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标题: hifi系统应该还原什么 [打印本页]

作者: Mahandi    时间: 2023-12-19 00:02
标题: hifi系统应该还原什么
        刚刚在耳塞区看到一个认为对的声音还是乐器本身发出的声音的贴,搭个顺风车提这么一个问题:hifi系统应该还原录制,还是应该还原现场,或是仅仅好听就行,或是三者都允许存在。
        首先声明不是钓鱼,而是自己并不懂这个事,想听听坛友的见解
作者: 周大壮壮    时间: 2023-12-19 00:06
高保真(High fidelity 或 Hi-Fi)是音响发烧友使用的一个专业术语,指的能完美再现原著声音或影像的设备和载体,通常没有失真,有一个精确的响应频率,这个名词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被广泛使用,由德国标准化学会于1973年制订了标准。2000年之后,逐渐被高端音响所取代。
转载于百度
作者: kenidcn    时间: 2023-12-19 00:38
本帖最后由 kenidcn 于 2023-12-19 00:40 编辑

还原是一个指导性的大方向,只要器材靠谱就不会出多大的还原问题,剩下的就是沿着大方向选择自己的喜好。除非器材还原出了大问题,到时候找出问题换器材或者调整空间声学



你这个问题有点哲学的,可惜被我一句话就解决了,耶

作者: gaocheng1991    时间: 2023-12-19 01:09
音响系统回放音源文件,音源制作者尽力还原现场,乐手和指挥用心用手演绎曲目,逐级回溯就是要还原作曲者内心想要释放和表达的某种东西,但再伟大的曲子最开始也可能只是个小小动机,迸发的创作欲把这个微型雪球越滚越大,跬步致千里,滴水成江海,整个复杂流程很难把单一环节拎出来评判hi不hifi了,听音乐使人领悟了万物生长和悲欢离合,漫长创业路,蹉跎人生,感情有了,意思到了就行了,心动的一瞬间似乎白水也能品出酒香味。
作者: gaocheng1991    时间: 2023-12-19 01:11
它可以是一本书,一顿饭,一部电影,甚至一场真人秀,我们追求的就是还原并品味这段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过程。
作者: RRRAYYY    时间: 2023-12-19 02:00
还原情绪和思想
作者: 莫忘初心    时间: 2023-12-19 02:30
至少各种乐器的声音大差不差。
作者: Eutopia    时间: 2023-12-19 04:53
还原母带,和现场没关系,器材回放要尽可能的还原录制音乐的最终版本
作者: Mahandi    时间: 2023-12-19 07:20
Eutopia 发表于 2023-12-19 04:53
还原母带,和现场没关系,器材回放要尽可能的还原录制音乐的最终版本

我本人比较倾向于你这个观点,但是自己的系统调整却是全凭听觉,如同7楼所说
作者: 等机器,等幸福    时间: 2023-12-19 07:28
产品经理调音,还原的是自己的听音取向和对音乐的理解;
纯种商人只要概念和销量,只要机器有概念,有人上当洗脑掏钱即可,无所谓好不好听,反正他要的是你的钱又不是要你合听。
作者: fixbug    时间: 2023-12-19 07:47
只能还原录制,现场如何还原不明白。
个人意见还应该美颜,满足人的审美听觉。极端的说,没人喜欢铁锨刮地的声音,尽管它非常保真。
作者: Mahandi    时间: 2023-12-19 08:00
fixbug 发表于 2023-12-19 07:47
只能还原录制,现场如何还原不明白。
个人意见还应该美颜,满足人的审美听觉。极端的说,没人喜欢铁锨刮地 ...

美颜应该就在制作里了。但是个人认为还原录制有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怎么知道自己系统的声音是符合录制的,因为用户并没有听过那个录制的声音

作者: chaos_xie    时间: 2023-12-19 08:19
对于最终用户,目标应该是还原混音师听到的。
作者: 地铁里有风    时间: 2023-12-19 08:57
追求的是个性化的情感表达。所谓百分百还原现场是不可能的,你在大街上听到的那些声音,声场,定位,动态,频率相应等等等等才是最最“高保真”的。
作者: okamibao    时间: 2023-12-19 09:10
如果要聊到还原,那么回放环节一定是还原录制,还原现场是录制过程要去做的事情。另外一个方向更适合的叙述方式应该是“尝试还原某种情绪”,拿现场来说则是尝试模拟“人身处现场的感觉”,而非模拟“现场”这个物理环境本身的声音。这种风格化、个性化的声音都可以认为是更加情绪化的表现方式,那么能否真的引发听者这样的联想和情绪就是重点。有些时候需要让声音不那么还原,而是更接近美化过后的记忆,反而会让人有找到当初,或是“还原”的感觉。真要是原教旨主义的HiFi多半不太会认同这样的方向,所以成为Audiophile向可能更合适。

