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标题:
年底休闲故事帖 -- 组装 Akitika GT-104 后级功放 DIY 套件
[打印本页]
作者:
frankivc
时间:
2022-12-24 18:19
标题:
年底休闲故事帖 -- 组装 Akitika GT-104 后级功放 DIY 套件
本帖最后由 frankivc 于 2022-12-24 18:31 编辑
内容提示:本帖以休闲为主,设备相当初阶,且不含很多听感评测和对比。只对后两者感兴趣的朋友请绕行了。如版主认为内容主题不合也请告知或移除。
另注:纯粹心血来潮而分享,所有内容均自发,并未获得任何方面任何好处。
方过感恩,又临圣诞。身在异地,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亲不得,折腾的心草便又生,恰好住进新的出租屋不久,本已耳机
80%
退烧的我产生了入坑一套书架箱的想法。
经过又一番视频和评测帖的调研,便趁打折期购入了一套关注已久的意力入门级书架箱
Uni-Fi 2.0
。随后从
Sweetwater
入了两条
Mogami
喇叭线和
RCA
信号线,加上之前历史闲置的
RME ADI-2 DAC
,就差音源和放大了。音源部分经过短暂研究,掏出了之前囤的树莓派
Pi4B
(供应链之殇,大家懂的)装了最新版本
Volumio
;放大部分则为了尽快出声测试以及煲音箱,未经太多考虑从美亚入了某深圳设计制造的迷你
D
类功放。各部连接就绪后上电,用
AirPlay
投射到
Volumio
,正常开声,进展顺利。
然鹅,根据调研结论,这款入门箱也并非完全好推随便的类型。实际结果也有所印证:声音比较收缩与沉闷,细节也勉强。这有部分归于煲箱未满,并确实随着时间推移有所改善。不过放大的限制也是明显的,不足百刀的小
D
类绝非日常使用所选。遂经又经过一番调研,考虑财力精力,最后入了一套
DIY
功放套件 --
Akitika GT-104 kit
。接下来就说说制作过程供。
Akitika
,
美国土炮音响界尚有一丝名的存在,其名字是英文
"A kit"
的回文,翻译成中文就是“一个套件套个一”
。。。
购入其旗下
GT-104
主要考虑了基本指标,价格,用户口碑,以及设计师的从业时间经验。(其实本也考虑了
PASS Labs
主事人
Neilson
开发的纯甲类入门
DIY
套件
Amp Camp Amp
,价格类似,但对其声音评价貌似极端化充满争议,遂未选。)。
GT-104
是一款后级功放,
AB
类工作原理,最大出力
4
欧阻抗每声道
60W
,采用线性电源。售价为
USD399
不包邮,或加
200
块直接购买整机。这个型号是前两年的上代型号
GT-102
的全分立变种。(
GT-102
放大核心使用德州仪器的
LM3886 AB
类芯片,可惜同样因为供应链问题,无限期断供,主事人被迫调整设计。。现在为
MOSFET
作为输出级。)除了上面所述购入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加分点就是套件配套的极为详细的用户手册,且附有开源电路,网上公开可阅,我就是看过之后觉得其
fool proof
程度足以让自己拥有信心,哈哈。。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阅以下链接
https://www.akitika.com/GT104.html
理论上还需要专门的前级,然后口袋实在是暂时不允许了
所以就打算先将就用
RME
的自带数字前级和流媒体软件的自带音量过日子。
经过两周左右等待后,一个大箱子终于送到了家门口。
打开后各个部分收纳很整洁,大件还用珍珠棉紧密包裹。我猜测这在
DIY
产品界应该算比较走心的了吧
LOL
。
分立的元器件按照功能分区装在不同的纸盒内,每一盒里还有小袋分装,每小袋的元件种类数量都按需要配好了,足以令小白安心了。各种机内线也非常尽心地配好了,封装在机壳内的袋子里。(话说这装机内线的袋子居然用的
Costco
的食物保鲜袋,拍照时正从家里基本同款袋子里抓葡萄吃
LOL
。)(话说那张破纸又是啥?请看后续。。)
线电用的环牛也装在一个专门的小盒子里。稍微看了看,双入双出四个绕组,品牌感觉应该是跟
HiFi
没啥关系的厂家吧。。这个套件给人的总体直觉是电路设计应该经过了不少考量,元器件选取的话则比较普通,以控成本。
人生穷苦,居所狭隘,只好利用因为懒而不怎么用的厨房灶台作为工作台
好处是能利用上方的抽油烟机当做通风橱。。
iPad
中打开用户手册组装中随时浏览。
线性电源部分,两颗大电解分别为整流后滤波和输出端稳压。经过二极管桥堆整流后,用一颗功率
MOSFET
