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标题: 入门从旋律开始 [打印本页]

作者: 清风扬    时间: 2023-7-10 01:00
标题: 入门从旋律开始
本帖最后由 清风扬 于 2023-7-10 01:03 编辑

无论是听音,还是器材,从旋律开始是最直接的方法。

无论什么器材,什么录音,音准都有可能是错的,音色都有可能是偏的,但旋律很难弄错。无论听歌,还是纯器乐,其实都是从旋律入手。除非听TECHNO这种,纯电音节奏。

因此,旋律最优美的曲子,最容易入门。反之,旋律也是最表浅的一层,这也是老柴受人诟病的缺点,旋律大师,但是,好像也只有旋律。特别是柴芭蕾和小夜曲都是旋律优美的入门神曲。比较有深度的有柴五和柴六。

反之,肖斯塔克维奇极不适合入门。

马勒的个别乐章单独拿出来听非常优美,但整体不适合。马勒最受欢迎的其实是马一,这个听起来难度最低。

舒伯特的钢奏容易入门,他是他那个年代的流行歌曲之王,虽然钢奏写了一大堆,但绕来绕去基本上是那几段动听的旋律。强烈建议直接听D960

贝多芬的钢奏就复杂多了,但是月光、悲怆这两首,没有人说不好听的。

拉赫马尼罗夫的二、三钢协容易入门,比较现代,旋律优美。他的交响曲可以先放一放。

西贝柳斯的交响诗容易入门,比如黄泉天鹅,芬兰颂。但他的七首交响曲就不那么容易。

贝多芬第三、五、六、七交,都容易听进去,贝九直接听大合唱部分,难么?莫扎特的39,40,41交,也容易听进去。

勃拉姆斯的四首交响曲闷骚了点。

舒曼第三、四交,旋律比较好听。舒伯特第八、九交,开头就非常好听。

斯美塔那的交响诗非常好听,尤其是莫尔多河。

布鲁克纳,先放放,张张烧盘。

科萨科夫容易入门,不但好听,而且热闹,录音好的一大堆。

小奏,贝多芬春,克莱采,不好听你来找我,看我怎么教育你。

格里格,皮尔金特组曲,尤其是晨曲。另外第一号钢协,开头便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旋律。

随手写的。巴赫和莫扎特这两位,可能是听音的终点,所以不想多写。

关键在于,入门之后,需要留心音色的变化。当你开始留心音色的变化,会发现,很多器材的音色是偏的。

关于器材音色为什么是偏的,你们自己想这个问题:

A耳机听蔡琴,年轻了十岁,B耳机听,年老了十岁。显然其中一个音色不对,甚至两个都错了。

当你能够分辨音色的时候,就登堂入室了。不仅是分辨器材,自然也能分辨哪些演奏家有真功夫,哪些是只是商业明星——不要认为古典音乐家个个高雅不俗。












作者: 小白owb    时间: 2023-7-10 01:34
收藏了,入门导师,谢了
作者: dxs390413    时间: 2023-7-10 06:40
赞!学习了

作者: mildik    时间: 2023-7-10 07:30
赞同,我习惯看书的时候听,肖斯塔科维奇这样的就非常不合适,太显得沉重和压抑,影响看书的节奏和心境
作者: sidewind    时间: 2023-7-10 07:57
晚上听老肖影响睡眠
作者: Adam666    时间: 2023-7-10 08:22
大佬,好文,写的很不错,正苦恼关于纯器乐类音乐的入门推荐。但如何才能判断出音色是否可以正确呢,毕竟听音设备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音色的还原,或者说有什么分辨音色的入门or技巧?
作者: 清风扬    时间: 2023-7-10 09:29
Adam666 发表于 2023-7-10 08:22
大佬,好文,写的很不错,正苦恼关于纯器乐类音乐的入门推荐。但如何才能判断出音色是否可以正确呢,毕竟听 ...