作者: okamibao    时间: 2023-12-19 09:14
上面提到的这种,类比音效应该很容易理解。我们电影里面听到的各种音效很多都是模拟出来的,而模拟出来的这些音效很多时候和现实当中的并不一致,而是会更类似提纯之后的声音,这种能够直接引发人联想,概念非常明确的声音我觉得就类似于有些回放设备的处理方式,它会做一定的调整让声音的某些特色更加鲜明,这么做当然不是追求保真的做法,但是特定情况下它给人的感觉却可能有着更强的“真实感”。
作者: prodomo    时间: 2023-12-19 09:57
hi-fi还谈不到,玩hi-end倒是可以尝试谈谈。
作者: feiyue1    时间: 2023-12-19 09:59
真理埋藏在谎言中的原因是因为人对未知事物理解有偏差,HIF音质是有结论的,但要等人们烧到头再会明白。说出结果没意义,结果还是无休止的争论。
作者: fixbug    时间: 2023-12-19 10:24
简单点的就是用仪器测量,看经过设备后变化,看频谱,失真仪器类的,pcm检测仪器,但是也是不准确的,一般测也就是测个单音频率,而乐音是噪音类频谱,复杂的就靠耳朵听。
所谓HiFi是不存在的,同一张蝶,就算是顶级hifi系统,不同的系统放出来的声音也不一样吧,哪个更HiFi?
作者: yspanzer    时间: 2023-12-19 10:31
Eutopia 发表于 2023-12-19 04:53
还原母带,和现场没关系,器材回放要尽可能的还原录制音乐的最终版本

这个属于胡扯了,你都没听过母带,怎么自证你这套系统听到的是还原母带的东西。所以都是可以说,但是实际上做不到,都是自己觉得好听就行,可以觉得别人有利改变自己,觉得别人没道理,坚持自己的听音感。

作者: chinaradio    时间: 2023-12-19 10:37
玩了二三十年的烧友告诉你,不要追求那些什么高保真高还原,选择你喜欢的风格组一个系统,音乐是为人服务的,不是你为他服务的
作者: bismark    时间: 2023-12-19 10:44
高保真是模拟时代时代的概念,那时候音源信噪比很低,失真感人,确实需要追求“高保真”
数字时代(cd以后)hifi更多地是“艺术地回放”概念
作者: Gyqqq    时间: 2023-12-19 10:44
我的要求就是好听,耐听。不要求还原。

作者: bismark    时间: 2023-12-19 10:57
现在还去追求字面意思的高保真,先不说是不是拓品就一统天下了,本身110+db的信噪比 人耳根本分辨不出失真来了
作者: 等机器,等幸福    时间: 2023-12-19 11:02
最好先数一数哈,hifi圈每100台需要返修的机器,有多少台是他们家logo的吧!
笑都笑死了
作者: Mahandi    时间: 2023-12-19 11:05
chaos_xie 发表于 2023-12-19 08:19
对于最终用户,目标应该是还原混音师听到的。

赞成这个目标,但是实现起来却不现实

作者: Mahandi    时间: 2023-12-19 11:09
prodomo 发表于 2023-12-19 09:57
hi-fi还谈不到,玩hi-end倒是可以尝试谈谈。

hifi本义就是高保真,但是到现在似乎变味了,有种沦为low的感觉

作者: Mahandi    时间: 2023-12-19 11:22
yspanzer 发表于 2023-12-19 10:31
这个属于胡扯了,你都没听过母带,怎么自证你这套系统听到的是还原母带的东西。所以都是可以说,但是实际 ...

我的观点和你相似,还原最终版本这个愿望是美好的,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并不现实,因为无从判断自己系统的声音是否与最终版本那个声音相符,那个声音只有混音师本人才听过,烧友能有几个人真正听过,基本都是只凭听感和听音经验去调整,无论是听音响的经验还是听现场的经验

作者: 海盗猫    时间: 2023-12-19 11:23
基本正确还原乐器声音是基本,在自己的听音观下自己觉得好听最重要,还原现场那都是扯淡;所以坛子里基本吵架贴都是因为每个人的听音观问题。玩嘛图个乐,自己快乐就行了。没必要非得争个啥标准
作者: Mahandi    时间: 2023-12-19 11:26
okamibao 发表于 2023-12-19 09:10
如果要聊到还原,那么回放环节一定是还原录制,还原现场是录制过程要去做的事情。另外一个方向更适合的叙述 ...

