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标题: 【话题】关于音响和音乐热门话题的一些看法(11.23更新) [打印本页]

作者: 陈湃    时间: 2019-8-11 21:09
标题: 【话题】关于音响和音乐热门话题的一些看法(11.23更新)
本帖最后由 陈湃 于 2020-5-2 11:04 编辑

喜欢音乐和音响也有一段时间了,这当中接触过很多有同样兴趣的爱好者,也听过用过不少音响器材,还大胆地写过一些音乐和音响评论文章,也蒙杂志社朋友们的错爱,发表成了白纸黑字,这主要是在《视听前线》和《新音响》。后来事多人懒,已经很久没有做这样的评测和写文章了。
以前有事没事喜欢逛各种论坛,在“耳机大家坛”注册的时间其实也蛮久的,不过,经常来的时候都没有登录,只是潜水中东看看西看看,因此在线时间看起来真是少得可怜。最近成为版主,就觉得以后可能要常跟大家讨论一些问题,于是,也想借此机会,把自己长久以来思考的一些问题也拿出来跟大家探讨探讨。
网络上的讨论见过不少,有些事情我想在这里先提出来,以免以后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1、这个贴里发表的东西都是我自己的一些思考,仅代表个人观点,写下来只是留一个印迹,方便以后的讨论,并没有什么系统性,想到哪说到哪,不定期更新,如果觉得还有点看头,欢迎常来。
2、一个人学识和见识是非常有限的,个人观点难免会有偏颇,甚至偏激,有时还会犯专业领域的常识性错误,贻笑大方。网络上各种人才济济,小子恳请各位看到这样的东西不吝赐教,这对我也是莫大的帮助。先行谢过!
3、提出个人观点只是交流探讨,请各位手下留情,抬杠和人身攻击就不接了,请原谅。
4、因为只是一个爱好者,并非专业人士,所以对专业领域的各种东西并不了解,大多数时候我会说一些个人感受,知道一点原理皮毛的我也会进行必要的解释,更深层次的,请不要要求我解释原理,这已经超出我的能力范围了。
5、既是探讨,就无所谓对错,大家有不同看法很正常,尽管保留自己的观点就好了,有碰撞会更有意思。

暂时想到的就这些,以后慢慢补充吧。

2楼 【一】HiFi是什么?

12楼 【二】录音的创作过程

16楼 【三】音响器材

21楼 【四】信息量和“我喜欢”

32楼 【五】音源的故事

作者: 陈湃    时间: 2019-8-11 21:11
本帖最后由 陈湃 于 2019-8-11 21:24 编辑

【一】HiFi是什么?
这个问题非常基本,基本到很多人会忽略,会认为理所当然是知道的。但是,经过我这么些时间以来的观察,我发现这个问题需要再提出来说明白,这是一块“泰山石敢当”,是“初心”,不同的理解会让后面一系列的理念出现极大的分歧。
所谓HiFi,现在喜欢说“发烧”。“发烧”来自粤语,大约是形容对一件事情的热爱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不仅是对音响,任何令人痴迷的东西的爱好者人群都可以称为“XX发烧友”,是一个范围极广的名词。而HiFi就小得多了,这是一个英语的缩略词,完整应该是“Hight Fidelity”,字典的解释是“(收音、录音设备等的)高保真度”,简单说叫“高保真”。
那么,问题来了:保真,这里的真指的是什么?
多年前,香港的评论员陈瑛光问过我这个问题,我几乎不假思索就说“是现场”。可是,现在想起来,似乎这个答案问题很大。
乐器在演奏员的控制下发出声音,通过麦克风被录音介质记录下来,然后再进行混音,母带处理 等等环节制作成音频制品。我们接触到的环节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显然,这个情况下我们已经离开现场很远了(不是物理距离),在我们面前的不是演奏家,而是录音作品,无论采取什么手段,我们都和现场没有直接关系了。这样想,我的观点就改变了,我们能够还原的只能是(广义的)录音工程师呈现出来的产品。换句话说,我们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地挖掘和还原制作出来的录音制品的所有信息。
因此,HiFi就是对于录音制品中的声音信息进行最大程度的还原。
这就是我首先要跟各位探讨的最基本的观念。

特别说明,基于习惯和讨论的方便,以后我还是会大量使用“发烧友”这一类的词汇。
作者: 流氓才子    时间: 2019-8-11 21:32
顶湃哥长文
作者: sin4423    时间: 2019-8-12 06:28
本帖最后由 sin4423 于 2019-8-12 06:29 编辑