不是大佬,只是听了二十多年,加上有看CD小册子的习惯,这些经验自然积累起来了。

音色的判断其实是天赋为基础,后天练习的作用很大。这种天赋倒不是指耳朵的分辨能力,而是对音色美感的感悟能力,对音质有追求的烧友,说穿了这方面要比一般人敏感一点点。

可以从《彼得与狼》开始,这是儿童入门曲,用音乐讲述一个童话故事,但是每段音乐都有解说,什么乐器,表达了什么东西。不知道能不能找到中文解说版本。

另外,交响乐队的一般位置安排,前排左到右,分别是小提,中提,大提,倍大提琴。绝大部分人听不到中提的声音。中间木管组的长、短笛、单、双簧、巴松等等,各有各的音色,网上有视频可以单独听音分辨。再往后,圆号、长号、大号的声音是完全不一样的。

分辨乐器的音色是最基础的,如果这都分不出来听个屁。困难的是,同一架钢琴,一把提琴,不同人演奏声音完全不一样,不同的流派发声风格完全不一样。听的出来吗。

作者: ChristianRiddle    时间: 2023-7-10 10:03
好文,帕格尼尼如何评价
作者: 清风扬    时间: 2023-7-10 10:13
ChristianRiddle 发表于 2023-7-10 10:03
好文,帕格尼尼如何评价

从PANGNINI FOR TWO开始听。DG 4G录音非常强悍。

作者: 地铁里有风    时间: 2023-7-10 10:25
单纯讲好听不好听没什么意义,我相信坛子里的绝大多数人都能分辨好听不好听。

关键是要掌握如何知道一首古典音乐里讲的是什么东西,是打仗的事情,还是搞对象的事情,亦或是收获粮食的事情。如何分辨?

我基本只听流行摇滚,大多数古典合奏我看都是劈里啪啦到最后轰的一声结束。哪有什么好听不好听的。
作者: 清风扬    时间: 2023-7-10 10:52
地铁里有风 发表于 2023-7-10 10:25
单纯讲好听不好听没什么意义,我相信坛子里的绝大多数人都能分辨好听不好听。

关键是要掌握如何知道一首 ...

虽然不排除有舒事性的音乐,尤其是舞曲选段。
但古典音乐又不是讲故事,如果严格按对位法写的东西,能讲出什么情节我是完全想像不到。


作者: 留香小筑    时间: 2023-7-10 12:55
为什么他们会诟病柴科夫斯基的音乐不够深度
作者: prodomo    时间: 2023-7-10 13:47
喜欢听就听,想听就听没有什么特别可说的。
作者: 清风扬    时间: 2023-7-10 13:49
本帖最后由 清风扬 于 2023-7-10 13:51 编辑

老柴对后世最大的遗产,就是将俄罗斯传统与世界接轨融合到芭蕾舞剧。四小天鹅舞曲差不多人人都听过。然而很多人不知道他还写了一大堆歌剧。

一个把歌舞剧当正业的人,注重旋律与戏剧性再也正常不过了。但是,请问听完天鹅湖与胡桃夹子,有什么深刻感想?好听就完了么有什么好想的。

但是贝多芬晚期钢奏能听的人半天回不过神来。


作者: rootxmy    时间: 2023-7-10 14:57
听音乐 其实和 年龄 心境 有点关系

20岁左右的小年轻 听贝多芬晚期  还是不大能够体会的

心理学 叫 共情
作者: abccbaa    时间: 2023-7-10 15:21

音色问题确实是这样
极少数耳机音色是准的
至于曲目 为啥你布鲁克纳的要放放 他的曲子很好听啊
其他的曲目常听常新
最好听的曲目是些不为人知的曲子 有些是名家的不知名曲子 比如贝多芬的一些钢琴练习曲 圣桑的一些小曲 很好听 有些是不知名作曲家的曲子 比如阿贝尔 斯塔米兹 奔达 拉莫(拉莫其实很有名 就是国内不太有人听)波姆 ,j.d.heinichen  ,w.f.bach, 高伯特 ,benjamin gogard,还有我最近反复推荐的斯梅策尔  太多了