“还原某种情绪”,我觉得“营造某种情绪”更贴切些

作者: prodomo    时间: 2023-12-19 11:27
本帖最后由 prodomo 于 2023-12-19 11:29 编辑
Mahandi 发表于 2023-12-19 11:09
hifi本义就是高保真,但是到现在似乎变味了,有种沦为low的感觉

hifi是五十年代末密纹唱片/lp推出的一个名词/标准,对比之前那些唱片。这个唱片倒是什么唱机都能播放,从最简单的便携唱机到很高档的唱机。具体谈到hifi设备就是中间部分,包含比lowfi好一些,比hiend差一点比较大的一个范围。如果接近hiend的这个部分也是不错的,离得比较远的就比较一般。
拿CD机做例子简单的说:接近hiend的那部分机器可以开始谈谈标题的内容,组合音响配的就。。。
我是从很差的设备开始的,到现在都不会去谈还原什么的,只是觉得听音乐基本满意,听音响就刚到门口。

作者: Mahandi    时间: 2023-12-19 11:41
prodomo 发表于 2023-12-19 11:27
hifi是五十年代末密纹唱片/lp推出的一个名词/标准,对比之前那些唱片。这个唱片倒是什么唱机都能播放,从 ...

我也不追求极致,因为作为穷烧没这个条件,但是听到声音感觉不逼真时,还是会忍不住去调整一下。不过原则上还是同意还原录制的,但又知道自己根本实现不了

作者: prodomo    时间: 2023-12-19 12:04
本帖最后由 prodomo 于 2023-12-19 12:08 编辑
Mahandi 发表于 2023-12-19 11:41
我也不追求极致,因为作为穷烧没这个条件,但是听到声音感觉不逼真时,还是会忍不住去调整一下。不过原则 ...

如果不接触乐器就不知道是否还原了乐器的声音,如果天天接触乐器就不会在乎是否还原乐器的声音。我是买了器材听着耳朵疼才一点点改进的,最初要求很简单:长时间听音乐不累。



作者: hiya~    时间: 2023-12-19 12:26
HiFi还原的是录音师或混音师制作出来的东西(录音)!而理论上,录音师和混音师制作录音时,应该遵循尽可能忠实还原现场的原则!
作者: 高耳机    时间: 2023-12-19 12:28
我觉得首先该解决的问题是:录制和录制的现场差别大不大
作者: nicholasweixie    时间: 2023-12-19 12:38
录音室里录的怎么还原现场,全凭录音师的操作
作者: dal0095    时间: 2023-12-19 12:49
本帖最后由 dal0095 于 2023-12-19 12:51 编辑

一张专辑你能听到什么,始于一个专辑的项目宗旨,然后是录音工程,之后是后期制作,最后才是音乐回放。专辑制作人和音乐总监决定你听到的风格。一个交响曲那么多版本,除开作者的本意,很多时候也参杂了大量指挥的私货。
作为烧友,我更倾向于我的设备可以不加染色把原始录音回放出来。当然具体评估来说,还得要有现场聆听的经验。说实话烧HiFi是一个非常不严谨,非常缺乏量化的爱好。大多数情况下还是靠营销,而不是真正的耳朵收货。而且作为一个初烧或者甚至玩了十多年的烧友,都很难抛开营销/价格去真正客观的评估器材。
作者: 马漠哲    时间: 2023-12-19 14:10
好贴 ,学习一下
作者: 四眼兔    时间: 2023-12-19 15:31
回放大体上是以还原为目标。
不管是现场还是电子合成音乐,都有一个制作的大概的路子或标准,回放最起码是对这个目标的回放。用一个录音或制作相对精良,制作人(录音师)对曲目有很好的理解,作品有一个好的基准作为起点,评估回放系统,这个时候可以讲究一下还原。音乐这个体系东西方构成不同,发展不同,不过都有固定的制式、乐器、音律、编制等,所以听音乐跑不出这些客观内容,回放系统简单看是一个信息传送通道,所以他的任务还是减少干扰保证传输。

回放大方向是还原,但是纠结系统的还原又是没有终极答案的,同样听音乐会现场不同位置不同人听感都不同,听音还是主观上的评估为主,毕竟每个人的喜好、声音敏感度、经历不同,感情共情点不同,所以一些回放系统的特性差异还是各有市场,但前提一定是符合音乐基本面。


作者: neverwinter    时间: 2023-12-19 15:40
音响系统肯定是以还原录音为目的的,当然,它也得足够耐听
作者: Mahandi    时间: 2023-12-19 15:54
四眼兔 发表于 2023-12-19 15:31
回放大体上是以还原为目标。
不管是现场还是电子合成音乐,都有一个制作的大概的路子或标准,回放最起码是 ...

