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标题: 听完交响,我退烧了 [打印本页]

作者: 沉沦者    时间: 2022-11-21 16:15
标题: 听完交响,我退烧了
那种感觉任何耳机和音响都不能给

之前听完大奥,决定不再烧耳机,深知耳机到头也就那样(HD600/650 听了10来年)
听完展会的各大音响,想攒钱买一对50万的音响。(真力g3听了半年了)
听了一次现场大编制,音响也不想再升级了,感觉到头也就那样

就G3近场听听了,有空去听听现场




作者: johnarcam    时间: 2022-11-21 16:33
以后天天听现场?
作者: jimguo    时间: 2022-11-21 17:13
现在的玩家都是这个逐步展开的路径。但以前都是完全逆向的。先去音乐厅,同时有黑胶大音箱体系感觉巨麻烦。然后逐渐中间间断偶然想起,逐渐走到今天。最后发现,还是耳机好用。
作者: 创象势力登场    时间: 2022-11-21 17:41
还是现场听的爽,dsd256都还原不出那个效果
作者: sethjsdm    时间: 2022-11-21 17:50
家用音箱的尽头应该是像真力1236A的双18寸,或是MBL的360°辐射音箱,又或是大洋路HR1那种四15寸四分频号角的巨无霸。这些大尺寸音箱听起来才是重放的顶级,但是也只是重放,无法代替现场,所以考虑到价钱和房子隔音问题,鸽子笼里的普通人尽头就是单十五寸了,真的想玩音箱,就按照这个尽头去玩吧。当然如果你住独栋,那可以玩上述的那几款巨无霸,同时也是非常的贵。
作者: 交响无际    时间: 2022-11-21 17:55
整好看到另外一个“世界杯”的帖子,冒昧回复几句~~~

现场看过球,也不妨再买个更大更好的电视,在家看世界杯吧?
还是比用手机、平板、显示器看,效果稍微好一点?

https://www.audiosciencereview.com/forum/index.php?threads/refining-a-listener-and-loudspeaker-model-based-on-readings-of-lokki-bech-toole-et-al.27540/
前段时间,看到这位朋友的帖子,感觉还挺有意思的。
他看了一些关于音乐厅声学、以及人耳感知偏好方面的研究文献,同时也在对比结合Floyd Toole、Linkwitz对家庭声场构建方面的研究与解决思路。会不会,了解的越多,就越好玩,越觉得有意思一点呢?



作者: maoyu622    时间: 2022-11-21 18:23
G3用什么推的
作者: 1008小卖部    时间: 2022-11-21 18:41
可以多聊聊现场指挥水准如何?演绎水准如何?如果听完一个现场感觉声音效果把家里音响秒了,提不起兴趣听音乐大师们的作品,那可能只是在听声音而不是音乐
作者: kenidcn    时间: 2022-11-21 18:42
你要不去周鸿祎家里看看有没有?我也想知道器材能不能给
作者: 2054    时间: 2022-11-21 18:45
玩音响的本质是更好地播放唱片而不是还原现实,类似于摄影去重新加工乃至创造现实而不是仅仅反映现实
作者: 2054    时间: 2022-11-21 18:47
再说装逼的话就是,听现场是听效果,听唱片是听演绎
作者: 老式留声机    时间: 2022-11-21 19:10
莫非吃过一次鱼吃燕窝白面馒头和大米饭都难以下咽了
作者: jimguo    时间: 2022-11-21 19:15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2-11-21 19:53 编辑

各有各的特点,应该不是直线评价体系。关键要看喜欢的东西的缺点。优点容易看到也容易被润色。
作者: 天国Z哥    时间: 2022-11-21 19:27
现场有个问题,就是演奏质量不稳定,不提疫情,要听到好的现场,各项费用花下来都能买一套不错的耳机/音响器材了。
作者: 交响无际    时间: 2022-11-21 19:56
1008小卖部 发表于 2022-11-21 18:41
可以多聊聊现场指挥水准如何?演绎水准如何?如果听完一个现场感觉声音效果把家里音响秒了,提不起兴趣听音 ...

呵呵,赞!

