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标题: 想要接近MQA对time smearing的矫正效果,升频到768kHz仍然不够 [打印本页]
作者: New_Jerusalem 时间: 2021-8-7 10:09
标题: 想要接近MQA对time smearing的矫正效果,升频到768kHz仍然不够
本帖最后由 New_Jerusalem 于 2021-8-7 10:13 编辑
我的理解是,MQA 更像是通过手术方法去模糊(deblurring)和清理时间涂抹信息,然后倒出所有脏水。 这种激进的方法有一些副作用。 而上采样(upsampling)就像是通过添加越来越多的水来稀释受污染的时空信息并导致更大的体积来实现去模糊。两种方法异曲同工。
顺便说一句,time smearing 和 jitter 不是一回事,虽然两者都和时间污染有关。time smearing 主要是指预振铃(pre-ringing),其中声能在声音实际开始瞬变之前积累,在自然界中不可能发生,而jitter主要是硬件器材和时钟误差导致的听感刺耳、声场和立体感消失。MQA可以消除 time smearing,但对 jitter 不起作用,所以MQA 仍然需要比较好的硬件器材配合。
上采样(upsampling 是指数字转模拟阶段的升频)及 超采样 (oversampling是指解码器芯片内部升频)对 time smearing 和 jitter 都有稀释作用,在理想状态下,会大大减轻硬件器材的负担,所以性价比更高。
time smearing 是可以量化的,发现以下这篇文章,说得很清晰。
https://www.soundonsound.com/techniques/mqa-time-domain-accuracy-digital-audio-quality
MQA制定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即为现有数字录音提供约 10 微秒的感知时间拖尾(传统 24/192 系统约为 100 微秒),目的是为新录制的素材实现惊人的 3 微秒。 用一些定性的数字来说明这一切,10µs 的时间拖尾大致相当于声波穿过 10m 空气时遇到的拖尾。
按照这篇文章的量化推断,升频到384kHz恐怕只能达到 50 微秒,而 768kHz 只能达到 25 微秒,仍然不够。所以必须至少达到 1536kHz,才能接近MQA的效果。
作者: New_Jerusalem 时间: 2021-8-7 10:27
HQPlayer 支持 1536kHz 的升频,但需要解码器配合,恐怕只有R-2R解码器能够支持。
比如 HOLO Audio 最新推出的泉3,支持PCM 44.1K-1.536M (32bit),DSD 64-1024X (Native)
或者DENAFRIPS的性价比较高的ARES II也支持 24Bit/1536KHz, native DSD1024
作者: 处理器 时间: 2021-8-7 10:31
本帖最后由 处理器 于 2021-8-7 10:32 编辑
解码器支持高码率不难,只是支持而已。DeltaSigma DAC芯片实际一般都是多bit 8bit。
作者: clark8888 时间: 2021-8-7 10:58
Chord说百万长抽头可以抑制容忍Jitter
作者: 吉大宝 时间: 2021-8-7 11:40
不明觉厉
作者: New_Jerusalem 时间: 2021-8-7 13:14
本帖最后由 New_Jerusalem 于 2021-8-7 13:29 编辑
的确如此,看这个 https://www.akm.com/us/en/products/audio/audio-dac/ak4191eq/
The AK4191EQ’s digital filters can reduce noise by 50dB more than previous devices. A wide variety of music can playback by inputting 1.536MHz PCM and DSD1024 data.
https://www.cool3c.com/article/152158
在 AK4191 + AK4498 解決方案當中,數位前端處理晶片 AK4191 負責數位濾波與 ΔΣ ( Delta-Sigma )轉換的數位訊號處理,在把處理後的資料傳送到 AK4498 進行數位類比轉換,而 AK4191 的數位取樣自傳統的 8 倍提升到 256 倍,大幅減少雜訊,並可將雜訊抑制 50dB ,可支援 32Hz-1,536kHz 與 DSD1024 的格式,至於 AK4498 則是 AK4499 拿掉數位訊號處理的精簡版,藉由搭配獨立數位訊號處理晶片,進一步提升音質。
https://www.exound.com/articles/edba5b89-a91b-4f35-985a-dc7ef505fa86
AK4191 是双声道 153dB
(单声道估计能做到 156dB)
比 AK4499 高 16dB !