越有学识的越谦卑,如果自己的写的,看第一楼的内容就觉得后面肯定精彩对于发烧的理念,我觉得大家谈自己的看法就好了
不用攻击对方,求同存异(有目的性的软文除外)

作者: ERICBJ    时间: 2019-8-12 10:13
顶楼主,正确的理论是发烧的基础。就像学乐器,你得先按照标准来,到一定的基础才谈个性。先前没有一个正确的理论知识,至少是要走不少的弯路的。

作者: 莫非HSQ    时间: 2019-8-12 10:22
湃兄早
音响器材很大程度是回放录音师所要呈现的音乐效果。其次就是音响器材的传真度。
跟影片拍摄有些相通之处,人在现场所看所听,跟通过设备拍摄录音呈现,是有不同。


作者: ewq321ewq    时间: 2019-8-12 11:18
自己耳朵對位,慢慢就會……嘿嘿嘿~

作者: lkwind    时间: 2019-8-12 11:28
陈湃 发表于 2019-8-11 21:11
【一】HiFi是什么?
这个问题非常基本,基本到很多人会忽略,会认为理所当然是知道的。但是,经过我这么些 ...

这个观点我觉得定义得很到位。在这个观点的基础上,解决了目前很多烧友对HIFI定义的问题。同时也区分出了HiFi和监听的区别。
作者: 陈湃    时间: 2019-8-12 12:46
lkwind 发表于 2019-8-12 11:28
这个观点我觉得定义得很到位。在这个观点的基础上,解决了目前很多烧友对HIFI定义的问题。同时也区分出了 ...

我大概理解你的意思,监听是录音制品制作过程中的,HiFi是录音制品使用中的。

作者: sunnygod    时间: 2019-8-15 15:26
在录音师处理录音信息后,播放出尽量和真实声音音质接近的音乐
作者: lixiaojun555    时间: 2019-8-17 11:08
顶楼主。。期待下文。

作者: 陈湃    时间: 2019-8-21 21:59
【二】录音的创作过程
录音重播的时代,一个音乐作品的创作大概需要经历这样几个过程:作曲家写作,演奏家演奏,录音师收录,混音师混音,母带制作师后期调整,母带文件发表或制作音乐载体,音乐爱好者重播。这几个环节分为三个部分,前两个是音乐创作,后面四个是录音工程的创作,最后一个是重播的创作。这和录音技术出现之前是完全不同的,那时候听众并不参与创作,而现在,除了演出现场的观众,其他的聆听者都是经由录音来欣赏音乐,这个过程和现场中间隔着录音制作的环节,所以需要重播器材的搭配和调整,这也就是日本《Stereo Sound》主笔菅野冲彦所谓的“音响演奏家”的来源。
音乐创作部分不用讲。我们先来看看录音制作环节的过程。
收音是录音的第一个环节。麦克风的摆放位置非常讲究,不同的录音理念发展出来不同的摆麦方式。录音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要用到多支话筒,所以这个环节的录音是多轨的,至于具体的轨数就要看录音师的理念和录音对象的规模还有场地的声学条件。
接下来是混音。由于目前大多数的录音制品都是两声道,最多应该是到11.1声道,但无论是单声道,两声道还是多声道,都必须经过混音的环节,把初始状态的多个录音音轨按照音乐种类的要求进行混合,在这个过程中还要调整各音轨的相位。这个过程完全是由录音师根据作品的要求来进行的,和录音现场有一定关系,但并不完全按照现场的情况来进行,特别是非古典音乐的录音更是与现场差异很大。
以前到了混音完成后就可以进行制作了,但现在又多出来一个环节,母带制作。这个环节是由母带工程师把混音完成的载体制作小样,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器材上去聆听,同时调整整体的电平分布。不同的母带工程师制作的差异性比较大,这也是录音制品最终完成之前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母带工程完成后,就是制作最终的音乐载体。根据磁带、黑胶唱片、CD等载体不同的要求,还要对母带进行处理,比如RIAA变换等,这个时候才完成母盘的制作。
录音制品到了发烧友手里之后,怎样进行重播就是下一个环节了。因为各自系统的差异巨大,也没有非常明确的标准,于是这个环节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最终重播声音如何取决于发烧友调整的方式,这也是各种论坛上讨论最多的东西,也是各种似是而非的“理论”横行的时候。正如演奏家有各种演绎方式来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发烧友重播的方式也用调整的理念来表达自己对“声音重播”的理解。
作者: qqking    时间: 2019-8-27 23:09
借楼问一下。
我有几张SACD,是香港五六十年代录制的任剑辉、白雪仙的粤剧,听起来感觉非常舒服,空间感非常强,不知道如何言说。当时的条件这样差,怎么能做到的?
作者: 陈湃    时间: 2019-8-29 12:41
录音这东西还真是有这种情况,器材并不是很好,但就是录出来很不错的素材。你说的录音经常被选在音响展的纪念CD上,应该是不错的,不过粤剧我不听,所以也没有感性认识。听过一个上世纪20年代的录音,单声道,罗伯逊唱的《老人河》,极好,完全出乎意料,反而同专辑后面30、40年代的录音很糟糕,频宽窄的。
还有,录音场地的声学条件也很重要。当然,现在录音可以后期加各种效果,不过自然度还是会差点。