有道理

作者: Mahandi    时间: 2023-12-19 16:14
neverwinter 发表于 2023-12-19 15:40
音响系统肯定是以还原录音为目的的,当然,它也得足够耐听

如果确实还原了,通常也不会不耐听,想来各大唱片的录制人员也不至于制作出不耐听的声音产品,同样各大唱片公司也不会聘用如此不济的人来把关他们的产品的音质,能成为大公司录音师混音师的都不是等闲之辈。山寨野鸡公司的制作就难说了

作者: neverwinter    时间: 2023-12-19 16:33
Mahandi 发表于 2023-12-19 16:14
如果确实还原了,通常也不会不耐听,想来各大唱片的录制人员也不至于制作出不耐听的声音产品,同样各大唱 ...

就现在的技术而言,100%还原很难,那些超高的格式基本上就是个摆设,仅仅是能播而已
大部分唱片的录音质量还是有保证的,不过近些年的唱片电平搞得实在是太高了,很恶心。。。

作者: 当痔疮来临    时间: 2023-12-19 21:48
怎么可能还原现场,现场的声学、拾音话筒的选择、后期的处理,最后灌制母带。我们追求的高保真,其实是还原录音。还有,以我在现场音乐厅的听音经验,现场不一定好听。要我说,大部分录音比现场好听多了。现场主要听个氛围。
作者: CSXW    时间: 2023-12-19 22:15



作者: mark1957    时间: 2023-12-19 22:50
Eutopia 发表于 2023-12-19 04:53
还原母带,和现场没关系,器材回放要尽可能的还原录制音乐的最终版本

这个说法靠谱。

作者: 偶系aven    时间: 2023-12-19 23:08
回放,理论上是去尽可能得还原所有录音中的细节,而这个录音,我们能接触到的基本上就是最终的“成品”,其中囊括了母带处理、后期处理等等环节
譬如说:某张录音是古早的录音,哪怕圈内说“录制效果怎样怎样”,我们不可能处在现场,所以根本无法得知当时的录制现场是怎样的
假如有过器乐演奏的学习经验,就会知道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的乐器声音是不同的,这种情况下,有现实中对应的实体乐器,那还原的参照标准是同一种乐器的“质感”
录制的唱片或者作品可以被视为是一种“经过编辑之后定格的现场”或者是一种定格了的可多次反复的记忆,不同录音师、母带和后期工程师所追求的理念和手法也是不同的
这样就会造成说某个唱片公司的录音会比较倾向动静比较大、声压比较大、动态起伏幅度进行适量压缩,有些公司则是会尽可能从第一道环节开始就尽可能还原现场
又回到最初的问题,“我们”作为时间线上晚于“录制”的未来者,是不可能知道现场实际上是怎么样的,所以还原的标准只能放在唱片本身,声音的质感去参考“现实对照”
若同意这个逻辑作为大前提的话,那适当得加入一些自己对设备声音的偏好,无论是解码还是耳机,亦或者各种周边和线材,都会有自身的声音特征
每个年代的录音受限于当时的技术发展、录制水平、硬件水准,本质上都有当时那个年代的特征,过多主观听音偏好的调整反而会让音乐作品本身承载的“回放的价值”被掩盖掉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录音回放起来不会出现现在各种高码率hi-res新专辑的“雕琢感”,新专辑也不会出现细节丢失而有的那种朦胧感,若是一套HiFi系统能品出这些专辑的不同年代特征,其实也没什么好多纠结的了

作者: 棋士    时间: 2023-12-19 23:15
还原现场是几乎不可能的,基本上都是在有限的能力范围内找自己喜欢的声音,喜欢就好。
作者: chaos_xie    时间: 2023-12-19 23:30
当痔疮来临 发表于 2023-12-19 21:48
怎么可能还原现场,现场的声学、拾音话筒的选择、后期的处理,最后灌制母带。我们追求的高保真,其实是还原 ...