几乎是十年的差距 !
64-bit 精度,1536kHz 采样率,DSD-1024 解码
ESS 好像是首个用上 32-bit 精度的 DAC,当年也凭此打破行业纪录,现在应该各家也有 32-bit DAC 或 ADC,但主流声卡还是 24-bit 芯片。
作者: cherrypepsi 时间: 2021-8-7 15:32
现在这个箱子可以正常解mqa,是会upsample到192khz/24bit。还有个phase correction相位校正功能。其实即使不开相位校正结相已经足够好了,开了之后能感觉到歌手的口型大小由一个巴掌那么大,聚焦到特别精准的一小拳头大。不过开了之后感觉人声会带那么一点点数码味。个人还是更习惯不开相位校正的听感。
作者: New_Jerusalem 时间: 2021-8-7 17:14
感觉也可能是音箱的相位矫正计算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在补偿的同时引入了新的误差,才会导致数码味浓,不够自然。当然,这个不是音源的问题了。
作者: New_Jerusalem 时间: 2021-8-8 13:14
个人不太喜欢R2R解码器,成本高,娇气,太难伺候,比如热机时间长。
作者: New_Jerusalem 时间: 2021-8-12 13:57
或者干脆用变迹滤波器(apodizing filter),我的Meridian Explorer2 解码器就在用,它连接在家里的电视盒子里。此滤波器可以把预振铃(pre-ringing 也叫“前振铃”)和后振铃(post-ringing)全部去除,这种解码器的特点是杂音去除得非常干净,但声音透明度略差,对要求不高的场合可以使用。这是因为后振铃(post-ringing)在自然界是存在的,只是不能拖得过长,要恰到好处,完全去除也不自然。
作者: clark8888 时间: 2021-8-12 17:53
指数平滑滤波器是数字音频的关键,声音通常由于“预振铃”而引起失真和刺耳。早期的数字录音也因为原始的过滤器而受到严酷的考验。总结了大量经验并经过研究,Meridian研制出一种特殊的过滤器,避免了预振铃,消除早期过滤器的影响。其结果是:不管是新的录音还是旧的录音,声音都会更加优秀,更加纯净。Meridian独特的Apodising滤波器可以修复数字录音中的错误,使任何音乐声音更加动听,而且适用于各种音源
没提过滤后振铃
作者: New_Jerusalem 时间: 2021-8-12 19:14
Consequently, an apodizing filter can be designed to almost completely remove the pre- and post-ringing tails associated with a chain of conventional linear-phase filters.
作者: SDK 时间: 2021-8-12 21:43
Meridian Explorer透明度不高的原因是,它的供电依赖USB,当你用独立电源电源给Meridian Explorer供电时,Meridian Explorer可以获得极高的透明度
;最简单的独立电源:移动电源
作者: 7284 时间: 2021-8-12 22:17
那这个怎么看
https://www.audiosciencereview.com/forum/index.php?threads/mqa-deep-dive-i-published-music-on-tidal-to-test-mqa.22549/
作者: clark8888 时间: 2021-8-12 22:55
Explorer2 upsamples all input signals to 176.4/192kHz (4x standard sample rates) – 4x streams are played at full resolution with no downsampling. It includes Meridian’s proprietary “apodising” upsampling filter, which minimises pre-ringing for a clearer, more transparent sound, and removes digital filter artefacts from earlier digital recordings.
后振铃的句子出于何处?