作者: rzcccccpa    时间: 2019-9-2 18:31
这样的帖子一定要留名,哈哈哈~

作者: 陈湃    时间: 2019-9-2 23:54
【三】音响器材
作为录音时代的音乐创作者之一,发烧友既对写作和演奏没有参与,也对录音制作无法插手,这个环节的创作手段是通过音响器材来实现的。几乎每一个人心中都对“正确的声音”有所期待,发烧友如此,器材的设计者同样如此。负责任的设计者有自己对录音重播明确的理念,并将这种理念融入在设计的器材当中,成就器材的特殊气质。如果这位设计者特别喜欢某种音乐或某种声音特点,那么,他的设计就会呈现一种有“偏颇”但却在某方面特别“好听”的特性。有的设计者可能从理性上认为应该完整呈现录音的全部内容,那么设计出来的器材可能就是比较中性的,也许并不很“好听”,但可以适应各种类型音乐的重播。
从事过工程设计的人应该都明白,设计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妥协,不断寻求平衡点的过程,此消彼长在工程设计中极为常见,那么,平衡点的选择就完全依赖于设计者的理解和把握。于是,同样的设计理念还是会出现相当明显的结果差别。正是基于这些原因,音响器材从声音来讲真是百花齐放,只要符合一定范围内的工程规范,并没有对错之分。
接下来就是使用者(发烧友)对于器材的挑选和搭配了。一个好的发烧友应该是一个明确自己对于声音的需求的人,然后,根据自己的需求从众多器材中选择符合自己审美观的。这个过程并不容易,需要了解器材的基本特性,需要进行各种搭配试验,还要衡量经济能力。
完成这个过程之后还没到终点。因为重播的过程是在一个和演出、录音、试听完全不同的空间,所以还要根据最终的使用环境进行一系列的调整,环境处理,摆位之类的。还有一些小环节器材的搭配调整,比如线材、垫材……
这一切都完成之后(其实,我特别怀疑也许很长时间都完不成),发烧友的“演奏”水平就算在一个台阶了。以后一般还会提高或改变,这个循环又会继续下去。这在很多时候正是发烧友最大的乐趣。

顺便提一下,某些音乐爱好者喜欢说“器材是为音乐服务的”,大有看轻硬件发烧友的感觉。其实,人家也是通过在这个过程一步步提高音乐的“演奏”水平的,再纯粹的器材发烧友也不会例外,所以不需要理会这种“鄙视链”的暗示。不过,除去鄙视的味道,这句话还真是无懈可击。
作者: 风清扬啊    时间: 2019-9-3 06:40
陈湃 发表于 2019-8-29 12:41
录音这东西还真是有这种情况,器材并不是很好,但就是录出来很不错的素材。你说的录音经常被选在音响展的纪 ...

确实,好的场地,录音效果就是不同凡响。就拿贝小协来说,听过录音最好的版本,是海汀克指挥皇家阿姆斯特丹,克莱伯斯小提琴。不愧是世界三大顶级音乐厅,那堂音,那气势……众版本无出其右者

作者: nickdo    时间: 2019-9-3 10:39
qqking 发表于 2019-8-27 23:09
借楼问一下。
我有几张SACD,是香港五六十年代录制的任剑辉、白雪仙的粤剧,听起来感觉非常舒服,空间感非 ...

老CD 80年代香港 beyond, 张学友等录音空间感都是非常强的... 现在的流行曲没有了.

作者: nickdo    时间: 2019-9-3 10:48
陈湃 发表于 2019-9-2 23:54
【三】音响器材
作为录音时代的音乐创作者之一,发烧友既对写作和演奏没有参与,也对录音制作无法插手,这 ...