20年前在人民大会堂听过一场钢琴独奏音乐会,最后返场曲目,大师是只用左手,一只手弹的,当时和小伙伴们全傻眼了

这些年也偶尔会回想起来,上网搜搜看,直到看到了Nicholas McCarthy的视频和他的讲述,时隔十几年的谜,算是解开了吧~~~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gJ411L7Tf/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PE411M7gQ/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eZ4y1s7pe/



作者: 沉沦者    时间: 2022-11-21 20:06
2054 发表于 2022-11-21 18:45
玩音响的本质是更好地播放唱片而不是还原现实,类似于摄影去重新加工乃至创造现实而不是仅仅反映现实

现实就是比音响效果好非常非常多啊
作者: 沉沦者    时间: 2022-11-21 20:08
jimguo 发表于 2022-11-21 17:13
现在的玩家都是这个逐步展开的路径。但以前都是完全逆向的。先去音乐厅,同时有黑胶大音箱体系感觉巨麻烦。 ...

是的之前都是看毒文在那脑补
作者: 沉沦者    时间: 2022-11-21 20:08
johnarcam 发表于 2022-11-21 16:33
以后天天听现场?

一年去个几次还是可以的,一次几百块钱不算贵
作者: 沉沦者    时间: 2022-11-21 20:09
sethjsdm 发表于 2022-11-21 17:50
家用音箱的尽头应该是像真力1236A的双18寸,或是MBL的360°辐射音箱,又或是大洋路HR1那种四15寸四分频号角 ...

听了8361刮的我想把耳朵给剁了
作者: 沉沦者    时间: 2022-11-21 20:10
maoyu622 发表于 2022-11-21 18:23
G3用什么推的

一个垃圾一体机
作者: 沉沦者    时间: 2022-11-21 20:11
jimguo 发表于 2022-11-21 17:13
现在的玩家都是这个逐步展开的路径。但以前都是完全逆向的。先去音乐厅,同时有黑胶大音箱体系感觉巨麻烦。 ...

耳机现在基本不用了,毁发型哈哈
主要是感觉被箱子秒了没必要再戴了…
作者: 2054    时间: 2022-11-21 20:13
沉沦者 发表于 2022-11-21 20:06
现实就是比音响效果好非常非常多啊

所以用现实去要求音响无异于用女神去要求女友
作者: jimguo    时间: 2022-11-21 20:15
沉沦者 发表于 2022-11-21 20:11
耳机现在基本不用了,毁发型哈哈
主要是感觉被箱子秒了没必要再戴了…

其实新玩家的发展路径,就是个探索未知。什么时候基本饱了才会做出选择。现在只是在奥运精神期间。
作者: 沉沦者    时间: 2022-11-21 20:16
2054 发表于 2022-11-21 20:13
所以用现实去要求音响无异于用女神去要求女友

所以我不烧了啊 有啥问题么
作者: 弈然    时间: 2022-11-21 20:16
现场一年能听几次,能听多少?老骚们成百上千G的音乐内容,听现场怕是只能听到几根毛,好多音乐作品还是需要耳机音响才听得到
作者: 2054    时间: 2022-11-21 20:16
沉沦者 发表于 2022-11-21 20:16
所以我不烧了啊 有啥问题么

没问题
作者: jimguo    时间: 2022-11-21 20:28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2-11-22 07:38 编辑

99楼主要聊关键问题。

很多玩器材的人,去说现场如何最高等级,其实客观的说这是错的概念。不但逻辑背反,而且现场的负面因素巨大。
要是碾压器材的话,那就不能用器材的标准去衡量高端的东西。假定的低端因素能作为高端的尺子吗,理论上就不能。为什么最容易这样做,因为自己本身的心理定位就是呆在了器材上,并没动地方。