作者: New_Jerusalem 时间: 2021-8-13 00:42
本帖最后由 New_Jerusalem 于 2021-8-13 00:51 编辑
这是我从前面一篇评测文章(https://www.soundonsound.com/techniques/mqa-time-domain-accuracy-digital-audio-quality)里面推断出来的,而你是从官方介绍里得出的结论,但我个人认为,官方宣传材料可以只谈正面的东西,可能不如第三方评测来得客观全面。Explorer2是Meridian 早期的产品,有点缺陷也很正常, 后来的MQA格式应该多少是受到了apodizing filter后期开发不断完善的启发。
作者: clark8888 时间: 2021-8-13 11:23
我没看明白MQA是如何大幅改进时域性能的。 没看到过其它文章说Apod也可以改善后振铃。Explorer2居然利用XMOS做DSP来升频到192khz, 接手机耗电很大吧? 看来英国之宝是apod的创新者, 不知和HQ哪个更早
作者: New_Jerusalem 时间: 2021-8-13 13:57
本帖最后由 New_Jerusalem 于 2021-8-13 14:12 编辑
的确耗电大,但音质比最新的蓝蜻蜓(DragonFly Cobalt)有过之而无不及。Explorer2有一个口是接台式音响的,我现在用于电视盒。可惜,英国之宝对其停止更新换代了。
作者: New_Jerusalem 时间: 2021-8-14 14:42
本帖最后由 New_Jerusalem 于 2021-8-14 14:45 编辑
越来越感觉到,在数码时代,对音质影响最大的三大要素 jitter、time smearing 和原始分辨率里面,原始分辨率对听感的影响其实是最小的。哪怕是MP3, 只要在消除 jitter 和 time smearing 方面做好了,一般不会难听的,宣传原始分辨率只是流媒体公司商业运作的手段。
作者: 鱼花 时间: 2021-8-14 14:51
有本地听不听?水果手机蓝蜻蜓之类解码,听自己家的安装个plex也可以了。信号稳定,就算走联互网了,自己家的服务总比要出墙的信号强。
https://www.plex.tv/
一样可以提供在线服务
作者: 鱼花 时间: 2021-8-14 15:29
同问,墙外会抽风的352k会比本地稳定不掉包的文件强?呵呵
作者: New_Jerusalem 时间: 2021-8-23 12:39
刚订购了泉3。除了泉3,好像市面很难找到只提供NOS模式选项的解码器。新款美国MSB的产品也去掉了上采样滤波,其CEO接受采访时承认。upsampling会使得声音变刺耳。
https://www.monoandstereo.com/2018/02/an-exclusive-interview-with-msb.html
We’ve found reducing the jitter reduces the harshness. If you reduce the harshness, it requires less filtering. Therefore you retain more of the detail in the music.
Upsampling. Yes or no?
Honestly, it used to be yes--but now it’s a hard no. In the early days, upsampling in our products boosted sound quality. But as we improved our digital filters, clock technology, and DAC technology, it started to hurt. Therefore none of our new products have separate upsampling filters anymore.
作者: New_Jerusalem 时间: 2021-8-23 12:42
所以,泉3为了控制成本,去掉OS模式,反而歪打正着顺应了国际潮流,
旧款MSB是这样的
https://audiophilestyle.com/forums/topic/55190-any-msb-fans-here/page/2/#comments
A couple of thoughts on the MSB.
Filters
The one utterly crucial bit is the filter setting, as it can make or break your experience. The standard default filter 1 to my ears is painful and fatiguing. The unnatural pre-ringing in the linear phase filter 1 is very unpleasant. Filter 4 is a minimum phase filter and much easier to the ears. Of course everyone’s ears will behave differently, just make sure you are able to select the different filters for your preferred choice.
作者: clark8888 时间: 2021-8-23 14:08
我理解为NOS模式不是为超频准备的,而是为了声音自然而放弃好参数。 即使没有NOS模式也可以通过HQ超频到解码器最高采样率而跳过内置超采样
作者: New_Jerusalem 时间: 2021-9-7 09:28
对绝大部分解码来说,构造决定了最后阶段的内置重建超采样OS是不可绕过的。除非像MSB和Holo Audio这样的纯NOS解码。
作者: clark8888 时间: 2021-9-7 09:42
用HQ升频到最高768k进入解码器后,最后阶段的内置重建超采样OS如何再升频,先降频到44.1k?