说得非常中肯. 所以在发烧的过程中. 有一套中性的系统作为参考点是非常有必要性的. 比如新买的一条线. 在系统不中正的情况下, 但难去了解透彻新线的特性. 最后器材线材只会换来换去.
就等于在酸辣鱼中加入新香料, 跟清蒸鱼加入新香料. 只有清蒸才能了解新香料的特性. 才能判断怎样去使用新的香料.


作者: 从容过客    时间: 2019-9-13 07:03
楼主的文章很值得大家浏览品味,了解一下音乐载体的制作过程也很有必要。谢谢!

作者: 陈湃    时间: 2019-9-17 10:39
【四】信息量和“我喜欢”

这个话题可能会引起争论,不过我还是要讲,因为很重要,也是很多讨论的基础。首先亮明我的基本观点:发烧无对错,HiFi有标准。

看完这句,也许你已经有意见了,不着急,慢慢看。可能有人注意到了,在这里,我把“发烧”和“HiFi”分开了两个概念。是的,这里的发烧就是对用音响器材重播音乐有相当程度的热情,而HiFi则是我在第一节所说的高保真的概念。
发烧,其实纯属个人行为,其中包含了自己的爱好,自己的价值取向,自己的判断,自己只需要对自己负责,所以不会有标准,也就无所谓对错的问题。这部分,我称之为“我喜欢”,基本上,“我喜欢”是不需要讨论,也无法讨论的,公理婆理都是理嘛,没毛病。
HiFi就不一样了。在最早一节我已经说过:HiFi就是对于录音制品中的声音信息进行最大程度的还原。那么,信息量就成了HiFi的判断标准,重播系统的每一个环节,只要是能够还原更多的信息量,也就更HiFi。现在评价声音的形容词很多,却并没有一个可以真正反映声音特点的标准,就算是专业界也没有一套可遵循的标准,包括各种参数,各种图表。在网络上的论坛、群里的讨论,经常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根本不在一条道上,甚至方向都不同,这样的讨论最后大多不欢而散。很多时候,这样的讨论终结者就是“我喜欢这种声音”。没错,这样就直接把天聊死了。
基于上面的理由,在选取器材和线材、垫材、机架等等与声音相关的环节的时候,我最重要的判断标准就是“信息量”,首先这个环节的改变不能让信息量受到损害,然后才看声音是不是更讨好耳朵。
不见面,不在现场的讨论,很多时候需要对事情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才可以有效进行,声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作者: wjftmac    时间: 2019-9-17 16:50
多看,多听
作者: qqking    时间: 2019-9-19 18:37
nickdo 发表于 2019-9-3 10:39
老CD 80年代香港 beyond, 张学友等录音空间感都是非常强的... 现在的流行曲没有了.

这可能是因为不是现场录音的原因吧。
现在都是各轨各录,完全不是那个味了。

作者: lzxp    时间: 2019-9-19 23:56
好文必须顶
作者: gulanci    时间: 2019-9-20 10:23
火钳刘明
作者: 庞福哥    时间: 2019-9-27 12:28
新人留名

作者: SmartX    时间: 2019-9-27 16:02
写得不错!
不厘清基本概念,讨论就无法进行。这样的理性本属常识,在网上却真是久违了。
网络给每个人提供了发表意见的便利途径,可惜有太多人急于表达,而疏于思考。
作者: wangnan7650    时间: 2019-10-10 17:00
拜读了!确实写的对新人很有帮助,像版主这样勤劳客观的人不多
作者: 自在无疆    时间: 2019-11-2 23:23
追求满足需要物质做基础,也需要知识做标杆。

作者: 萧太白    时间: 2019-11-20 16:43
好文啊,好文,发烧有乐趣,讨论有理性
作者: qqking    时间: 2019-11-21 23:48
此帖应该热起来。。。

