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标题: 流水杂谈:从建筑美学视角聊聊ABS“老三元”与Burson Soloist 3X耳放的故事 [打印本页]
作者: 爱吃莴苣 时间: 2021-9-20 22:35
标题: 流水杂谈:从建筑美学视角聊聊ABS“老三元”与Burson Soloist 3X耳放的故事
本帖最后由 爱吃莴苣 于 2021-9-20 22:42 编辑
标题关键词解析
ABS:AKG Beyerdynamic Sennheiser
老三元:K701 DT880 HD600
前言
首先自报家门,这是一篇“三无三有”玩家的听感忽悠文(“三无三有”:无名气、无品牌背景、无烧友群后援团;有非HIFI行业的工作、有稳定收入、有自费的其他品牌同类产品),亦是一篇正儿八经的器材试听推广文。
不爱看推广文的朋友已经可以关闭此页面了,而且既然大标题命名为“杂谈”,确实会有一点啰嗦和细碎。
其实我也不爱看推广文,每当逛论坛碰到那些空洞的、说明书式的行文、搭配虚化效果一流的器材照片的帖子,大多是看不下去的。彼时,毒图+毒文的杀伤力还是很强的。时至今日,我充分理解在小众圈子里推广文的存在理由,也从不看低它们能够为品牌带来的价值。
不爱看,更懒得写。尤其是在奔四的路上略感疲惫之时,回想以前在论坛发帖和别人酣畅淋漓战个痛快的冲劲,早已离我远去。
为什么又开始写了?规则使然。看到Burson这台耳放免押金巡回试听,参与者只需支付小额运费和保价,收到后帮忙发个试听文以供推广即可。品牌方给足了诚意,作为参与者自然是要守约的。至于是否享受后续的购买优惠方案,纯属自愿。曾几何时这种模式适用于新品牌在小众群体中的初期推广,省掉了一部分广告投放费用,普通玩家帮忙推广也能稍显真实,商业味不至于那么浓重。
既然如此,那么接下来我就要开始糊邹了,憋了这么多年没发过一篇正经的测评文,就借这次机会写个够。其实我非常乐意以“三无三有”的身份来聊聊手上这台Burson Soloist 3X耳放,下文简称为3X。说实话,动手敲字之前我思考了很久,要怎么写才让人看着不感厌烦、不觉空洞,不那么陈词滥调,毕竟这都2021年了大家都挺忙的。
思前想后,还是得结合拥有广大群众基础的几只耳机来展开叙述,但是必须换一个视角作为切入点,不然我自己都写不下去,因为同类测评文多到导致重复率太高。除此以外,还应当充分发挥3X的前级功能,去搭配个耳熟能详的音箱品牌来试试它的功底。
耳机部分能够联想到的自然是前文提到的“老三元”——曾经的三旗舰K701、DT880 250o和HD600;音箱,选择搭配个人录音工作室的真力8040B有源监听箱。
Headphones
N年前也烧到了T1/HD800这个级别的新一代旗舰(现在看来算是上一代了),但当时家有小儿初长成,没有闲暇时间去细致品味,一股脑清空、退群、退烧。安定了两年后,在家中领导(音乐人)的鼓动下搞了个录音棚。因为有圈子,也算是积累了一些作品,大多是圈内的专业歌手过来玩,顺带录个歌,也有晚会艺术歌曲、大型企业年会主旋律歌曲等。在业内大佬和音乐工程专业人士面前,我这种半路出家、业余时间接几个小活的“录音师”,自知就是一个P而已。只是在自学和实践的过程中不仅接触到了一些专业领域的设备和对应的设计理念(当然了,和真正专业的棚子相比,我那间小棚子的设备只能算是民间范畴的“够用了”),更重要的是重新审视了一部分曾经爱听的国语HIFI人声“大碟”是个怎么回事。同时跟着家中领导经常参加各地的音乐会,也在很大程度上被“洗了耳朵”。所以,自我感觉最近三、四年的个人“发烧”经历,远比十年前只懂摆弄设备、没事用单反几张美图水个帖子、整天和群中同好们悠哉侃大山,相比而显得更有意义些。
于是在蓦然回首间重新购入“老三元”细细玩味,重新审视当年旗舰三元各自的风采。
转盘为macbook pro,apple music/audirvana studio,听歌时拔掉电源,老烧说有这样助于提升声音的纯净度、凝聚力。