作者: New_Jerusalem 时间: 2021-9-7 10:23
本帖最后由 New_Jerusalem 于 2021-9-7 10:38 编辑
技术方面我也不太清楚,重建的目的应该是直接变模拟信号进入功放,一般解码PCM信后好像都必须走这一步,我原来也是像你这样理解的,后来才发现错了。其实,严格说,HQPLayer 是上采样(upsampling),DAC内置重建的才是 超采样oversampling,两者是有区别的,原理尽管一样。
https://www.audioholics.com/audio-technologies/upsampling-vs-oversampling-for-digital-audio
Upsampling vs. Oversampling for Digital Audio
作者: New_Jerusalem 时间: 2021-9-18 14:17
本帖最后由 New_Jerusalem 于 2021-9-18 14:29 编辑
仔细对比了HQPlayer PCM 1536khz和泉三的NOS模式播放,感觉泉3的意义就在于NOS模式非常顺畅好用,音色细腻自然,解析度高,很有自己的特点,适合大部分音乐风格,相当程度上打破了HQPlayer、PGGB一类升频软件的神话。
作者: clark8888 时间: 2021-9-19 08:18
04年的老文章过时了,NOS自然但是指标很低
作者: New_Jerusalem 时间: 2021-9-19 10:15
梅和泉3是个例外,所有的指标都是在NOS下测试的。
作者: clark8888 时间: 2021-9-19 11:30
升频后指标会更高。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作者: New_Jerusalem 时间: 2021-9-21 15:32
试验了NAA,无线传输PCM384khz和DSD256数据没有问题,看来以后串流是主流。如果NOS模式能过关,就没有HQPlayer什么事了。Tidal也是MQA为主,不用升频通过HQPlayer播放。
作者: clark8888 时间: 2021-9-21 17:18
Tidal大部分歌都不带MQA
作者: Anode 时间: 2021-10-3 17:51
“用一些定性的数字来说明这一切,10μs 的时间拖尾大致相当于声波穿过 10m 空气时遇到的拖尾。”
请问这是根据什么公式计算出来的?
作者: New_Jerusalem 时间: 2021-10-13 12:50
原文在这里,建议找原文作者。 The company have established a challenging target of delivering a perceptual time smear of about 10μs for existing digital recordings (it’s around 100μs for a conventional 24/192 system), with the aim of achieving an astonishing 3μs for newly recorded material. To put some qualitative numbers on all this, 10μs of time smear is roughly equivalent to that encountered by sound waves passing through 10m of air.
作者: Anode 时间: 2021-10-19 20:48
the same question: 请问公式是什么?
作者: New_Jerusalem 时间: 2021-10-21 13:33
很佩服您的严谨和执著,但公式真的这么重要吗?
作者: Anode 时间: 2021-10-24 19:55
没有公式难道靠编,这里可不只是在说主观听感啊,这是在说数据啊,听感可以自由发挥,数据也可以吗?
作者: qwerqwer0854 时间: 2021-10-24 20:05
楼上的大侠们都快成专家了。
作者: genius_xp 时间: 2021-10-24 20:48
最佳办法,就是不玩mqa这种格式
作者: haifantian 时间: 2021-11-12 18:43
MQA有损压缩,高频细节丢失,一边要上千MHz一边又不在意原本的细节被篡改,mqa违反了HiFi本质啊
作者: New_Jerusalem 时间: 2021-12-7 10:15
本帖最后由 New_Jerusalem 于 2021-12-7 10:49 编辑
PGGB升频也不错,在taps方面的表现比HQPlayer有过之而无不及,但电脑至少32GB内存,推荐64G,最好是128G,所以刚升级了台式电脑。
https://www.remastero.com/faq.html
For more flexibility, at least 32GB, but 64 GB recommended, and 128GB will reward you even more.
PGGB和HQPlayer一样软件升频,是后起之秀。可以是Foobar2000的一个插件,非常强大易用。
我其实对tap的概念也不明觉厉,但HQPlayer似乎上到1百万taps就很厉害的样子,而PGGB最多可以上到10亿,这个HQPlayer望尘莫及.
