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说一下:
结论1. 现场演奏了Candide Overturn (Bernstein),Second Eassy for Orchestra, Op 17 (Barber),这两首打击乐比较多,现场triangle,xylophone的声音非常清澈通透,cymbal,bass drum声音的量不大,但层次感强,非常震撼,尤其是这些打击乐器每次敲击,无论声音大小,穿透力特别强,离我十几、二十米的距离每次都能让人心潮澎湃。但在耳机里这些打击乐的表现塑料感太强了,落在一个角落里哇啦哇啦响,没有能量,一点不震撼。。。另外,因为都是名曲,所以很容易在amazon hd中找到几个不同乐团表演的不同版本,同样的曲子,都是HD格式,但细节、层次和音场方面的表现千差万别,所以音源真的非常重要,现场听最真实,零损失,另外好的录音要比高标准的录音重要多了。
结论2. 上半场有女高音,她先后演唱了“I bought me a cat"以及”West side story"中的几曲,几首歌听下来,此人功力不浅,音域广,音调准,音色也非常不错。但她一张嘴我就感觉,呃,这肺活量不够啊,哈哈,整体能量不足,后来仔细一想,不对,我是插电的近场人声听多了,这么对比不公平。。。后来继续脑放,觉得就算蔡琴站在那里不插电唱她拿手的歌应该也没有耳机或是音响放出来那么动听,插电和录音应该功不可没。所以我现在的理解是插电录音的人声专辑可能修饰的成份会更多一些,或是通过什么方式更加突出人声,因此有些重现的人声可能并不真实。
结论3. Adagio for strings 这一首全是弦乐,耳机听感上和现场听感差距不大,回来之后也对比过amazon hd中不同乐团的不同版本,其中有一些版本听起来底噪有些大,背景不够黑,这或许和录音有关,也或许和我的耳放有关,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听耳机看不到现场指挥的表演,情感沟通方面差了一大截。尤其是在结尾的时候,指挥渐渐把音乐收掉到完全结束,手臂和手指温婉优雅的动作更像是在给一个完美的艺术品做最后的画龙点睛的几笔,直到指挥和提琴手完全停下的那一刻,才正式宣告这件艺术品的完成,正式亮相给大家欣赏,此时掌声响起,观众给予最高褒奖。在现场听着音乐,看着指挥,我完全是屏住了呼吸,待到音乐随着指挥挥动的指间一起完全停止,掌声响起时,我才完全松了口气。。。如果不是在现场,带着耳机,这场面我是完全脑放不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