赞同。录音制作出来的音乐, 经常比现场细节多多了。
当时现场有体感,有身体震动,这个家里即使设备够强也通常无法体验(扰民)。
对于现场,我的评价是,如果买不到好位子的票,就不用去了。

作者: 李卵镐    时间: 2023-12-20 09:24
当然还原的是录制呗。录制里头没有的,HiFi系统还能变出来?这不见鬼了么。
作者: ljtylm    时间: 2023-12-20 17:20
三、四十年代的单声道录音,五、六、七十年代的录音,现在的录音一对比就听得明白了!
作者: Mahandi    时间: 2023-12-20 19:20
偶系aven 发表于 2023-12-19 23:08
回放,理论上是去尽可能得还原所有录音中的细节,而这个录音,我们能接触到的基本上就是最终的“成品”,其 ...

参考“现实对照”,其实还是用经验来指导

作者: D·H·H    时间: 2023-12-20 21:52
hifi的定义就是还原录音,尽量无失真
大部分发烧友玩的是客制化音频器材,尤其是胆机一类的,其实应该称之为lofi……

作者: D·H·H    时间: 2023-12-20 21:56
尤其是像很多港台日,以及欧美七八十年代的流行乐,那种电子声效就是典型的lofi(笑)
作者: chaos_xie    时间: 2023-12-20 22:22
chaos_xie 发表于 2023-12-19 23:30
赞同。录音制作出来的音乐, 经常比现场细节多多了。
当时现场有体感,有身体震动,这个家里即使设备够 ...

还有个问题就是声场,特别是在耳机上,声场通常完全不正确。
耳机上需要要么人头录音,要么空间声效。
作者: Mahandi    时间: 2023-12-20 22:38
D·H·H 发表于 2023-12-20 21:52
hifi的定义就是还原录音,尽量无失真
大部分发烧友玩的是客制化音频器材,尤其是胆机一类的,其实应该称之 ...

我不玩胆机,但是多次听过胆机,就自己的听感来说,胆机。。。至少在人声这一块,表现得更真切一些,更贴近现实中身边的人的声音。
别人说胆机就是玩个味道,玩的就是失真,对此我是持保留意见的,但是因为自己不玩胆机,所以有关胆机的帖基本不参与

作者: Mahandi    时间: 2023-12-20 22:45
chaos_xie 发表于 2023-12-20 22:22
还有个问题就是声场,特别是在耳机上,声场通常完全不正确。
耳机上需要要么人头录音,要么空间声效。

有没有一种可能耳机这种东西就不是给人琢磨音场的,而是给你听除了音场之外的其它音质

作者: chaos_xie    时间: 2023-12-20 23:34
Mahandi 发表于 2023-12-20 22:45
有没有一种可能耳机这种东西就不是给人琢磨音场的,而是给你听除了音场之外的其它音质

耳机不是什么神秘物件,就是一耳朵一个的喇叭。
做对了声场就是对的。

作者: 偶系aven    时间: 2023-12-21 01:17
Mahandi 发表于 2023-12-20 19:20
参考“现实对照”,其实还是用经验来指导

并不是说非要搞什么玄机妙义或者说什么“音乐阶级”,我是一直认为说古典音乐在测试系统和评定调整效果方面的“工具性”是极强的
虽说大师手中的名琴或者高昂的乐器不是我们能随意在现实中接触到的,但不管是几百或者一千元的新手级还是天价的大师级的名琴,“小提琴就是有小提琴的声音”,其他乐器亦然
假如说放宽涵盖的范围,所有“不插电的乐器”其实都有这样的属性,与电吉他、电bass或者一些必须经过声电环节的乐器相比,纯共鸣的乐器的质感是有一个“统一性”的
一场演出或一段演奏被最终制成“音像制品”,它必然有其值得被制作的价值,在整个过程当中,无论是录制还是制作环节,都会去遵循“客观真实性”和“统一性”的原则
倘若说母带和后期工程师愣是将一场小提琴独奏搞成大提琴的音色和质感,先不论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同不同意,演奏家及其经纪人早拍桌子骂街了,所以他们之间是有“掣肘”的关系存在的
如果某位烧友有条件的话,去往音乐学院或者音乐厅,聆听演奏家现场表演乐器,我相信这将会对ta的系统回放这件乐器时的表现有极大的“参考意义”,当然也可以选择泡一泡乐器行
可是喜欢研究和欣赏古典音乐的烧友其实占比并不是大头,大量的流行音乐、摇滚才是烧友普遍聆听的音乐题材,这些音乐的制作过程中其实效果器、合成器使用得极为频繁
我们永远不知道录制的时候乐队成员的吉他屁股线后面拖了几个模块又是打得什么参数,可是却能通过整个乐队里最符合“不插电乐器”的架子鼓来判断声音的还原程度
底鼓踩下去的质感、踩镲的位置和速度感、嗵鼓和咚鼓的速度感、军鼓的节奏感,这些有实际参考对照的,一场地下音乐会或者泡一泡乐器行,意识里架子鼓的“声音”就建立起来了
我所说的这些,也只能说是给HiFi系统回放还原时的表现去建立一个“基准线”,但整个回放过程是回放“音乐表演+拾音+母带处理+后期处理”集合而成的一个最终成品
某HiFi系统(整套设备+换能器+周边)最终表现出来的声音,宛如说一只乐队在大草坪表演或者吉他手不插效果器干扫,可实际上专辑的小册子上写着“于XX音乐厅录制”或者录制现场照片的吉他后面好几个模块
这种情况下,我感觉是违背了“回放参照原专辑”的初衷的,可以主观得视为一种“系统拥有者的偏好”,但客观来说确实是一种失真,因为录制时不可能抛开环境音也不可能违背吉他手意愿去除他效果器模块的效果