解码器使用了棚子里的30x34的Apogee Ensemble Thunderbolt,在民用领域来说是比较冷门的机子,据传此机和Avid有一丝关联,1U尺寸的主机主要针对中小型录音棚及近年来越发繁荣的Home Studio市场。大致规格为124db(+4db)动态,互调失真及左右串音与旗下老大哥Apogee Symphony持平(左右串音的成绩还更好一点),RMAA测试全白。DA部分为左右双芯片+FPGA全平衡架构(印象中芯片是ESS的,但并非旗舰型号),AD部分则采用了AKM的模数旗舰5388(跟回放没啥关系,用不到)。除此,移植了自家Big Ben-C777的时钟技术,加上行业内一流的话放性能、对MacOS的稳定支持等因素,也是促使我当年在和Apollo同类产品的对比中最终选择了Ensemble的几个主要原因。并且此机实际的听感是不辱其Ensemble(合奏)这个名号的——拥有健康、均衡的三频,整体中性、透明、微温,全频都较为扎实,中高频线条感令人印象深刻,不冲不躁,精准的细节表达和良好的分离度,对不同码率的音频文件极为敏感,完全可以盲听区分。但问题也很明显,就是作为专业厂牌的音频接口,它在一定程度上缺乏HIFI定位的解码器的乐感和正向的审美引导。Ensemble相对直白,细节丰富以凸显形体边缘、层次及速度感,明显更符合大洋彼岸那边的口味,不太具备HiFi层面的“一听中毒”属性,需要在后端搭配方面花点心思,如乐感较好的耳机。从Apogee官方对旗下音频接口产品的命名方式不难看出,老大Symphony(交响乐)侧重于全面的性能,主打低噪音、大动态,针对中大型专业录音棚、舞台监听控制等场合;老二Ensemble(合奏),拥有干净的信号输出,不弱的动态和全面的综合功能,针对中小型录音棚及早期的Home Studio市场;老三(也是最新款)Symphony Desktop,变态的参数+小巧的机身,主要针对近年来愈发成熟的Home Studio市场(面对 Symphony Desktop的逆天参数,Ensemble老二的位置已经不太稳了)。至于为何用它当解码器,也是偶然在一次混音结束后插着8040B听了几首肖斯塔科维奇,感觉“哟,可以啊”,层次、定位、动态、形体、信息量都不虚,就带它回家客串DAC了。
线材选用mogami成品线,也是没什么HiFi倾向的录音棚标准线,使用下来感觉比加奈美的定位高一点,整体接近近年来出镜率极高的sommer旗下的同类录音室线材,听起来没毛病但是对整个系统基本起不到调音的作用,无功无过。此属性,我认为针对器材试听反而是一个优势。
正文
我个人选择耳放,有三个装逼的要求:
1.应具备一定的普适性,力大而声不粗,能让我安心的抱着耳放选耳机,而非拿着耳机看着推文,最终依然纠结该选哪个耳放来驱动它才合适,人懒没辙。
2.能够较为忠实的还原前端音源的风貌,你后级(耳放)做好后级的本职工作即可——放大+还原,不需要过多的给自己加戏份,不需要刻意的搞二度创作(按照设计者自己的口味妄加味道,或明显的加入冷/暖调子)。这边加几个db那边削几个db的“调音”经不起长久聆听的考验,且与上一条普适性标准相悖。另外,如今的数字录音+后期混音制作,随意加几个效果器,或者男、女声分别做个高低切,调一调EQ和干湿度比例,等等等等……当真是想怎么调音就怎么调音,源头上就自带“调音”。有的后期调音很高明,呈现出制作技术与听觉艺术的完美融合,比如Daft Punk的《RAM》专辑,用多烂的前端都能回放出润泽、细腻有包围感的音色。但有的后期调音却很糟糕,再次点名部分国语HiFi“人声天碟”中的翻唱大神们、行走的人形低音炮啥的,从源头上的基本专业素养、基本歌唱技巧就不及格,可能还没部分等待艺术高考的高中音乐生好,他(她)们就大言不惭的走进录音棚,在极其小众的国语HiFi唱片领域中依靠大量的后期制作来制作专辑以便捞金……专业院校声歌系、音乐剧系、流行音乐系随便拉几个中游水平的本科生出来,哪怕是“野生”状态的酒吧驻唱歌手群体中请几位出来,敢比一比吗?有时候不经意间听到一些味精翻唱碟,那声音还真不如“吃个桃桃,好凉凉”来得酸爽,至少人家用自己擅长的技能去恶心人。