作者: 陈湃    时间: 2019-11-23 11:46
本帖最后由 陈湃 于 2019-12-19 15:06 编辑

【五】音源的故事
100多年以前,没有录音,没有回放,要听音乐只能去现场。后来,有了录音,欣赏音乐的方式就有了改变。虽然那时候录音的情况很糟糕,频宽非常窄,单声道也无所谓声场,回放的声音又小又难听,可是不必在现场和可以反复聆听的特性太吸引人了,于是,从音乐家到工程师到发烧友无不举手欢迎。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今天的录音效果已经远非当年可比,音乐的取得途径,也就是“音源”,也经过了很多的变化,简要说来,从蜡盘、钢丝、胶木盘,然后磁带、黑胶、小型数码唱片、数码文件,前面大半在今天基本消失了,只有小部分发烧友使用或者作为最原始录音素材的保存介质。后面的磁带也大部分消失了,开盘磁带作为原始录音保存被严密保护,难见世面,小型磁带淡出市场多时,也已是情怀。倒是黑胶唱片出局之后又在市场的推动下重回发烧圈(原因在后面说明)。曾经几乎独占市场的小型数码唱片,包括CD、SACD、DVD-Audio等等,销量日渐萎缩,已是夕阳之势。数码文件由于格式繁杂、播放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版权保护困难等原因,还未能在市场占据绝对优势。
从介质来说,模拟录音最好的保存和回放是开盘录音带,绝大多数模拟立体声时代的原始录音都保存在开盘带上。开盘带频宽大,不需要经过多次电子变换,转存直接,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原录音的信息量,这是优点。缺点是体积大,保存条件比较苛刻,复制不简便,还会影响信息量的完整和降低信噪比。模拟介质现在还在流行的是Vinyl,我们从俗,还是称为黑胶唱片吧。CD唱片出现之前,黑胶唱片是最流行的音乐回放介质,后来受到便于携带和操作的CD冲击,一度几乎完全退出市场,直到数码音频文件的出现才有死而复生。觉得奇怪吗?为什么我会说是数码音频文件的出现让黑胶唱片死而复生呢?
黑胶唱片的制作由于工艺的原因,需要把原音频中的高频部分进行放大,让它的刻纹更明显,提高高频信噪比,可以容易被唱针读取。而低频部分因为振幅大,必须被压缩之后刻制才能减少音轨沟槽对相邻沟槽和背面沟槽的影响,并且限制唱头振动的幅度以保护唱头,防止跳针。这个过程现在叫做RIAA变换,有一个出自RIAA(美国唱片业协会)的标准曲线可以参照。但是,在上世纪50年代这个标准出台之前,每个公司(包括唱片出版和回放器材制造)都有自己的标准,大家各不相同,所以单声道时期的录音回放有很多的困难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因为RIAA变换,频率曲线已经完全不同于原始录音,回放时就需要用一个和制作曲线形成镜面对称的平衡曲线把它校正回来。理论上这是一个完全可行的过程,但因为电子元件的误差和非理想特性,两次RIAA变换的差别还是明显的。另外,黑胶唱片的读取是通过唱针进行机械读取,在高频段因为机械精度的原因,无法正确读取,只能舍弃,所以,黑胶在高频段的表现并不好。而低频也是因为RIAA变换损失的信息量无法恢复,所以低频分析力的表现也有欠缺。另外,听音空间的振动无处不在,这对于完全就是机械读取方式的黑胶唱片回放系统的影响不言而喻。因此,我总是说,黑胶唱片的回放只是有它独特的音色表现,并不是高保真的回放,也就是说,并不HiFi。更别说,自从数码音频技术发展起来之后,绝大多数的新录音都是数码录音,绝大多数的模拟母带也都已经数字化,原始母带早就封存了,新混音的老录音不再是模拟音源。这种情况下,除非你继续找到和播放当年模拟时代的黑胶唱片,否则讨论“数码声”和“模拟声”即使在黑胶系统也没有意义了,大家都是数码母亲的孩子,不可能有纯血的模拟声。
CD唱片和黑胶唱片一样,曾经在市场上占据绝对优势多年,其便携性和操作的方便性比起黑胶唱片来说优势太明显了,这迫使黑胶唱片几乎推出市场。但是,数码音频复制的便利性带来的是盗版市场的泛滥,这比黑胶时代严重得多。盗版在数码文件出现在市场之后更严重,现在连抓轨都不需要了,文件复制的精确度很高,正版和盗版的音质损失已经到了可以忽略的程度。这让唱片公司极为头疼,却又无计可施,唱片销量明显受到影响,直接导致了唱片公司,包括行业巨头相继出现合并潮。这时候,黑胶唱片的好处就出现了,它的盗版门槛比CD和数码文件高太多了,个人不可能完成,这对唱片公司是一块保住市场的肉,虽然回到当初的市场规模可能性为零,但是对于面临生死关头的唱片公司来说,能多一口饭吃也是好的。于是,在唱片公司和硬件制造商(他们又可以以一个极高的价格售卖早就退出市场的老掉牙的技术了)的双重推动下黑胶唱片回潮了。当然,谁都不会说这是因为要救命。
好在,相比于老一辈的情怀,年轻一点的发烧友并没有经过黑胶时代,不必为了情怀买单!我们可以放心大胆地享用录音技术极大发展之后非常优秀的新录音,用老发烧友唾弃的高码音频文件!
对于音源,我想说的是:“只有数码才是未来。模拟?除非开盘带和模拟录音重启,否则,随它去吧,不用去当冤大头!数码妈妈生不出模拟孩子。”
作者: tsumi1022    时间: 2019-11-24 08:43
LZ讲的很清晰易懂,谢谢科普,
问个实战的问题,现在索尼精选、MORA之流,那些DSD64,96k/24以上的文件,用黑砖金砖这种播放器播放作为音源,
与传统的CD机播放黑胶或SACD作为音源进行比较的话,后者还有明显的优势吗
作者: 陈湃    时间: 2019-11-24 20:25
本帖最后由 陈湃 于 2019-11-24 20:26 编辑