作者: Mahandi    时间: 2023-12-21 07:51
偶系aven 发表于 2023-12-21 01:17
并不是说非要搞什么玄机妙义或者说什么“音乐阶级”,我是一直认为说古典音乐在测试系统和评定调整效果方 ...

您误会了,我说的用经验来指导,意思是凭经验来判断,比如你说的小提琴,那么就是以自己实际听过并且熟悉的小提琴声来作为准则去调整系统回放的小提琴声。“指导”两个字可能使用失当了

作者: chemical830114    时间: 2023-12-21 11:59
忠实还原音源里面的录音 比如 人声,乐队,乐器,声场,定位等。

作者: karajanforever    时间: 2023-12-21 16:38
当然是还原你心中的那个主观现场,而且还是受制于器材的。
毕竟大家录音室进的少,音乐厅进的多,棚子里什么声音?要天天去才能熟悉,凭空想象录音棚不可取。但是乐器,就在琴行摆着,在音乐厅摆着,你可以周周去。
况且录音师的目的也是在各种器材上有好的听感,他们也会考虑,不仅是在好的系统上有好的体验,会用老白盆/小黄盆模拟较差的扬声器,保证你手机/笔记本扬声器放出来不能太难听。他们的目的是什么?保真的基础上,声音美妙,尤其是母带处理这一步骤,说白了就是让你听着更好听的。
况且,演奏者们也是用失真/不同的琴去试图达到自己心中的那个音乐效果。所有人都是在还原一个主观的东西,你还原你心中的哈姆雷特,自然也是对的,只不过要有基准,就是小提琴听着不能像中提,女中音听着不能像是女高音。
综上所述:还原你心中的那个主观现场,且妥协于器材特性
作者: Mahandi    时间: 2023-12-21 19:43
chaos_xie 发表于 2023-12-20 23:34
耳机不是什么神秘物件,就是一耳朵一个的喇叭。
做对了声场就是对的。

能否说说你耳机系统的声场是怎样的

作者: Mahandi    时间: 2023-12-21 19:52
karajanforever 发表于 2023-12-21 16:38
当然是还原你心中的那个主观现场,而且还是受制于器材的。
毕竟大家录音室进的少,音乐厅进的多,棚子里 ...

谢谢分享你的见解

作者: 王二麻子    时间: 2023-12-21 21:49
就是闲了没事干,瞎折腾。生命不息,折腾不止
作者: qwerqwer0854    时间: 2023-12-22 00:05
一般是还原录音棚里的效果,要想还原现场是很难的,
作者: chaos_xie    时间: 2023-12-27 11:57
Mahandi 发表于 2023-12-21 19:43
能否说说你耳机系统的声场是怎样的

用creative sxfi以后,新闻听起来和喇叭很像。有时忘了是戴的耳机。看电影也很不错,有家庭影院的感觉。听音乐要看是母带如何混的,如果混音师已经考虑了耳机的声场问题,开了sxfi声音就混了。如果是iphone,我肯定开空间声效的。
Meta Quest上的空间声效也很不错,看演唱会听有感。

耳机声场关键是空间声效。

作者: tianluo4sc    时间: 2023-12-27 12:24
这是一个有点哲学的问题,一位资深烧友近期不吝和我分享了这方面的看法。HIFI系统在物理意义上干的事情,是回放录音文件。  录音文件在录制阶段,既可以用简单的录音设备,也可以布局复杂。 然后录音师在后期制作过程中,会对声音的各个要素进行响度调节,在这个过程中录音师的审美、技术又会与最终呈现的录音效果息息相关。  那么这就不由得引出一个问题:在我们HIFI系统里播出的东西,究竟是什么?真的是现场,还是录音师认为的现场呢?