作者: 夜音寒。。。白    时间: 2023-7-10 15:58
同意。初试古典要从好听开始,慢慢去听深。就像小孩读书,从绘本开始,好看,有了兴趣,才能去读深的。
作者: funyorh    时间: 2023-7-10 18:04
听到最后,现在基本就听4b,马勒
作者: supermen    时间: 2023-7-10 18:13
与我而言,古典音乐还得是贝九,不论是用耳机,手机外放凑合听,抑或音箱,都能听得高潮迭起,音质有时候也成次要的了,最主要就是那份感觉,心灵深处的每一根血管和神经都完全调动起来了,这可谓是契合度?这首伟大的交响曲,和我的契合度已经是百分百相融了
作者: wwwping2011    时间: 2023-7-10 22:33
清风扬 发表于 2023-7-10 13:49
老柴对后世最大的遗产,就是将俄罗斯传统与世界接轨融合到芭蕾舞剧。四小天鹅舞曲差不多人人都听过。然而很 ...

老柴的歌剧 奥尔良姑娘(圣女贞德),感觉有意思。我想看看视频(有中文字幕的),但一直没有找到。

作者: jiangyb    时间: 2023-7-10 22:58
恩。谢谢指点。
作者: jimguo    时间: 2023-7-10 23:47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3-7-10 23:51 编辑

标题,作为学生入门阶段而言没毛病。

但是听交响乐如果纯粹走旋律那就中二了,单纯靠肾上腺取得共鸣还要脑子干什么是吧。交响乐再不限制绝对内容,也有内容出发点。比如马勒,现在简单借助视频里带有章节解说字幕的,一把就能入门。现在,放着现成的手机视频工具不用,直接就是浪费生命。
作者: 清风扬    时间: 2023-7-11 00:08
本帖最后由 清风扬 于 2023-7-11 00:10 编辑

马勒和布鲁克纳,卡在器材上。

尤其是布鲁克纳,经典的演绎和烧盘,大部分是在大教堂、大空间录音,然后在落地大系统上回放。

然而很多人,没有机会听现场的马勒和布鲁克纳,甚至没有机会听落地大系统的马勒和布鲁克纳。一旦听过,会直接颠覆耳机系统形成的观点。

换言之,这两位的作品太吃器材了。

那些能够在手机上听懂马勒和布鲁克纳的人,其实是在现场或大系统上听过了,不过是借用手机把那段听音记忆调用出来。

因为手机能够呈现的,其实只有旋律、节奏以及产生的张力。

唱片行业是一个内卷十分残酷的行业,至少在SP和LP时代,能够出人头地的,都是千万里挑一的天才加上一点运气。而CD时代开始商业化泛滥,阿猫阿狗都能出唱片。打响名气的更是滥录成灾。

我不喜欢针对性的评价某个音乐家。但是我非常反感不去深入了解古典音乐世界,或者任何音乐形式,没有干货但又喜欢SHOW OFF的键盘侠。

多听。让器材为音乐服务。仅此而已。
作者: ranwanui    时间: 2023-7-12 08:43
地铁里有风 发表于 2023-7-10 10:25
单纯讲好听不好听没什么意义,我相信坛子里的绝大多数人都能分辨好听不好听。

关键是要掌握如何知道一首 ...

非标题音乐听感情的紧张和释放,即和弦的运动,可以带人自己的感情进行体验;了解背景可以更新快入门,但并不唯一。
标题音乐一般都有介绍,了解下背景再去听。
现代音乐听音响效果,紧张、刺激、扭曲的效果找对就好了。

作者: 地铁里有风    时间: 2023-7-12 22:05
ranwanui 发表于 2023-7-12 08:43
非标题音乐听感情的紧张和释放,即和弦的运动,可以带人自己的感情进行体验;了解背景可以更新快入门,但 ...