PGGB是颠覆性的黑科技,后来居上,几个年轻人弄出来的,HQPlayer估计也有点招架不住了。当然,HQPlayer厉害的地方是滤波算法,这个PGGB就比较简陋了。
作者: New_Jerusalem 时间: 2021-12-12 11:41
最近看美剧,发现连美国小孩都知道,黑胶更好听。更加感觉NOS(非超采样)模式的打基础很重要。突然领悟到, 黑胶好听的奥秘也有可能就在于“物理升频”。物理升频比数码升频更自然,从黑胶录音文件的频谱就可以看出,感觉无论HQPlayer和PGGB的各种算法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自己刻录的黑胶的频谱真实反映了经过黑胶唱机“物理升频”后的情况,也就是用数码记录下来了。
作者: 7284 时间: 2021-12-13 07:33
升频?没数字化怎么升频?黑胶原本就有高频
大概是说物理EQ?
作者: 鬼狐 时间: 2021-12-13 08:39
理论党弄不出好效果
作者: New_Jerusalem 时间: 2021-12-13 09:37
其实黑胶不存在"物理升频"这个说法,是我的发明哈,只是一个形象比喻,是为了和目前流行的软件和解码器的硬件数字升频作个对比而已。录制的黑胶唱机文件最好不经过任何数字化升频直接播放,也就是NOS模式播放,才最接近黑胶的听感。
黑胶重新风靡西方,绝不是偶然的。据说黑胶就是一门震动的艺术, 黑胶搭配很重要,风格可以相差十万八千里。把同一首曲子母带、CD和黑胶的频谱对比一下,用超级计算机模拟出黑胶震荡轨迹,设计一套升频算法也许可行,建议 HQPlayer 和 PGGB 的作者学习一下,改善数码升频滤波的算法。
作者: New_Jerusalem 时间: 2022-2-11 11:42
本帖最后由 New_Jerusalem 于 2022-2-11 12:19 编辑
建立一个简单的自己能控制的发烧局域网肯定是大部分网友的梦想,我的方案类似NAS,但更好控制。
其实关键是路由器,尽量买最好最新的,高级路由器具备交换机的部分功能。
我现在是客厅联想笔记本做NAA(运行一个HQPlayer的小程序),客厅的Mac mini通过HQPlayer无线播放书房电脑里的DSD1024格式高清文件,仿佛有线播放一样,完全没有压力,非常顺畅。
手机app上会显示家里每个设备所用频率,我所有的无线设备都在5G2上,估计两台主和子路由器之间才用了6G频段(地区选择美洲才能打开),无线几乎和有线一样稳定mesh组网,难怪分别在两台插USB硬盘拷贝,无线竟然和有线的拷贝速度一模一样。WiFi 6E的意义就是仿佛在家里建立一条媲美有线那样稳定的WiFi专线供发烧设备使用,家里的其他无线设备通通走5G2就绰绰有余了。
下一步是把路由器的万兆网口和2.5G网口充分利用起来,进一步提升上网体验,以后移动硬盘的作用就变小了。
温馨小提示:Windows 10 的文件夹分享其实很好用,原来感觉不太稳定,后来网上学习了一个小技巧,发现很有效:
按下【windows + x】组合键打开超级菜单,点击【命令提示符(管理员)】;
在命令提示符框中输入:netsh winsock reset
作者: clark8888 时间: 2022-2-11 14:59
笔记本做NAA影响音质。重置winsock有何好处?