对现场的参与指向,就不能用器材高端的眼光去看。只能是出于和音乐家近距离交流的出发点去参与。对现场,人与人的价值才是参与的本质,物质因素全都可以忽略。对单纯听的人来说现场的干扰巨大,突出的只能是大比例的人人互动。而且视觉信号占70%,听觉只可能在30%里存在,还要排除视觉干扰和心理烦躁的干扰,在现场只可能只剩下百分之10几。
对录音,目的就是排除人的因素,简单的直面声音细节本身。任何好的音乐家的CD一出版,首先狂买的都是音乐学院的学子。这一点他们通常都在贴吧上活跃,一看就能看到专业界人士的活动特点和规律。

所以二者之间的重合性,是很宽的两个星球的距离。也就是没有重合性。
从好的方面来说二者是互补的。这要从业界的发展史和业界现状去看客观现象,再从中发现客观规律。而不要主观急于建立虚假的专业感受。对二者差的缺点方面也是互补的出发点。首先现场只能是专业工作者必须的,而不是业余玩家必须的。
正是因为有了录音,才促进了交响音乐表演界的进步,直到今天录音都是专业界进步的利器。早期托斯卡尼尼针对一些乐队每个人都是即兴发挥自名为艺术家的混乱局面展开了斗争,使交响乐演奏形成整合力,这才有今天的艺术水准显著提升的开端。如何让人听到自己演奏效果,一开始没这个可能只能靠指挥家的权威和压服。所以老托被怼很多都是家常便饭。以后逐渐有了录音,大家静下心来一听就知道问题在哪里了。首先大家都是专业人士,至少都知道个好歹和效果好坏。

业余玩家自己是什么位置,要首先虚怀若谷乘以100去定位才合适,前面和高处都不要忘了还有个专业界的存在。不要站在自己的初体验朴素出发点的理解上,去对专业问题做理论不可能的、对音乐专业界做定义。至少要抛开自己,客观去看看业界的发展史和现状。

现场和器材二者不能纵向类比。各是各的,基本没有重合之处。这才是最合适的观念。

更多即时手打议论,对音乐厅、音箱和耳机的优缺点对比等: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 ... &page=5#pid34890409




作者: 伊凡塞斯    时间: 2022-11-21 20:29
我听过西湖的旗舰sm-1有一点点像现场,有那种舞台感,但是和真实的现场还是不能比的
作者: jimeng    时间: 2022-11-21 20:32
都不用去现场,小孩学古筝在旁边听了一会,感觉耳机音箱都差远了。
作者: 张宽宽    时间: 2022-11-21 20:55
舞狮子的时候站在锣鼓旁边,啥样的落地箱都给不了那种冲击感
作者: jimguo    时间: 2022-11-21 20:56
音乐家反而要听录音,可以纠正自己演奏里自己听不到注意不到的问题。唱片,其实购买的主力,都是音乐学院的学生,和专业工作者。
作者: jimguo    时间: 2022-11-21 20:57
追求自我实现,是一些探索性消费的基本心路。新奇刺激是主要的核心价值。
作者: 2054    时间: 2022-11-21 21:01
jimguo 发表于 2022-11-21 20:57
追求自我实现,是一些探索性消费的基本心路。新奇刺激是主要的核心价值。

同意,今天紫檀咨询音乐升级,一前辈说器材到一定程度继续升级其实就是为了满足新鲜感,说的好
作者: jimguo    时间: 2022-11-21 21:04
2054 发表于 2022-11-21 21:01
同意,今天紫檀咨询音乐升级,一前辈说器材到一定程度继续升级其实就是为了满足新鲜感,说的好

肯定可玩一玩,毕竟是一种相当的乐趣。但知道所以然,就不会走的太偏。

作者: 2054    时间: 2022-11-21 21:06
jimguo 发表于 2022-11-21 21:04
肯定可玩一玩,毕竟是一种相当的乐趣。但知道所以然,就不会走的太偏。

对,玩器材的乐趣就在于去发现不同器材不同搭配的不同
作者: petelm2002    时间: 2022-11-21 21:24
现场感染力强、声音真实,录音播放方便、选择性强,现场和HIFI器材相互不可替代吧,正如吃了米其林三星不妨碍回家做做小菜,看了现场比赛不妨碍看转播录像,游历了绝美风景也不妨碍看LP、BBC。
既无需盲目自大、也不必妄自菲薄。何不多分享经验,少下结论
作者: Talala    时间: 2022-11-21 22:31
看完别人的活法,我不活了
作者: hkw9049    时间: 2022-11-21 23:48
jimguo 发表于 2022-11-21 20:28
99楼主要聊关键问题。

很多玩器材的人,去说现场如何最高等级,其实客观的说这是错的概念。不但逻辑背 ...