我只知道流行音乐古典音乐,不知道什么叫标题音乐。

我目前收集了大概10T古典音乐,如果按你说的“了解下背景再去听”,嗯。。。。。。。。

我好歹也听过几次现场交响,没见那个指挥是先讲个故事在开始整活的。而且最多只有十分之一的曲子我能听出是讲的爱情还是战争亦或是劳作。

作者: 498958212    时间: 2023-7-12 22:29
收藏以表敬意。
作者: 清风扬    时间: 2023-7-12 23:03
本帖最后由 清风扬 于 2023-7-12 23:04 编辑
地铁里有风 发表于 2023-7-12 22:05
我只知道流行音乐古典音乐,不知道什么叫标题音乐。

我目前收集了大概10T古典音乐,如果按你说的“了 ...

大部分古典音乐的题目是这样的: X大/小调协奏曲/奏鸣曲/组曲/夜曲/练习曲/船歌。。。。。。,再加上后人整理乐谱时的编号。比如OP61就是著名的贝多芬小协的编号。提到OP61,资深乐迷马上就明白是什么曲子。像什么英雄、田园这类标题是浪漫主义之后才偶尔用之。甚至有些标题是后人多事硬加上去的。

西方古典音乐的名字,对于外行来说其实很不好记,一般是记编号。

很多古典音乐采用了当时的民族曲风,例如大、小无中的洽空、吉格,这其实是两种舞曲的名字。知道这个背景,也就是多学点知识,和听不听得懂又有什么关系。主要是一种感受,这种感受可以幻化成视觉画面,也可以是一种情绪的共鸣。

古典音乐的述事性,主要体现在舞剧,以及好莱坞黑白电影时代的背景音乐,当时不少音乐大师为了五斗米去干这活,如果喜欢看50年代前的黑白电影,能够经常发现里的背景音乐真TMD的好听,那是大师现场拉的哦。

作者: 地铁里有风    时间: 2023-7-12 23:10
清风扬 发表于 2023-7-12 23:03
大部分古典音乐的题目是这样的: X大/小调协奏曲/奏鸣曲/组曲/夜曲/练习曲/船歌。。。。。。,再加上后 ...

那你的意思是古典音乐只管好不好听就完了。不用管听不听的懂,也不用去分辨曲目的题材,管他爱情还是战争只要旋律好听就行了?

作者: 清风扬    时间: 2023-7-12 23:22
首先,这是你自己的意思。我讲的还算是简明平实了,一千个人一千个哈姆雷特,别人爱怎么理解,我管不了。但是不要随便安在我头上。

另外,你自己都说,最多只有十分之一能听出是讲爱情还是讲战争。因为大部分古典音乐确实不是这个主题。
作者: 清风扬    时间: 2023-7-12 23:49
本帖最后由 清风扬 于 2023-7-12 23:51 编辑

关于四大小协。这个提法的来历,并不清楚。不要妄言什么音乐界公认。但是在唱片行业,将贝、勃、门、柴四大小协打包,或做一个系列出版的确实不少见。

个人见过最早的四大小协唱片套装,是STERN演奏的名为《FOUR FAVORITE VIOLIN CONCERTOS》,这是套黑胶,也只是从商业角度上叫四首最流行的小协,个人认为这才是四大小协的真相。这四首小协中,旋律最优美是柴、门,尤其是门小协,女人特别喜欢拉。因为门小协可以一味走阴柔路子,不怕难听也不愁卖。同时相比另三首小协,门小协没有采用惯常的管弦乐开头,而是小提琴直接切进来。同时门小协写了固定的华彩,所以这首小协既能充分表现小提琴的歌声,又相对来说没什么太大的变数,容易上手又好听。这就造成了一个可笑的情况,不管音乐家是不是最擅长这首小协,出张门小协的唱片基本上是不会亏本的。这首曲子确实是小协曲式中最容易听到,也是最容易入门的。

由于中国人喜欢四大这种提法,所以容易产生错觉,这个说法其实完全可以扔掉。实际上仅仅从好听的角度出发,圣桑、格拉祖诺夫、西贝柳斯、布鲁赫第一和苏格兰幻想曲都可以排进第一梯队。而巴托克和斯特拉文斯基小协的旋律就不那么容易接受。旋律优美的小协基本上集中在浪费主义时期。古典时代的小协又是一种味道。
作者: 地铁里有风    时间: 2023-7-12 23:57
我的意思是,如你所说“大部分古典音乐确实不是这个主题(爱情或战争)”那么请问,如果是别的主题(或者叫题材),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去分辨?或者讲各种主题的显著特征是什么?