作者: New_Jerusalem 时间: 2022-2-11 17:18
理论问题我也不懂,否则就不会寻找最为简单的解决方法了。据说这个命令的好处是可以重新初始化网络环境,以解决由于软件冲突、病毒原因造成的参数错误问题,相当于电脑重启能解决99%的问题一样哈。我以前文件夹分享经常一会儿就莫名其妙的无效了,远程无法访问,这个命令输入后就自动纠正了。
作者: New_Jerusalem 时间: 2022-2-11 18:47
万兆三米光纤连线到货,能接到路由器上。
作者: New_Jerusalem 时间: 2022-2-12 15:21
本帖最后由 New_Jerusalem 于 2022-2-12 15:32 编辑
因为万兆网卡未到,先测试一个新到的2.5G有线USB网卡, 发现装书房电脑一头(相当于NAS)连接路由器的2.5G口提升效果好,瓶颈不在主和子路由器之间,因为那个走WiFi 6E的6G高速公路,估计起码有4Gbps,速度, 现在在客厅无线播放DSD1024也不卡了(原来是需要通过经过优化的HQPlayer发到另一台NAA播放,直接播放会很卡),文件拷贝速度也所有提升,不过上升得不是很明显,可能是木桶效应吧。
作者: New_Jerusalem 时间: 2022-2-13 22:07
本帖最后由 New_Jerusalem 于 2022-2-13 22:11 编辑
升级到2.5 Gbps网络后,无线拷贝速度上升还是有的,如果不是看开始的爆发速度,实际比1 Gbps网络的稳定拷贝速度大约提升了一倍。
我的万兆光模块终于到货了,今天外面下雪,万兆有线USB网卡可能还要等两天,等接上万兆网卡再试。
作者: New_Jerusalem 时间: 2022-2-14 11:25
国外油管有视频万兆 DAC 电缆 (Direct attach copper cable)的速度比光纤更快,延迟更低,所以这种电缆的传输质量并不低。我两种都选购了。
SFP+ DAC VS Fiber Latency: Copper Is Faster Than Fiber
作者: New_Jerusalem 时间: 2022-2-17 10:23
本帖最后由 New_Jerusalem 于 2022-2-17 10:41 编辑
3米万兆SFP+电缆DAC线(TL-TC532-3 两头带光模块)无法上网。同样设置下,换上多模SFP+光模块TL-SM512LM-300m,再加上 万兆多模双芯的LC光纤跳线就马上就能上网,
看来这款3米的DAC线只支持交换机,不支持路由器的万兆自定义光口,已经退货。光纤就是兼容性特别复杂,臭名昭著,竟然同一品牌的东西也发生兼容性问题,这也是很多发烧友望而却步的原因,但一旦装上,其发热低,效率高的优点也很明显。
TL-TC532-3: 支持标准 IEEE 802.3ae 、CSMA/CD 、TCP/IP
TL-SM512LM-300m: 支持标准 IEEE 802.3ae、SFF-8472、SFF-8431、SFF-8432
在只有主路由器开通万兆光口的情况下,连接子路由器的联想笔记本和Mac mini的无线下载速度大约在100 MB/s 上下,2.5 Gbps 的接口一开始瞬间最快曾经达到 200 MB/s 左右。
作者: New_Jerusalem 时间: 2022-2-19 16:06
本帖最后由 New_Jerusalem 于 2022-2-19 16:08 编辑
万兆模块终于到了,实测无线下载拷贝文件速度是大约179MB/s, 也就是无线局域网稳定在1.432Gbps的速率进行传输(1MB/s=8Mbps)。为了降低局域网内其它无线设备的干扰,建议打开路由器的TWT选项,同时关闭MU-MIMO和OFDMA这两个选项。
作者: New_Jerusalem 时间: 2022-2-19 19:22
本帖最后由 New_Jerusalem 于 2022-2-19 20:03 编辑
苹果系统关闭 full- duplex, flow-control 后下载速率好像有所提升, 也就是无线局域网是在1.64 Gbps的速率进行传输。另外,再解释一下,开TWT选项后就会比较智能,不会额外分配频率来始终连接你的移动设备, 这和同时关闭MU-MIMO和OFDMA其实是一个意思。我的目的是保证主路由器和子路由器之间畅通无阻不受干扰。
作者: New_Jerusalem 时间: 2022-2-20 10:09
本帖最后由 New_Jerusalem 于 2022-2-20 10:23 编辑
无线连接其实是有线连接的延伸,即使就拿蓝牙来说,也只是带宽小,偶尔会中断,只要正常连接,音质和有线连接其实是一样的,现在有些HiFi厂商宣传时故意贬低蓝牙和WiFi,忽悠消费者购买有线连接的设备。蓝牙比WiFi的延迟更低,几乎感觉不到,对普罗大众来说,几乎就是同步啦。我新搭建的万兆无线局域网目前是在1.64 Gbps的速率进行传输,尽管不太理想,但已经看到曙光了,坚信未来属于无线传输,有线设备和有线宽带运营商感觉受到威胁很正常。