言归正传,放大系统若是过分追求它自己的音色个性,往小处说就是“你通过自己的耳放,没能听到制作人想要传达给你的音色,听到的只是你耳放的音色”;往大处说就是“你听到的是味精罢了,也许初尝时感觉鲜美无比,但不是本味”。综上,耳放的音色在我这里,不能太过“作妖”。在做好放大还原这个本职工作、提供足够的驱动力和控制力的前提下,还应做到均衡微暖自然流畅的基本音色。至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松香味、檀木味”、抑或是“水银泻地”、“拳拳到肉”、“宽松润泽”、“山呼海啸般的”听音通感,那是耳机的事。这些听音通感,自认为和放大器不应产生太多关联。充其量,通过合理的搭配,某台放大器与特定音色的耳机能够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使得这只耳机听上去相比另外的搭配而更显悦耳,而非彻底改变这只耳机的声音特质。
3.体积不能太大。进入202X年代了,HiFi产品的体积完全可以小一点。虽然,“体积大小与音质好坏成正比”这句发烧箴言在圈内已经传颂了快二、三十年,我05年开始接触随身发烧设备,那时候刚入坑看到论坛上老烧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想必在这之前的十年便已然流传。但傻大黑粗重即为正义的时代并没有完全翻篇,毕竟HiFi圈向来都处于“脱离于科技大环境”的蠕行步调中,甚至略显闭关锁国自成一派的格局;但我们也能看到具备一定研发能力的行业品牌近几年都尝试推出了小巧又强悍的产品,比如草医的niao系列耳放、Chord的桌面DAC、ifi的部分产品、前文提到的Apogee Symphony Desktop等等,这股瘦身的趋势,在固执又傲慢的HiFi圈中已经悄然开始蔓延。
那么来自澳洲的Burson Soloist 3X台式耳放是否符合以上三条要求?经过接近一周的聆听,我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这是吃人嘴短式的单方面站台行为,但既然都看到这里了,且耐住性子继续阅读)
首先,3X的驱动力非常能打。中增益的普适性特点突出,老三元在中增益模式下均能轻松获得舒展、松弛的声音状态,可以说都得到了良好的适配。相比之下高增益则显得过于刚猛,老三元均不堪其力,音色显得扭曲暴躁,大概率需要公认的那几只功放才能推好的平板耳机来进行反噬。而最有趣的是低增益模式,若是针对大耳机而言可谓难堪大用,可能驱动高敏的随身耳塞还算合适。三种增益模式之下,低、中均无可闻低噪,高增益在驱动K701时略有低噪音。具体的推力参数就不多说了,TB上有官方介绍。其次,3X的控制力上佳,体现于K701在8khz附近唇齿音的宽泛隆起区域有可闻的被驯服态势,且全频均呈现出细腻圆润感。连DT880的小提琴高频毛刺都能有所收敛,回归接近于原声的干松状态,而非控制力不足情况下的钢丝线声,要知道广为流传的“拜亚峰”之险峻,不是闹着玩的。而相较于701和880,HD600略显凝重的低中频,在平衡模式下被3X推出了清爽通透的晨曦色调,而非低端耳放上呈现出较为沉闷的暮霭之气。这份晨曦色调,在3X的直通模式下(配合Ensembel的前级模式)显得更为明朗。曾经难以体会到的HD600毒文中所描绘的辉煌之声,现在听起来恰如其分,似乎也能脑补出在灿烂朝霞普照下的古典建筑之恢弘景象。