配合电压参考、镜像差分放大以及其他伺服电路进行电压稳定。交流输入
72V
,理想输出电压
60VDC
,上电后实测
59.71V
,误差还过得去?重要的是没有爆炸或冒烟,令人满足。。
放大部分用的是全分立设计,因此比上一个使用放大芯片配以周边电路的版本元件数量明显变多了。根据电路图粗看,主要放大部分比较通常地包含了输入滤波,前级差分放大,阻抗变换,静态工作点设置,以及推挽输出级,推挽对管并不对称,因此并不是纯粹
AB
类工作模式,貌似偏向
A
类?(模拟电路当初学得本身就不精,然后也快忘光了,见谅。。)辅助部分包括每个放大模块自带的稳压,以及保护电路。作为一个外行,感觉这个放大电路有两点设计相当蛇皮:一个是输出部分含有一个自绕的电感,并且居然利用布局附近的大电解作为轴直接套在上面以控制尺寸,并且用的还是实心铜线绕制。。;另一个是反馈部分居然用一个
BJT
涂上导热胶后直接紧贴到推挽正半输出管的背部,貌似是利用管的温漂来达到调节效果。
两个声道是完全相同的模块,因此焊接密密麻麻分立元件的痛苦以及对于出错的担心都加倍。。好在经过相当一段功夫还是顺利完成了。和电源部分一样,放大板通过特质的金属结构件和螺钉固定在散热片上,感觉还是相当稳固的。下图中可以看到贴在单块大散热片上的四个功率输出管,其中每声道的右侧管子是正半管,可以看到刚才说的后入式的那个
BJT
以及相关白色胶状物。(突然感觉有点不太对。。)
接下来是整理接地系统,装好信号以及输出段子和所对应的机内线,并把两个声道的放大模块装入。这样整台机器的裸体也就初现了。这个套件的接地设计感觉是比较讲究的,设计者采用了二极管和
RC
组成的接地电路来关联机壳地和信号地,各板的地线连接也需要用特殊的步骤准备好。套件还配了金属隔离墙来隔开电源部分和信号部分。以上这些应该都能为较高的信噪比做贡献。
要进入令人紧张的整机测试部分了,成败再次一举。其实感觉,整机全分立的设计以及相对很少的检测步骤(没办法,作为小白用户主要工作是焊接和使用,而不是设计和
debug
),都是让人担心的因素。不过因为用户手册实在过于详细,只要每步照做并避免眼花出错,结果看还是能行的。上电后又一次没有爆炸或冒烟,谢天谢地
按说明检测冷态输出阻抗,额定
1kΩ
,实测分别为
0.993
和
0.991kΩ
,匹配度貌似还算行。。之后上电,对两个声道通过旋转电位器调节静态工作点。变化应该是呈指数型,到了目标范围时已经极为灵敏,调到图中所示匹配度已经实属尽力。。
至此,整机的组装宣告彻底完成。最后看一眼裸体,然后合上顶盖,拍两张照作为留念。可以看到设计者在不关键的地方却是为省事无所不至,本身为上代
GT-102
生产的机箱也懒得改型号印刷,直接通过在套件里附带的两张打印了
GT-104
的粘胶纸贴上盖住
关键是这粘胶纸还特别劣质,胶层脱落,还掉油墨。。也罢,都不关键。关键的是能工作不?声音如何?
接下来终于到了令人激动接入系统开声的最终实践时刻。
正常出声了。听到声音之后,还是很欣慰和感动的。在没有爆炸、起火、冒烟、杀死喇叭的基础上,声音瞬间秒杀了之前的临时小
D
类功放(当然基本参数和价格差别也比较大,但此处体验为主。。)。感觉声音整个打开了。两端的延伸变好,声音清晰度变高,声场范围明显开阔,结像显著提升。
这里感觉最明显最想说两句的就是结像了,其提升的程度令我惊讶,真的感觉歌者、乐器、或声部的距离以及形体能够感知了,仿佛就觉得人或物就稳定地存在于前面某个特定的地方,闭上双眼后更是明显。这种感觉在听耳塞或大耳机时,除了人头录音,基本是没体会到的。之前在友人前辈家中聆听过的箱子系统似曾有感,但相隔时间也很长了,并无此时这么强烈。当然,在音箱界驰骋多年的老烧前辈们一定对此种感觉多见少怪,但作为一个新入坑的小白,还是觉得很满足的。
当然也一定存在无数缺点。本身整个系统就很初阶了。在此前提下单独而言,这个
GT-104
在中高频段某些时候会有声音偏干涩,可能和整机略微偏
U
型的调音以及成本所限的廉价用料有关,当然也可能和其他配件的共同作用相关,不得而知。然后就是在低频偏上的某个具体频点存在一定驻波的感觉,同样和空间和系统都可能有关,出入坑不得而知。
不过并不妨碍大局。此次经历下来感觉还是相当充实的,通过一定时间的劳动,获得了不错的效果,初体验音箱的乐趣,复何求
也许就此作为引子,当之后财力提升后开始折腾的路。。
全文完。感谢大家的阅读时间。有宝贵建议也希望不吝赐教。
最后祝大家都尽早杨康,让世界活力重现。
作者:
sunjp1963
时间:
2022-12-24 21:30
非常好的DIY过程体验。祝平安、圣诞快乐!
欢迎光临 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http://erji.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