这位烧友用一个很有趣的例子说明:某个录音文件可能在录制阶段,录音师压根就没有考虑过营造纵深,然后个别烧友的系统里楞是拿这首歌称自己听出了强烈的纵深....

这到底说明了什么?就如开头那句话:这是一个比较哲学的问题。
作者: tianluo4sc    时间: 2023-12-27 12:28
tianluo4sc 发表于 2023-12-27 12:24
这是一个有点哲学的问题,一位资深烧友近期不吝和我分享了这方面的看法。HIFI系统在物理意义上干的事情,是 ...

或许这就是老烧们常说的,有机会尽量多去现场听听。通过现场多听,才能真正评估出某个录音最终呈现的效果是否接近现场。

至于HIFI究竟播什么,个人认为还是“高质量地回放录音文件”。至于怎么样才算高质量回放?不同的烧友我想都有不同的追求和理念。

作者: Mahandi    时间: 2023-12-27 12:40
chaos_xie 发表于 2023-12-27 11:57
用creative sxfi以后,新闻听起来和喇叭很像。有时忘了是戴的耳机。看电影也很不错,有家庭影院的感觉。 ...

不了解这项技术,刚刚粗略查了一下资料,这个sxfi是否就是声晰飞全息技术,如你所说的这个效果确实很吸引人。另外是否要使用声晰飞认证的耳机才会有更好的效果

作者: Mahandi    时间: 2023-12-27 12:54
tianluo4sc 发表于 2023-12-27 12:24
这是一个有点哲学的问题,一位资深烧友近期不吝和我分享了这方面的看法。HIFI系统在物理意义上干的事情,是 ...

我倾向于是录音师认为的现场,而这应该是要求他本身要很熟悉现场、很有经验,可能他也会加入一些个人口味。
第二段话挺有意思

作者: 月之爆击机    时间: 2023-12-27 13:00
如果只是还原现场,那不如直接去听现场,听器材当然要听现实中不存在的声音。
hifi还原的是制作人和发烧友的想象。
作者: 偶系aven    时间: 2023-12-27 14:26
tianluo4sc 发表于 2023-12-27 12:24
这是一个有点哲学的问题,一位资深烧友近期不吝和我分享了这方面的看法。HIFI系统在物理意义上干的事情,是 ...

您的回复,不得不说很有讨论的价值,我帮您补充并修正其中一些内容
在一张唱片的诞生过程中,其实涉及到非常多的环节,但无外乎:演、录、修、制
“演”的话,采用实录元素的,演唱者、演奏家、提供实录配器的表演、参加表现的乐团,都是“演”这个环节的主角
“录”,涉及录音团队、录音制作人、主要录音师和其团队等等,假如唱片有附带信息的,recording相关词条基本都是“录”这个环节的
“修”,这个就需要根据实际音乐类型进行划分了,以现代流行乐为准的话,配器和伴奏大部分是合成器,算是“修”这个部分里生成的
若是实录的一些表演,譬如说实录的现场表演、棚子里实录的配器、实录的古典乐表演等,“修”这部分就会存在digital mastering或其他形式的母带
这部分算是整个音乐作品诞生流程中比较繁杂也比较重要的环节,专辑信息里会有很多词条跟这环节有关,带“engineer”的基本都和这环节相关
最后的“制”,过去也是比较重要的环节,压片、仓储、运输、发行、贩售,大多是由唱片公司和音乐公司负责的,网络时代大环境下,途径比较垂直、也简化了
其实在整个过程中,大多数人会忽略一个比较重要的职位:producer,可以理解为“制片人”也可以叫做“监制”,ta或者ta们负责整张唱片所有环节的统筹和定调
一张唱片的诞生,producer会协调各个环节,与演奏者和音乐人沟通并且确定方向,负责监督“修”的所有环节时每个步骤的统一性和可行性,在某个环节成品与筹划发生偏差时进行指出和修正
最终我们听到的音乐作品,可以理解成“演奏家想表达的东西”,亦可理解为“制片人帮助演奏家留下的更适合回放的作品”,可能我们并不需要去了解这么多“怎么录出来的”
但是妄想跳过如此多的环节,让自己犹如“站在录制现场”去听到当时的声音,这种想法多少有些不切实际,我个人认为甚至像在回放过程中肆意掺杂进非常多的失真,“让自己以为回到了现场”??