接下来聊聊3X的音色特点(主要搭配官方的红色运放)——中性微暖,细腻鲜活,有着较好的音乐味。整体架构和规模感倒不是多么的庞大,没有给我带来酣畅、刺激的听感。个人认为3X走的还是润泽宽松的传统HiFi路线,但决不是上世纪的老派hufi味。它融合了一定量的“现代声”特点,用在了细节点缀和修饰上——全频结像相对细致、较为透明。但在人耳较为敏感的中音区又呈现出一定的绵密感及柔和的暖色调,促使其人声表现出细腻微甜的“口感”,演唱者的口型清晰明确,Bravo!这种融合比例恰到好处,悦耳动听,再次促成3X在搭配老三元时的“不挑食”,并且没有从本质上改变老三元各自的音色特点,点赞。不足之处在于3X的整体打击力度弱了一些,回放爆棚曲目时的张力还不够。这一点在我自己的Titan Artemis上能够获得更好的听音感受,其张力是强于3X的(要知道当年Artemis和百事通BHA-1打得互有往来)。但3X对乐曲织体的层次有着更进一步的分析和表达能力,尤其是在驱动DT880 250o时,这一特质让我印象深刻,对比之下Artemis显得大咧了一些。至于定位、解析、密度、声场完整度、背景黑不黑、是否有足够的安定感……等等硬指标,我认为无需多言,毕竟其售价接近8000RMB,定位于中高端台式放大器,这些基本指标若是不到位,我也不可能费这个劲敲这么多字。
总体来说,Soloist 3X的音色能够激发起具备一定台式耳机系统鉴赏经验的烧友以长时间安心聆听的意愿,拥有柔韧内劲,调音颇为老辣,足见其研发团队对“什么是好音色”有着成熟的见解。三频细腻温和,驱动力和控制力都达到了优秀的程度,中增益普适性的特质让使用者在搭配耳机时可以任意选择。官方的升级电源让3X在微动态、包围感表现力上更进一步。同时,3X提供了可换运放、直通模式、前级模式、单端平衡瞬时切换、一键静音(这一项呈现了专业音频接口的设计思路)、高适应力的中增益和异常刚猛的高增益等丰富的功能及选择项,整体上给出了不俗的声价比。
声音以外的优点:
配件丰富,可玩性高,同样适合爱折腾的玩家。中小型桌面级产品定位不占空间,还可以使用官方配件进行竖放,进一步减少投影面积。
声音以外的缺点:
发热量大,开机后急速升温,夏季使用有烫手风险。家中有小朋友的用户,需将此机放置于安全位置。音量旋钮的滚花工艺有待提高,边缘略割手。
就这样就结束了?并没有。
因Soloist 3X即能做到推力方面的碗大量足,又在控制力层面体现出惊喜的一面,同时亦能够良好的还原后端耳机的风格特点(似乎没有缺点?非也,上文提到的声音框架、规模显得中规中矩,大动态气势略有不足等问题。通俗一点讲就是:力气大,招式精,但块头略小。但似乎,其命名已经给出了答案——Soloist 独奏者、独唱者,对于气势很足的symphony类别的曲目,没大毛病但并不精通于此。真正的擅长之处在于室内乐、全类别乐器独/中小编制合奏、古典歌剧人声、舞台音乐剧、合成器音乐类别的Vaporwave、City pop等,泛流行乐人声表现同样是手到擒来。它配合老三元呈现出的音乐性能够让我在安定的时刻产生画面感。
搭配K701时,回放其“优势项目”比如室内弦乐合奏、古典歌剧人声solo,现代音乐剧等,其精致、透明、润泽、细腻且独具穿透力的中高频音色,让人浮想联翩。如播放圣马丁室内乐团的<Live At The V&A>、1981年版的《茶花女》(萨瑟兰、帕瓦罗蒂)、<The Phantom of the Opera>(艾美·罗森版本,我个人比较欣赏这个版本,非专业音乐剧演员的表演反而凸显出女主克里斯汀的青涩,非常自然)、1981年版的音乐剧<CAT>,其音色凸显出巴洛克式的精美感,线条优美流畅。同时, 701横宽纵窄的扁平音场问题有了较明显的改善,横向有所收缩,促使能量感向中间凝聚。播放前文提到的一部古典歌剧和两部音乐剧时,舞台乐池与歌唱家之间的前后空间关系,终于、终于、终于,明确了一些!谢天谢地!这个结果,我认为是3X搭配701时针对其缺点所进行的最有效的弥补,但并没有改变701的整体调性,依旧是主打横向宽松、音色细腻、巴洛克式的优美修饰。如同建筑史学上公认的第一座巴洛克风格建筑——耶稣会大教堂一般,明亮、雅致,开始运用复杂的、优雅的曲线装饰整体空间,但对比中后期巴洛克建筑及愈发浮华的洛可可,早期巴洛克建筑依旧保留着整体的素雅纯净,色调统一,并在此基础上适度增添了华丽的装饰细节。如同Soloist 3X驱动下的K701,带给我明亮、跳跃、欢愉又充满优雅的画面感。