简单点,我打个比方吧,流行歌曲《吻别》,什么叫吻别?就是亲个嘴就跑的意思呗,情感纠葛。看歌名就知道必然属于爱情题材了。

再比如,古典《1812》,对于一个很少听歌的人来说,他有可能认为讲的是关于1812年的一段爱情故事,对吧,但是当他听到音乐里的大炮声的时候,只要他不傻,肯定能确定是战争题材。但问题在于不是所有古典音乐里都有 炮声阿,当他听到没有炮声的曲目时他该如何判断?

好,再回到你的原话“因为大部分古典音乐确实不是这个主题(爱情或战争)”。那么我请问,如果是别的主题,你又是靠什么确定的?当我们从路边或者收音机里第一次听到一段古典音乐时,我们又该如何确定他的题材?是爱情?是战争?或是别的?



作者: 清风扬    时间: 2023-7-13 00:12
真的感兴趣的话,学点乐理。——这段音乐是讲什么——这个问题本身就问的不对。音乐中的主题,和你说的主题根本就不是一个意思。不信自已花点时间研究一下赋格。

要么从经验入手,就是多听。要么从理性入手,去学乐理。

本贴只是心血来潮的时候介绍点引导入门的曲子。


作者: v1p8211    时间: 2023-7-13 01:36
本帖最后由 v1p8211 于 2023-7-13 01:41 编辑

最近刚开始听古典的新人,对于楼主的看法很有共鸣。
刚开始什么也不懂,因为听流行音乐的习惯,觉得一首曲子一定有一个确定的“意思”,但是又没有歌词,于是听之前就先去百度背景或者分析再去听,结果发现完全听不出来...听不懂很挫败...
后来看了看周海宏的《音乐鉴赏》,上来第一句就是“音乐何需懂”,因为音乐是“情绪的艺术”,没有明确的视觉性和语义性。至于很多人能听懂作曲家想表达的东西,那是因为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这个是需要多听的(而且听众理解的也不一定是作曲家本来的意思,乐谱经过指挥和演奏家处理就像用手去接雪花一样,碰到的一瞬间就已经变了)。
于是我一个刚入门的新手,也就不再去纠结什么理解、深度,先找自己喜欢的旋律来听,就像楼主说的那样。
楼主介绍的容易入门的曲子基本也是我最开始能听的下去的,贝579都很好听,然后就挑些比较“俗”的曲子来听,比如德9啊沃尔塔瓦河啊四季啊柴一拉二啊...或者干脆听听巴赫和施特劳斯家族,这俩就纯听旋律也一样好听。
马勒我作为新手是真的听不进去...太难了,旋律一大堆不知道要表达什么。
等以后慢慢听多了,看看能不能有所进步哈哈,真的很同意楼主的观点。
作者: frankivc    时间: 2023-7-13 04:15
不知为何。听柴的很多乐曲总有种浮于底的压迫感,仿佛一个穿着鲜艳裙子的女孩背着方书包走进一幢灰水泥楼要上补习班;而听圣桑的乐曲多有种闲适的惬意感,仿佛握着一杯花茶走在略有几人的静谧步行街雨后尚柔的阳光透过树叶洒到脚下。

两位按前辈的标准应该都属于入门旋律类。
作者: 汉保薯條    时间: 2023-7-13 05:22
v1p8211 发表于 2023-7-13 01:36
最近刚开始听古典的新人,对于楼主的看法很有共鸣。
刚开始什么也不懂,因为听流行音乐的习惯,觉得一首曲 ...