作者: New_Jerusalem 时间: 2022-2-21 10:03
本帖最后由 New_Jerusalem 于 2022-2-21 10:06 编辑
还能再提高一点下载速度,好像接收端修改一下flow-control 以及 Jumbo Frame (MTU) 设置即可,发送端(书房电脑)改成一样的设置反而会拖慢速度。这个数据好看一点了。231MB/s (1.84Gbps)
作者: New_Jerusalem 时间: 2022-2-22 15:26
总之,我是用两台TP-LINK TL-XTR6690 三频WiFi 6E 路由器组成无线mesh网,两台路由器相隔10.6米, 子路由器分别通过有线连接电视盒、Mac mini 和联想笔记本电脑,除了万兆内接网卡和外接USB网卡,还购买了一个2.5G的外接网卡。我看中的就是自适应Lan口和wan口,自由组合,不需要任何专门配置,就能轻松把路由器变为无线交换机。
我发现这款TP-LINK路由器和海外评测的高端路由器,比如ASUS ET8 (WiFi 6E) 以及NETGEAR Orbi RBKE963 四频 Mesh WiFi 6E 路由器AXE11000的无线下载速度相当。
作者: joseph.tt 时间: 2022-2-22 20:47
DSD1024呢?有比较下吗?
作者: joseph.tt 时间: 2022-2-22 21:03
本帖最后由 joseph.tt 于 2022-2-22 21:30 编辑
感觉黑胶就是个低通滤波器
作者: New_Jerusalem 时间: 2022-2-23 00:09
泉3的DSD解码不需要转换成PCM,而是由“矢量步进电阻网络”直接进行的。两种不一样的播放方式,无法直接比较。
作者: clark8888 时间: 2022-2-23 10:53
新滤波poly-sinc-gauss-hires-mp:
Minimum-phase Gaussian filter for HiRes content with extremely high attenuation. Optimal time-frequency response. Also suitable for playback of lossy compression such as MP3 or MQA.
HQ开始打压MQA为和mp3类似的有损压缩
作者: joseph.tt 时间: 2022-2-23 11:33
浏览了几篇有关MQA网文,正MQA方讲了MQA的思路和目标,也有几个比喻性的数据,想了半天,不知很明白,
特别是{10 us 的时间拖尾大致相当于声波穿过 10m 空气时遇到的拖尾。}
反方倒是有图有数据,
如果成立,MQA在44.1khz格式肯定是有损的
作者: joseph.tt 时间: 2022-2-23 11:48
上采样(upsampling 是指数字转模拟阶段的升频)及 超采样 (oversampling是指解码器芯片内部升频)对 time smearing 和 jitter 都有稀释作用,在理想状态下,会大大减轻硬件器材的负担,所以性价比更高。
按照这篇文章的量化推断,升频到384kHz恐怕只能达到 50 微秒,而 768kHz 只能达到 25 微秒,仍然不够。所以必须至少达到 1536kHz,才能接近MQA的效果。
DSD64就应该超过MQA了
DSD1024岂不是好的没法说
作者: New_Jerusalem 时间: 2022-2-23 14:02
DSD64有些方面的确超过MQA,但文件体积大很多,而且DSD64格式在采样时的底噪需要消除抑制。
作者: clark8888 时间: 2022-4-19 11:08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n54y1H7tW?spm_id_from=333.1007.top_right_bar_window_default_collection.content.click
作者: New_Jerusalem 时间: 2022-7-28 21:34
个人理解,MQA在编码时应该是对音频数据进行了数字校正,包括对高频率数据的迁移折叠和恢复,也就是通过自己的算法对音频数据进行了干预,这种干预有时成功,获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也有可能造成偏移错位,所以有时也会很难听。
作者: joseph.tt 时间: 2022-7-31 12:00
本帖最后由 joseph.tt 于 2022-7-31 12:01 编辑
对比过MQA和原版的FLAC,确实感觉不好听,比较而言。
放MQA时,还遇到过几次停顿,不知道是foobar的问题还是DAC的问题
作者: joseph.tt 时间: 2022-7-31 12:18
hq的哪个滤波器有apodizing的功能?