切换到DT880 250o时,刚才优雅、欢愉的画面、巴洛克式的风情,瞬间收敛为哥特式的庄严肃穆,线条、层次分明,棱角丛生,仿佛哥特式特有的高耸尖塔让同一曲目的声音画面略显寒意。701下的《猫》剧,从整体的音色风格来说是符合韦伯的创作主题的,优雅又俏皮;880在3X驱动之下的《猫》给人以高冷感,虽然纵向声场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前后层次感表达非常精彩,但曲目整体的表情不对劲。不甘心,换《剧院魅影》,这次对了。剧院地下迷宫中追逐穿梭时的鬼魅光影,带来了哥特式城堡的压迫感。男一号魅影的因爱生恨、苦大愁深再到终章的放手成全,880所呈现出的风格和调性极其符合该剧的戏剧性,拥有强烈的对比度。而意外的收获在于3X给880带来了更为丰富的细节泛音,同时收敛了经常抢戏的毛刺感,甚至也给880蒙上了一层华丽的舞台灯光效果。在我看来,3X驱动的880拥有早期哥特式建筑的棱角、层次,显得中正肃穆,但3X本身的音乐性又为这份中正肃穆带来了色彩,在明度上针对铜管乐器的金属光泽有所压“暗”而轻微增加了纯度即色彩饱和度,并在一定程度上柔化了880的棱角,因此呈现出新哥特式建筑的气质——神圣家族大教堂,纹理依旧清晰,仿佛经脉骨骼一般的复杂,精密的结构逻辑,融合了新世纪更为多元的建筑语言。仿若880在老三元中的音色最为中正、严谨这一特点。但在玫瑰花窗的绚烂光影点缀中(正如3X带给880的色彩点缀),在复杂的采光结构中呈现出的清晰轮廓和明暗对比中,空间细节(声音细节)的艺术张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搭配HD600时,重头戏在于使用Ensemble作为前级,全平衡输出至3X的直通模式,再由3X的平衡口驱动原线改平衡的HD600 正如前文提到的,在这样的一套全平衡系统下,可以说HD600被投喂得相当饱满。信息量的充裕感、三频的通透性、晨曦色调的辉煌度,在播放老肖的第二圆舞曲时再一次达到了让我产生听音通感的状态(俗称,脑放。我认为合理的逻辑在于,不是脑放使得某只耳机变得好听,而是某只耳机在满血状态下能够让听众自动开启脑放,并产生通感)。乐曲织体呈现出绵密厚重的态势,铜管乐器散发出金光,所谓的“棉被音”在此搭配状态下是不存在的。相反,三频比例严谨而和谐,整体音乐味浓郁。HD600对于大形体的把控和描绘,确实有其独到之处。不禁让我联想到在3X直通模式下的平衡HD600像极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圣彼得大教堂——大殿结构和谐统一,比例严谨;运用了神圣辉煌的整体色调,艺术性堪称无双。HD600在老三元中是最具审美引导力的一只耳机,意味着它提供了最具风格特点的音色,引导着听众去往它已然描绘出的“声音殿堂”。3X直通驱动的平衡HD600则在这条路上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告诉你充满着艺术气息的古典演艺大厅,应该是什么模样。从某种角度来审视,HD600有些霸道。
结语
综上,老三元在Burson Soloist 3X上均获得了优秀的适配,发挥出了这一代老旗舰各自的音色特点,也诠释了那个年代三大HiFi耳机品牌各自的美学理念——奥地利akg的典雅清新、德国拜亚的中正端庄、德国森海的辉煌大气,三者均侧重于音乐性的整体表达,而非抠元素细节(能力也有限),对比新一代的旗舰耳机,老三元在声音素质层面确实已经处于“退居二线”的状态,只是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它们依旧能给听众带来感动。由此可见,3X在放大还原这一本职领域中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并且在此基础上向听众传达了自己品牌的审美倾向——融合“现代声”细节处理手法的传统HiFi声,你可以在3X上找到所有评判“好声音”的基本要素和标准,并且向用户提供了充足的驱动力和全局的把控力,只是对比供电系统更为出众的大型台式耳放,其大动态还原能力略显不足,整体的声音框架不够恢宏。