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标题: 【主力、替补两相宜】—生物振膜动圈大耳ZMF auteur的三两事 [打印本页]

作者: 爱吃莴苣    时间: 2021-10-10 21:46
标题: 【主力、替补两相宜】—生物振膜动圈大耳ZMF auteur的三两事
本帖最后由 爱吃莴苣 于 2021-10-10 21:51 编辑

首先依旧是熟悉的配方,自报家门:
这是一篇非知名型号耳机的试听文,主要目的是帮助品牌方在论坛中做推广,同时为感兴趣的朋友提供一些粗浅的参考依据。没兴趣的朋友请勿犹豫,关闭该页面。
ZMF???不熟悉不了解,我也仅是在逛headfi时配合蹩脚的谷歌翻译才对这牌子略知一二,ZMF大致说来就是个老美的HiFi耳机手工作坊的品牌,规模不大成立也没多久,几乎找不到任何相关的品牌轶事和情怀文学。但经过数年的经营,ZMF在headfi上打出了一片天地,于西半球的烧友圈内有一定的群众基础,甚至号称“动圈版的奥蒂兹”?(在我们国内就没啥知名度了,这不才开始做推广嘛)。主理人(他叫啥名字我都不懂,不好意思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商人,而是个声学领域的从业者,也玩HiFi,是个圈内人,早年他在自家车库为烧友们制作耳机mod物理套件,赚点小钱,据说是个索尼饭。然后他玩着玩着就成立品牌开始自己造耳机了。路数和咱们国内民间DIY大神们差不多,只不过此人可能攀上了高枝,或者本身家底比较厚吧,总之就是从DIY走向了正儿八经的品牌道路,旗下几款产品都以纯手工打造作为卖点,所以其定位和“性价比”三个字没什么关系,注定了这个牌子的耳机是无法靠薄利多销来牟利的,那就只能靠“割韭菜”了。
但我想说的是,此处的“割韭菜”多多少少带有说笑的成分,并非真实的品牌割韭菜行为,但也并非完全“不割”。在我把玩他们的Auteur这款生物振膜大动圈开放式大耳约一周时间之后(下文简称AU),本着契约精神,决定唠叨几句。我甚至翻出了吃灰多年的尼康给耳机拍了一组大光圈虚化“美图”来配合这篇推文,要知道我的工作单位响应国家号召,国庆长假压根一天都没让我们休息,完全是硬挤出时间来码字,用心之良苦、颜面之给足,可见一斑!当然了,这种免费当qiang手的迷惑行为和品牌代理商没啥利益关系,完全是出处于对这只耳机音色的肯定。


AU这只耳机刚拿到手时我被它震惊到了——官方代理报价大概是1.2W,但是单纯从耳机品相来说,卖个5-6k,算上“手工制作”的溢价最多7k左右,我还是能接受的。不能靠“手工制作”当幌子,一下子把价格干到五位数吧!五位数售价的同类耳机,怕是难以找出比AU这个次旗舰系列更粗狂的做工了,真的是尽显手工作坊产品的缺点,哪怕美国歌德,也不至于。花五位数,森海、拜亚、AKG、老铁、德国极致哪怕是hifiman,任何一款相近价位的耳机都能在做工方面把AU按在地上摩擦。