很棒
作者: baikal    时间: 2022-11-22 02:52
楼主退烧器材,专注于音乐,挺好的啊。不知道为什么一些回帖表示不理解。
回放交响乐对房间,器材,音量要求过高,楼主理性的发现就算投入很多钱,达到的效果也不是楼主想要的,所以做出了理性的决策。
作者: david821    时间: 2022-11-22 06:12
现场还有视觉效果嘛。

没看错的话鼠标是冰豹。
作者: biodinosaur    时间: 2022-11-22 07:51
确实没啥可烧的,根据钱包厚度、听音需求选套设备安安心心享受音乐就行。
作者: 咕了    时间: 2022-11-22 08:14
不也挺好,回归音乐本身
早安,朋友~
作者: htc98_7    时间: 2022-11-22 09:58
我也想知道器材能不能给
作者: 沉沦者    时间: 2022-11-22 13:20
咕了 发表于 2022-11-22 08:14
不也挺好,回归音乐本身
早安,朋友~

下午好~
作者: sunnygod    时间: 2022-11-23 18:19
做音响生意推荐客户去听现场音乐再挑选适合回放音乐的商家目前我只遇到过一个,其它的都是说现场不足之类,这位朋友当时只是说你听这么多音箱、音响,连真实音乐声音各种乐器声音演奏的质感、乐感、乐器音质微小的区别都不清楚,在各种喇叭特性声音之间比较心目中认为的声音,挑选的音箱是不是好声音存在本体的一个疑问,所以绝大多数人将音箱换来换去,听这个那个音箱之间有小小声音不同就去换,定力、音乐音质鉴赏力不足最大问题。多听现场、多听真实乐器,再去选回放音乐音质比较其它音箱较为接近你听到真实音乐的音箱,各人的耳力有不同接受能力又不同,不要和只听喇叭连乐器声音都不听的人争论声音好坏,拉低自己的音乐分辨能力音乐欣赏心情。
作者: 沉沦者    时间: 2022-11-23 19:44
sunnygod 发表于 2022-11-23 18:19
做音响生意推荐客户去听现场音乐再挑选适合回放音乐的商家目前我只遇到过一个,其它的都是说现场不足之类, ...

说得好
作者: maoyu622    时间: 2022-11-23 20:21
G3接hugo2感觉有点干刺不耐听,加个耳放前级一体不知道可润点??
作者: 沉沦者    时间: 2022-11-23 23:48
maoyu622 发表于 2022-11-23 20:21
G3接hugo2感觉有点干刺不耐听,加个耳放前级一体不知道可润点??

你可以试试minipro
hug没听过
作者: 沉沦者    时间: 2022-11-23 23:51
maoyu622 发表于 2022-11-23 20:21
G3接hugo2感觉有点干刺不耐听,加个耳放前级一体不知道可润点??

对了你是放桌面听的吗 还是脚架支起来的
作者: sethjsdm    时间: 2022-11-24 00:28
看了你这个帖好久,多次点进来,但一直不知道要如何去回复,现在想到几句话,说出来参考参考吧。

包括听耳机和听音箱都要降低期待,比如不能在听耳机的时候妄想要音箱的声场,听音箱同理,即便用强如8×15寸四分频的大洋路HR1组成的水平9声道系统,也无法100%还原80-110人的大型交响乐团在成千上万立方米的交响乐厅里演出的声场和每一件乐器细节,首先在录音的部分就已经输了,更别说之后的混音、母带制作直到我们手上拿到的唱片或是Apple Music里的Hi-res全景声音频全流程都会损失数据,更别说你家我家大家都用不起HR1这样的系统。所以妄想用音箱重放还原现场?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所以首先要降低期待,要用合理的眼光去看待音箱系统,要客观理解音箱系统的普通人上限是什么,最重要的是要理解音箱对于日常的意义是什么:是在家里通过悦耳的音乐调节乏味而宁静的空气,以达到为生活增添美妙色彩的作用,而不是要求音箱去还原什么现场,从一开始这个命题就是错误的,音箱从不以还原现场为目的!这是我说的,仅供参考吧。
作者: 交响无际    时间: 2022-11-24 01:07
sethjsdm 发表于 2022-11-24 00:28
看了你这个帖好久,多次点进来,但一直不知道要如何去回复,现在想到几句话,说出来参考参考吧。

包括听 ...