我认为,要做到推力、控制力、细腻度三优,同时还要兼顾恢宏的大场面,您要付出的代价少说也要五位数了,对比之下3X已然在其目前的售价下达到了推、控、细腻的“三优”状态,实属不易。当然肯定有朋友会反问:既然我都花了7k+,为何不继续增加预算到五位数去选择更具话语权的旗舰耳放?我想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在我这里,我认为除却3X本身的声音水准,还要结合它的多功能可玩性和多场景适应性来进行综合评判,不宜以声价比这个单一标准来给出答案,还是要结合各自的需求、使用场景、消费能力进行分析。
至于将3X设定为前级搭配真力8040b进行试听,很遗憾由于试听时间限制和最近本职工作繁忙的双重制约,未能成行。也罢,生活中留一点遗憾,未尝不是另一种美。
写完此文我个人还是很过瘾的,重回老三元之路,再品那一代旗舰的味道,再赏年少无知时未曾领略到的风景,收获颇丰,也算是近几年来自己发烧经历的一次总结。最后祝大家中秋快乐,也祝愿兄弟姐妹们在发烧的路上都能拥有心怡的设备相伴左右,烧得开心,听得舒心。
补充说明:文中的单色插图为自行拍摄,彩色插图为网络搜索所得,如遇版权问题请原作者与我联系。
耳机大家坛 爱吃莴苣
于2021年中秋
作者: zealote 时间: 2021-9-20 22:57
请问Soloist 3X推低阻大耳如何?
作者: 爱吃莴苣 时间: 2021-9-20 22:59
推了701感觉不错,有收有放,3x算是杂食性的放大器
作者: Civer 时间: 2021-9-21 00:02
通篇看完没发现1266,回头看了看原来abs是老三样的首字母
作者: 爱吃莴苣 时间: 2021-9-21 08:25
ABS塑料、ABS防抱死刹车系统
作者: 仙梦情真 时间: 2021-9-21 09:26
我觉得ads老三样对3x耳放来说,驱动起来小意思,3x更高端的耳机都驱动的挺不错的
作者: 爱吃莴苣 时间: 2021-9-21 09:40
是的,也映衬出技术的进步零几年到一零的时间段,要推好老三样可是发烧界的重大课题,几乎是一只耳机要配一台专用耳放
现在一台3X,三只完全推饱
作者: 耳机俱乐部小红 时间: 2021-9-21 10:38
最近这牌子咋回事?
作者: 爱吃莴苣 时间: 2021-9-21 10:53
这牌子在搞免押金巡回试听,只需出个运费。不少人参与了,我也是其中之一所以帮着发推文,合情合理。未来还会看到同类文章,不感兴趣的跳过即可
作者: 耳机俱乐部小红 时间: 2021-9-21 11:07
问题来了,哪里申请
作者: 爱吃莴苣 时间: 2021-9-21 11:13
不知道这一轮申请有没有结束 你搜关键词burson 有官方帖子
作者: endgame 时间: 2021-9-21 14:24
本帖最后由 endgame 于 2021-9-21 14:38 编辑
与建筑美学一起聊,读起来惬意而有美感,谢谢坛友 爱吃莴苣 的分享,中秋快乐!
此贴参与 Burson Soloist 3X独奏者耳放 巡回活动。
(ps 巡回试听后是否需要分享,参与者其实全凭主观意愿,不分享也没问题 ,我们也由衷感谢来自真实烧友客观的、带有批判性的反馈或建议,除了给其他烧友参考、排雷之余,活动结束后我们也会整理并反馈给厂家,相信活动就是有意义的)
作者: 爱吃莴苣 时间: 2021-9-21 16:59
谢谢官方提供的试听活动,让我们认识了来自于非传统hifi国家对“好音色”是如何定义的
作者: orange89 时间: 2021-10-12 15:17
赏心悦目
欢迎光临 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http://erji.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