这说得很对啊, 说到底就是艺术审美能力
历史背景跟声音本身是割裂的, 你了解得再多也不会提高审美能力
乐理有关係, 但不一定重要, 阿格丽希不会乐理是出名的
天生乐感不足的话, 循乐理来理解音乐还是有用的

提高审美能力唯有多听, 学乐器也有帮助
还有缘份 例如你说的马勒 我不知为何高中的时候很爱听 凡其是马勒2 天天听
现在人大了反而没耐心听这麽长的东西

不过审美也是多种多样的
跟喜好 个性等等都相关
我个人的观点哈
审美 跟 乐感 其实是两个东西
一个可以培养,有区域性,时间性
而乐感我觉得是天生的 上限由基因決定了
人对一段音乐的感知是这两样的综合


作者: 汉保薯條    时间: 2023-7-13 05:33
本帖最后由 汉保薯條 于 2023-7-13 05:36 编辑
地铁里有风 发表于 2023-7-12 23:57
我的意思是,如你所说“大部分古典音乐确实不是这个主题(爱情或战争)”那么请问,如果是别的主题(或者叫 ...

下两楼的老哥引用的就说得很清楚
音乐是情绪的艺术
听进耳朵里 给你带来的感受是不能言传的 更不能归类到某种特定题材
诉诸文字只是便于理解而已
反过来也可以 很多曲子都是作曲家读了文学作品 然后用音乐表达他读书的感受

流行歌曲涉及歌词 就不是单纯的音乐了 (或是任何有文字的古典乐)
最起码是综合了音乐和诗词的艺术形式纯音乐的确是抽象得多的





作者: 地铁里有风    时间: 2023-7-13 07:04
我的问题是如何听出主题或者叫题材。

楼主的回答是要么靠经验要么学赋格。

绕了三十多楼早说这句话不就完了,害我熬到半夜。
作者: dxs390413    时间: 2023-7-13 09:23
为了有个吹牛逼的题材,又是看《音乐鉴赏》,又要看年谱了解背景,又要识谱,还要学赋格。。。
我也是醉了,最终不就是为了达到高潮嘛。
有那个时间精力学习什么、研究什么都会有更大的收获;中国自己那么多有益好玩的东西,非得花在国外的劳什子上。
作者: 清风扬    时间: 2023-7-13 10:09
楼上的,你研究出什么,有什么成果?功成名就退休了来口嗨?

无聊透顶。
作者: 朋友妻不客气    时间: 2023-7-13 10:23
小时候电视机前看了很多有线音乐台的马勒、布鲁克纳录像,还录下来,甚至先从布九开始的,那时候也不知道什么好音箱效果,完全不影响对这两位的喜爱
每个人喜欢的方式途径都是不一样的
作者: 张花花    时间: 2023-7-13 10:36
用一首歌形容
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那英的春暖花开
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交响曲-张兴哲的爱如潮水
作者: 清风扬    时间: 2023-7-13 11:00
马勒可以从HORENSTEIN开始听,这个人对于大曲式的结构把握惊人。可惜他没有什么好录音,也就无所谓器材好坏了。

布鲁克纳可以听听ROGNER,这人外号“飞翔的罗格纳”,说他指挥速度快。所以他的布交比较爽利。

注意以上是从入门角度谈相对容易接受的演绎。这两位名演名盘太多,不同指挥的风格差别相当大。

这两个人谈起来,必然涉及到瓦格纳,必然涉及的瓦剧,这就复杂了。
作者: 於秋落青成    时间: 2023-7-16 13:08
小莫的钢协更好听,交响9,16,27等等维也纳乐派的旋律比后期轻松些,后三首学术性极强就是了
作者: Jedibosin    时间: 2023-7-16 16:24
非常赞同楼主的观点,也感谢楼主列出的这么多好听的曲目便于入门。
古典音乐欣赏是比较主观的,想欣赏的自然去用各种方法和路径去走,不想欣赏的就是倒找钱他也不去。看过的每场演出都有打瞌睡的和刷朋友圈的,这个也无需强求,不妨碍别人即可。




欢迎光临 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http://erji.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