所以对AU在视觉及触感层面的第一印象就这样了,真·割韭菜。【但是拍成照片后还挺养眼

不过话说回来,部分做工细节虽然无法和工业标准化制造的同类产品相媲美,但至少左右单元各部件的对称性和一致性是ok的,没翻车。纯手工制作的做工摆在眼前,造型方面其“独特”的风格摆在眼前(我觉得它配得上蠢萌二字,七八十年代的审美,巨大且笨重),按照一个正常的逻辑来说,那就是声音方面必须要有东西拿得出手,不然这把韭菜它是割定了。
给它找来的对手是在国内烧友圈中好评率很高的万号以内的拜亚动力T1一代,原线改平衡版,以及“烂大街”的森海HD600。本意是让两个老牌的HiFi耳机商最具代表性的产品,彻底的给ZMF AU这个小晚辈上一课。近年来国内类似的韭菜产品太多,中高端国产hifi被某些品牌定义成轻奢品,玩了一圈还是公认的几个老牌厂商的畅销型号最靠谱,难道老美就不存在这种韭菜产品?商人逐利哪都一样,尤其是小众商品,无法走量那就提高单价,卖一票算一票。因此,在试听之前我甚至盼望着看到T1爆锤AU的局面。以头版T1作为主要参考对象,目的在于从真正的“素质”层面去考核AU值不值那个价。头版T1不多介绍了,时至今日其整体的纵向层次、声音质感、密度和对细节的揭示力等几大硬素质指标,以及听感层面的音响性、均衡性,依旧稳居旗舰范畴。


前端系统还是MBP当转盘,apogee解码,artemis耳放。这次加了个雅典娜界面搭配苏默的白金龙pro同轴线,主要是调调味道(素质层面,加了独立界面并没有给apogee机内雷雳界面带来可闻的提升,仅在音色上带来了稍显鲜活的倾向,说明apogee自带的时钟和界面并不差)。

AU音色印象(原配四芯平衡线)