作者: 7284 时间: 2022-8-1 07:33
看桌面版说明书APOD那一列
作者: joseph.tt 时间: 2022-8-1 10:03
多谢了!
作者: clark8888 时间: 2022-8-1 11:20
1. “变迹”通常用于表示它是减少或没有“预振铃”的非砖墙滤波器。它被实现为一个慢速滚降滤波器。而HQPlayer和PGGB 的apod过滤器不属于此类别。
2. 由于在创建 CD 质量的音频时下采样过程不佳,通常会引入混叠伪影。这可能是由于下采样期间使用的滤波器的质量,也可能是由于模数转换过程的限制。结果,在可听频谱末端附近引入了混叠,这反过来又会导致更刺耳的高音特征并降低定时精度。
HQ和PGGB 使用这种变迹过滤器来显着减少(如果不能完全消除)上述伪影。请注意,这仅适用于 44.1/48k 音频。Hi-res高采样音频不需要这种变迹(除伪影)。
作者: joseph.tt 时间: 2022-8-1 15:38
多谢了
作者: New_Jerusalem 时间: 2022-8-4 09:58
原来CD在最初编码时下采样过程通常就会引入混叠伪影,那MQA重新编码时对此进行矫正也是大胆的尝试,尽管结果不尽如人意。
作者: New_Jerusalem 时间: 2022-8-4 10:14
本帖最后由 New_Jerusalem 于 2022-8-4 10:30 编辑
我试过把Meridian Explorer2 解码器接上泰坦鸟USB处理器,这个不是很多朋友以前接触过的USB滤波器,这款USB处理器是主动型的,据官方介绍,是由有源器件主动处理的,它相当于USB电源重生,普通电脑的USB供电时非常差的,噪声通常会达到几个mV左右,泰坦鸟的电源重生逆变了来自USB的电,然后重新进行处理。重生后的电源噪声位8uV,比重生前的电源要好上3个数量级,也就是约1000倍。另外,泰坦鸟对叠加了大量的干扰和jitter的USB信号进行重整,把USB信号接收下来后存于本地的缓存之中,然后利用本地的高质量时钟,把USB信号重新整理后发送出去。
但这样连接的结果却使得整体声音有点不自然,甚至有点单薄,可能是因为出来的信号过于干净,反而暴露了解码器的所有缺点。我试过另外一款由USB供电的Sabaj Da3解码器,出来的结果类似。看来解码器自身的素质太重要了,我现在是只用于歌诗德GUSTARD DAC-A22U解码器,效果不错,属于锦上添花吧。
作者: SDK 时间: 2022-8-5 00:35
黑椒,和磁带一样,本质在于完全“模拟”的读取过程;因为,黑椒和磁带的转速,即使抖动非常大,你也不会认为,你听的是数字音乐
作者: SDK 时间: 2022-8-5 00:37
在高纯净度电源下面,不同芯片参数上的差别是更容易区分的
作者: New_Jerusalem 时间: 2022-8-5 11:59
本帖最后由 New_Jerusalem 于 2022-8-5 12:11 编辑
其实,按照官方介绍,泰坦鸟不是滤波器型的,滤波器是被动型的,滤波器是由LC等无源元件组成,结构简单,有点象自行车,简单直接,但明显是受制于骑车的人是否足够强壮,所以不能期望有很大的提升。而泰坦鸟是主动型的,是由有源器件主动处理的,结构比较复杂,有点象汽车,其动力不受限于开车的人是否足够强壮。所以,根据以上理论,我曾经对泰坦鸟期望很高,但现在看来,如果解码器芯片本身比较原始,体格不够强壮好像也不太行。
欢迎光临 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http://erji.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