回想起20年前,虽然周围都是听古典的朋友,但人手一张Music of The Grand Canyon,大家也都在欣赏感叹“声音艺术作品”的美好。

手机可以用mp3做铃声后,还用第七首,做了很多年手机铃声,呵呵呵


作者: 交响无际    时间: 2022-11-24 01:38
本帖最后由 交响无际 于 2022-11-24 01:49 编辑
sethjsdm 发表于 2022-11-24 00:28
看了你这个帖好久,多次点进来,但一直不知道要如何去回复,现在想到几句话,说出来参考参考吧。

包括听 ...

完全不懂录音,08年左右,听说sony D50的声音好,就买了一个玩
刚到手,图新鲜,就下楼在小区院子里随便录了声音,结果一听,发现,仿佛可以听到很多用耳朵听不到的声音和细节,当时觉得还挺神奇的,呵呵呵汽车开过的声音,哗啦哗啦的叶子声音,楼道门开关的声音。。。。。。一些平时根本不会去在意,更不会去仔细听的声音,hohoho

听现场看现场,应该也有类似道理吧,除了听音乐,大量的脑力、注意力,是不是都在处理视觉,以及对乐曲结构、演奏技巧、表演表现的相关思考?

不是太懂了
麦克风的灵敏度,会比人耳高吗?
人耳+大脑,是不是平时听声音时,都会习惯性、自然而然的主动过滤掉,非常多,非常大量的,不想听到的细节?

到耳朵里的是各种各样声音,叠加复合在一起的声波,经过大脑复杂的分析处理后,才分解变成了各种乐器的合奏

如果这么想的话,那就不是什么金耳朵、木耳朵的事了吧,估计耳朵传给大脑的神经信号都差不太多吧,能不能听出来,是不是该取决于“大脑”呀?哈哈哈~~

想起来,最典型的举例应该是,“固定音高耳朵、绝对音准”,应该就是纯比脑子了吧。一个频率出来,有的人就是死活听不出来,有的人就是可以听出是什么音。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NJ411Y7fJ/

这位混音老师也多次说过,大概意思是,能不能听的出来,不是耳朵的事(只要不是耳朵有什么病患),是会不会听的事吧。换句话说,大脑这方面的能力,是否被开发、训练过吧。
如何让你的耳朵分辨出细微的声音差别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xU4y1X7NV/




作者: jimguo    时间: 2022-11-24 02:37
“如何让你的耳朵分辨出细微的声音差别”。
这个概念很重要。
比如最近看了一个音乐专业视频说,对人的绝对音准的训练,要在5-7岁时开发出来。否则以后就难了。

其它最简单的就是专业角度的力量。同样一件事摆在任何人面前,只有专业人员才能珍惜到手。不专业的人熟视无睹,只有以后醒悟过来的少数人,才可想到假如有现在的眼光的话当时是能抓住的,但事实上却没有抓住。

作者: jimguo    时间: 2022-11-24 02:45
另外,音箱的问题。一开始的发明,应该就是一种模拟舞台。耳机是模拟耳朵。

但现实里存在正常消费平均线的问题。超过正常水准不是没可能,而是必要性越来越小。

而且大家都是业余玩家,并非专业从业工作者,再去拼也是烧自己的钱包,一分钱的效益都没有。但专业器材工作者用这些东西做生产资料,那么作为机构在如何投入也是保本还能受到利润的。比如广播电台的一些设备都是业界顶配,只要想开发民用版的那就可以达到很高的水平。更厉害的肯定就是录音大品牌机构了。市面上没有的最高境界的东西,自己也可以独立设计开发出来。