如果说万号内的初代T1,对听众自身的审美及鉴赏能力有一定要求,它是以更接近原声再现的方式、中正直白的将录音作品还原给听众,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音色的“实体感”,神态表情随着前端的变化而变化,是拜亚几十年来耕作于专业录音行业和民用HiFi领域,结合这两个方向所积累的行业经验,集大成之作。那么AU则是呈现出我们脑海中,对“好听”这个概念更为直接的表达。怎么好听?泛音更为丰富、衔接流畅、润、透、乐感及氛围感非常出彩,声场的规模感虽称不上恢宏,对比HD800这种横向辽远让人一听上头的声音架构,AU没有让我感到瞬间的惊艳,但其出色的低频弥散感、包围感令我印象深刻,整体也更为鲜活,人声密度拿捏较为精准,比T1更显松驰、贴耳,呈现出生物振膜的音色特性。在和年长的老烧一同对比聆听的过程中,其同样给出了“润泽、宽松、耐听”的评价。
因此AU的整体音色走向,相比初代T1有着更为宽泛的适应能力,在重播歌剧、现代音乐剧、JAZZ、电影原声、提琴、萨克斯以及一些实力唱将的人声SOLO环节,AU的表现在反复切换对比之后,
确认有以下几个方面强于万号内初代T1和HD600:
1.  更为强烈的代入感、更为丰富的堂音,但不混不轰,中低频层次和结构交代一清二楚(堂音是HD600的优势,但AU做得更好)。
2.  更为舒展的声线、全频的松润泛音,人声微表情丰富,管类乐器的金属光泽更为油润,乐器一直处于良好保养状态才能呈现出的润泽声线(对比T1和HD600)。
3.  人声水润,感情表达更为出色。对比HD600,大家都知道600不以人声为优势,但若是长期聆听不做对比,600的人声也不至于不堪入耳。但是对比AU的人声表现,600的人声确实显得干瘪、虚弱。回放1981年,萨瑟兰、帕瓦罗蒂主演的《茶花女》,其中最出名的《祝酒歌》,AU更扎实更具血肉感。T1是另一种风格,各声音元素的精准再现,我也喜欢。但是从作品传达的内涵,包括对歌剧演出场地的空间模拟,AU的表达更出色。
4.  大动态,在全平衡驱动模式下也很有冲击力,对比以动态为优势的HD600(全平衡驱动),更优;同样比T1出色。
5.  从声音性格来说,AU更为开扬、热情、鲜活,而初代T1显得严肃、拘谨。在同一平台上,AU带来的是普适层面的愉悦听感,而T1的音色需要在特定曲目中才能发挥特点。
6.  经得起折腾、胡闹。台式全平衡系统驱动之下,AU的整个声场、分离度、层次感都出色,当然T1在同一套系统上也很好听。但是,当我某次带着两只耳机去加班,偷懒用4芯转3.5单端插在MACBOOK PRO的耳机口时,AU达到了“可以听而且不难听”的层次,虽然全频收缩、鼓面缩到碗口大小,但中高频的悠扬和丰富的泛音依旧让Kenny G的萨克斯达到了65分上下的及格线,回放一些流行口水歌甚至还不错,只是低音BASS飘在脑袋上方。换上T1,音色刮耳朵的同时,整体框架坍塌溃缩成了一只橘子那么点大,无法正常聆听。另外,AU在我那只Corda 2SD随身小耳放的高增益模式下(插15V电源供电),音色居然呈现出松润甜美的风格,睡前聆听10来分钟是极好的。
初代T1强于AU的方面:
1.  通透性,本来就是初代T1的优势,得以继续保持。
2.  细节表达能力。并非解析力,论解析AU丝毫不差。但是T1有它自己的一套“还原+适度放大”的细节处理方法,这套方法和技术更多的来自于拜亚在录音领域产品研发的经验,所以在细节表达能力方面,T1略强。
3.  空间及定位。T1能够带来更为直观的点、线、面和织体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有别于常见民用HiFi走向的呈现“从线到面”的关系。在这一点上,T1以及拜亚的其他耳机,都有这个优势。在前端搭配合理的情况下,T1这一特质能够带来很准确的空间关系,尤其是一些录音质量较好的音源,歌手、乐队在棚子里的站位、棚子录音间的大小规模,都能还原出七七八八。但是你要T1呈现出多么恢弘、庞大的气场,难,它不是这个走向的耳机。气势和动态方面,刚才说了AU更好,而且优势明显。
AU的音色特质所呈现的形体风貌和它敦厚蠢萌的外表不太一致。它是一款具有超脱于HD600这一级别的高级动圈味、传统HiFi走向的、能够让人沉迷在音乐中的全尺寸大耳机。经过长期的对比试听,其声音表现是彻底打破了我对它“韭菜款”的初步印象。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对动圈耳机的所有幻想和期待,基本都能够在ZMF Auteur上呈现出来。至于其他方面的“硬素质”,不多说了,这个价位的耳机如果有明显的素质缺失,是不可能在圈子中火起来的。由此可见,ZMF品牌主理人对如何调教出一只好声的动圈耳机,确实有着非常成熟的理念和技术,想必和他早年独立设计并制作各种耳机的mod套件的经历有着紧密联系。其声学设计经验通过这只耳机充分的传达给了听众。同时,AU的可换线设计、可更换耳垫设计,也给更多元的玩法提供了便利。我收到官方的三幅耳垫,分别为等厚的小羊皮耳垫(带有调音棉)、非等厚麂皮耳垫和非等厚小羊皮耳垫(两者均无调音棉),音色各不相同。个人比较喜欢非等厚的麂皮材质耳垫,佩戴舒适、透气。搭配全平衡系统,声场更为宽松,中高频线条感更清晰。

最后,若是问我AU值不值1W+的售价?声音值,但做工我认为差点意思(非手工制品爱好者,我还是更喜欢工业标准之下的严丝合缝,不排除很多人追求的就是手工制作的独一无二)。
若是让我选择三只能够常伴左右的开放式动圈大耳,出于风格互补角度来说——ZMF Auteur、头版T1和HD800。在对比之下,AU作为主力旗舰级开放式动圈耳机的实力不虚。同时依托于适应力强的特点,亦能够将它“下放”至次一级的床头系统作为替补耳机,这也是标题中想要表达的含义。


感谢阅读,全文完。




作者: 无为君    时间: 2021-10-10 22:40
看了很多zmf的评价,发现这个牌子耳机的厅堂感可以说是其卖点之一了,旗下几个型号都提到了有不错的厅堂感。





欢迎光临 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http://erji.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