作者: seekjj    时间: 2023-12-27 14:42
本帖最后由 seekjj 于 2023-12-27 15:02 编辑
chinaradio 发表于 2023-12-19 10:37
玩了二三十年的烧友告诉你,不要追求那些什么高保真高还原,选择你喜欢的风格组一个系统,音乐是为人服务的 ...

同意
从现场发出的声音,到你听到这声音,声音以电信号经过无数元器件和设备,还经过很多专业或专家的编辑处理等等。所以你听到的声音和现场的声音不太一样。
我比较喜欢水星公司的录音(用二支麦或三支麦录音)。在声音的处理过程中除去贵价的设备外,录音师、混音师这二个位置非常重要,一般能决定到你耳的声音的特色,也就出现有人不喜有人喜欢。
HIFI系统的产地和当地的文化密不可分,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特性的HIFI器材,比如瑞士生产的器材,英国的,美国的,日本的,德国的等等。
找到能发出自己喜欢声音的器材,是广大烧友孜孜不倦奋斗的目标。
新年来临之际,祝广大烧友找到心仪的器材。
新年快乐
身体健康

事事顺心


作者: tianluo4sc    时间: 2023-12-27 15:51
月之爆击机 发表于 2023-12-27 13:00
如果只是还原现场,那不如直接去听现场,听器材当然要听现实中不存在的声音。
hifi还原的是制作人和发烧友 ...

稍微完善下这句话:器材回放的肯定是现实中存在的声音,然后可能会听到 “现实中正常情况下听不到声音细节” 。

作者: zhang8673123    时间: 2023-12-27 15:53
简单的说,理论上是高保真,实际上是能给予普遍认可的、得到喜欢的高质量声音。
作者: tianluo4sc    时间: 2023-12-27 15:56
偶系aven 发表于 2023-12-27 14:26
您的回复,不得不说很有讨论的价值,我帮您补充并修正其中一些内容
在一张唱片的诞生过程中,其实涉及到 ...



感谢指点。如果说最终我们听到的音乐作品,是“演奏家想表达的东西+制片人意图”的混合体。从这一理念出发,我觉得HIFI或许要追求两样东西:


一是正确回放出某个录音本应该存在的动态、瞬态、混响、声场、纵深(假如有)等基本素质,并且保证有一个基本流畅的声音,各种声音要素或素质表现流畅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丰富乐感。
二是在此基础上,通过恰当的染色或强调某个频段让自己听着舒服。

作者: 偶系aven    时间: 2023-12-27 16:53
tianluo4sc 发表于 2023-12-27 15:56
感谢指点。如果说最终我们听到的音乐作品,是“演奏家想表达的东西+制片人意图”的混合体。从这一理 ...

主观上的这个“度”,有时很难去把控,而且HiFi器材发烧友的主要乐趣就是“消费、体验、自我刺激”这样的一个循环来达成多巴胺的变现。。。
成为一个彻底的“法条型”烧友,尤其是声音上去追求这方面,久而久之难免会觉得索然无味而开始对着系统释放自己压抑已久的各种“主观想法”
假如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听到什么样的声音,在整个折腾的过程当中适量得逐步加入自己的“主观意愿”,可能反而会时常保持新鲜和愉悦
Hi-Fi,high-fidelity可能只是指“对于唱片的高度精准”,可以通过不同年代、不同的题材的专辑和音乐,充实自己的精神维度,也不失为一种乐趣
在参数和理论上客观且理性,在声音风格和表达方式上多去考虑一下自己的主观意愿,一旦认同了这样的逻辑,就会觉得HiFi这件事儿就不会那么具有火药味儿了

作者: Mahandi    时间: 2023-12-27 18:09
zhang8673123 发表于 2023-12-27 15:53
简单的说,理论上是高保真,实际上是能给予普遍认可的、得到喜欢的高质量声音。

言简意赅

作者: chaos_xie    时间: 2023-12-27 23:18
Mahandi 发表于 2023-12-27 12:40
不了解这项技术,刚刚粗略查了一下资料,这个sxfi是否就是声晰飞全息技术,如你所说的这个效果确实很吸引 ...

我用的是Creative GC7和X1外置声卡,官方就已经适配了很多耳机。常见的经典耳机都支持。




欢迎光临 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http://erji.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