所以,民用玩家想在家里模仿舞台不是没可能,只是这样做的小众化越来越狭小。前提是想花这个钱。也不考虑是否超过正常消费平均线。而且选择性无非就是从别人设计生产出来的那些东西里选择。至于玄学不好搭配的问题,是因为业界没有适合用户真正做选择的数据标准披露出来作参考,也没人去做所有产品的绝对的横评。

网络社区的信息也是良莠不齐的。但当然比没有得好些。以前只有一些杂志在那里独家做软文,条件更差。


作者: jimguo    时间: 2022-11-24 02:47
绝对音质,对于真正听音乐内涵的人来说,不是绝对必要。当然别人搞好了自己适度买来听也不是抗拒的。

但音质这个东西和欣赏的强必要关系,基本不大存在。之所以越来越敏感,只是因为一些人自己掉进坑里还加劲深挖的自身原因。比如美食家,越吃嘴越刁都是类似同构的感受叠加效应。任何专业如此,但要看是创造性的,还是纯粹消费型的。


作者: aiyoho    时间: 2022-11-24 10:05
2054 发表于 2022-11-21 18:45
玩音响的本质是更好地播放唱片而不是还原现实,类似于摄影去重新加工乃至创造现实而不是仅仅反映现实

非常赞同你说的话!

作者: aiyoho    时间: 2022-11-24 10:14
sethjsdm 发表于 2022-11-24 00:28
看了你这个帖好久,多次点进来,但一直不知道要如何去回复,现在想到几句话,说出来参考参考吧。

包括听 ...

有道理!

作者: 交响无际    时间: 2022-11-24 12:06
本帖最后由 交响无际 于 2022-11-24 12:20 编辑
jimguo 发表于 2022-11-24 02:37
“如何让你的耳朵分辨出细微的声音差别”。
这个概念很重要。
比如最近看了一个音乐专业视频说,对人的绝 ...

关于绝对音准,这个视频挺好的。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wy4y1b7Ae/

大概意思就是,在1~2岁开始学说话阶段,给小孩听十二平均律的乐音及比较复杂的乐音组合、和声,小孩脑子里就会把12个音的频率特点,记忆成“大象、怪兽、兔子、苹果~~~~”。
等5~7岁开始学乐器音乐时,告诉他,这个“大象”频率的音名是G,唱名是sou。兔子的音名是bE,就行了。


其实很多从没学过音乐乐器的人,也是有绝对音准的,只是不知道而已。

不过,有绝对音准,到中老年可能也会有点苦恼,因为可能会降半个音。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GZ4y1A7NX/

一直还是挺佩服那些,有绝对音高,还能演奏首调乐器的朋友,呵呵呵~~



作者: fearsdotcom    时间: 2022-11-25 02:11
2054 发表于 2022-11-21 18:47
再说装逼的话就是,听现场是听效果,听唱片是听演绎

很有道理,能反复去现场听演绎的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只能在家里琢磨演绎。。。。
作者: capital2051    时间: 2022-11-25 08:28
感觉烧到最后就是自己学钢琴,弹给自己听,绝对真实,几百万音箱都比不上。
作者: jimguo    时间: 2022-11-25 08:38
什么叫专业,全面碾压才叫专业。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不但水准高,而且都是从领域里面取得价值的。用俗话来说就是能够从里面赚钱的。任何行业都是如此。除非一个人自己从没行业经验,也不懂由此及彼。
那么,玩票的存在充其量就是使劲往里仍银子,所以有的人封闭起来会认为,比比看谁仍得多那就必然可能大概会如何了。如果去捅破窗户纸去对比专业领域的话,立即能知道问题在哪里。所以,如果一个人境界不限于自己私利的话,必然知道在如何也都是发烧天花板之下小屋里的存在。外面的天地很大。
作者: 2054    时间: 2022-11-25 09:08
fearsdotcom 发表于 2022-11-25 02:11
很有道理,能反复去现场听演绎的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只能在家里琢磨演绎。。。。

