17:28
北非烤翅 发表于 2024-12-28 17:27
楼主忽视了不同品牌价格sd卡对聆听者的心理暗示,这个的确会导致一耳朵区别。别人是实实在在听出区别的,你 ...

原来如此,难怪那么多人出言不逊,是我太认死理,没有照顾他们的情绪价值。

作者: DETHONRAY德森瑞    时间: 2024-12-28 18:29
本帖最后由 DETHONRAY德森瑞 于 2024-12-28 18:31 编辑

https://mp.weixin.qq.com/s/v4QNkLuUY27jp-QxML-Mzg

我从工程角度做了论述,可以看看,不做辩论!

作者: s7964926    时间: 2024-12-28 18:31
DETHONRAY德森瑞 发表于 2024-12-28 18:29
https://mp.weixin.qq.com/s/v4QNkLuUY27jp-QxML-Mzg

我从工程角度做了论述,可以看看,不做辩论!

OK!





欢迎光临 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http://erji.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