音响系统的好处就在于,当我想听莫扎特时,想让皮蕾丝弹就让皮蕾丝弹,想让哈斯基儿弹就让哈斯基儿弹,想让她们什么时候弹就什么时候弹, 想什么时候停就什么时候停。事实上很多现场也只能靠录音重现,故去的大师肯定没法诈尸,当代的音乐家每次的演出也有不同,Keith Jarret在科隆的即兴演奏只有靠录音才能重温经典。想听张学友1986年第一次唱遥远的她时的嗓音,也只能靠录音。


所以,没有必要用现场去否定录音,根本不是同一种用途。

作者: huangshun839500    时间: 2022-11-25 09:17
交响无际 发表于 2022-11-21 17:55
整好看到另外一个“世界杯”的帖子,冒昧回复几句~~~

现场看过球,也不妨再买个更大更好的电视,在家 ...

楼主就是来装个13的,你这回复也太当回事了

作者: 交响无际    时间: 2022-11-25 09:31
huangshun839500 发表于 2022-11-25 09:17
楼主就是来装个13的,你这回复也太当回事了

哈哈哈,谢谢提醒,了解了解~~

我最近发现,把大家的想法,当成自己发觉、挖掘有意思的琢磨题目,自己再进一步瞎搜搜,瞎看看,补补课,有时还会挺好玩的~~能戳破或确认自己的一些认知和理解



作者: fearsdotcom    时间: 2022-11-25 11:05
2054 发表于 2022-11-25 09:08
音响系统的好处就在于,当我想听莫扎特时,想让皮蕾丝弹就让皮蕾丝弹,想让哈斯基儿弹就让哈斯基儿弹,想 ...

嗯嗯,我就喜欢录音的。现场一来麻烦,二来费钱,三来不具备反复欣赏的可能性。强调现场的我觉得都是听“音响性”的烧友,这方面自然没得比,也用不着比。
作者: 2054    时间: 2022-11-25 11:10
fearsdotcom 发表于 2022-11-25 11:05
嗯嗯,我就喜欢录音的。现场一来麻烦,二来费钱,三来不具备反复欣赏的可能性。强调现场的我觉得都是听“ ...

所以,悦己即可。用现场否定录音,在我看来就是用现实的风景否认摄影
作者: jimguo    时间: 2022-11-25 11:46
各有千秋,按需索取
作者: ahs371    时间: 2022-11-25 11:46
2054 发表于 2022-11-25 11:10
所以,悦己即可。用现场否定录音,在我看来就是用现实的风景否认摄影

不错,战争电影比不上真实的战争,难道去乌克兰当雇佣军?

作者: 2054    时间: 2022-11-25 11:48
ahs371 发表于 2022-11-25 11:46
不错,战争电影比不上真实的战争,难道去乌克兰当雇佣军?

用现实一些的例子就是不能用IPSC的体验去否定射击类游戏的合理性
作者: koei81    时间: 2022-11-25 12:03
玩音响贵在自得其乐,在有限条件下玩的精彩,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去追求极致。有时候极致是趋同、无望且无聊的
作者: qwerqwer0854    时间: 2022-11-25 17:50
发烧友多数都是听音响,去现场的肯定是少数,音响不等于现场,只要感觉好听就行了,
作者: 沉沦者    时间: 2022-11-25 18:38
我统一回复一下吧
从小时候的磁带,到mp3,到现在的小G3,我每天都听而且享受音乐
我并没有否定音响,而是我听了现场之后深深知道音响就是音响,跟现场差距还是很大的
所以突然没有了升级音响的动力和热情,也没有其他的脑补了,安于现状用现有的音响去听音乐就好
另建议各位烧友不要盲狙,少看毒文,有条件一定要实听再做决定。无论是入耳,大耳,还是音响
如果喜欢古典,听听现场一定会给你想买什么样的设备有非常大的帮助和参考
作者: hamlis    时间: 2022-11-25 18:57
我也是安于现状不升级的烧友,不过说实话国内的不少现场效果实在一般,一开始新鲜可以多去几次




欢迎光临 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http://erji.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