黑砖、金砖这种便携播放器我没有听过,无法评价。我自己是PCHiFi,经过全面优化的系统,加上好的解码器,播放抓轨文件好过CD转盘加同一台解码器,播放高码文件更远比CD机效果要好。
另外,SACD或者DSD文件有一个共同的问题,瞬态动态表现不好,声音偏软,DSD256以上的格式会好不少。不过,DSD最明显的就是温柔细腻,这方面听感比PCM文件好。
非常高价的数码播放器(价格超过50000人民币)听得不多,其他的台式播放器目前都还不甚满意。主要是信息量不够。
便携式播放器用耳机听听还行吧,真要和台式机来对比应该还有距离。当然,这只是一点习惯性推理,毕竟没有实际验证过哈。
作者: tsumi1022    时间: 2019-11-25 13:19
陈湃 发表于 2019-11-24 20:25
黑砖、金砖这种便携播放器我没有听过,无法评价。我自己是PCHiFi,经过全面优化的系统,加上好的解码器,播 ...

可能表述的不太明确,我想问CD机是否具备解码上的优势,因为按照想当然的思维,CD是按编码设计出来的东西,存不存在近水楼台先得月的说法
我比较懒都是黑砖接底座当转盘,接解码器,图个音乐好管理点,也省个数播机的钱,手头的UD505解码有个升频DSD256的功能,个人买了很多DSD文件的音源,听惯了后已经离不开那种丝滑的感觉了,个人还是能明显的感觉到差异的,
(瞬态的损失我感觉不太出来,也可能是耳机的局限性吧,同时感觉自己耳朵对瞬态的记忆确实很模糊,难以比较)




作者: dawang4444    时间: 2019-12-8 18:52
陈湃 发表于 2019-11-24 20:25
黑砖、金砖这种便携播放器我没有听过,无法评价。我自己是PCHiFi,经过全面优化的系统,加上好的解码器,播 ...

楼主版主大大,我也喜欢pchifi,苦于不知道如何买pc,您能分享下您的pc吗,我照着买就行了,少走很多弯路。

作者: dawang4444    时间: 2019-12-8 19:01
陈湃 发表于 2019-11-24 20:25
黑砖、金砖这种便携播放器我没有听过,无法评价。我自己是PCHiFi,经过全面优化的系统,加上好的解码器,播 ...

全面优化系统真的好难,您在哪里攒的电脑,我可以找卖家攒出一模一样的pc。有点不劳而获了,见笑。

作者: 陈湃    时间: 2019-12-9 11:54
dawang4444 发表于 2019-12-8 19:01
全面优化系统真的好难,您在哪里攒的电脑,我可以找卖家攒出一模一样的pc。有点不劳而获了,见笑。

我是网上偶然认识的网友,人称“老T”,网名是“thinkspace”,可以到QQ上找99988(JoJo)。系统是老T自己整体优化的windows8.1,几乎面目全非,不是简单的调整。播放器是他自己写的。效果对比普通机器好很多,只是要自己装系统,要对电脑稍微懂一点的比较好



作者: dawang4444    时间: 2019-12-9 14:29
陈湃 发表于 2019-12-9 11:54
我是网上偶然认识的网友,人称“老T”,网名是“thinkspace”,可以到QQ上找99988(JoJo)。系统是老T自 ...

十分感谢您的回答。

作者: dawang4444    时间: 2019-12-9 14:55
陈湃 发表于 2019-12-9 11:54
我是网上偶然认识的网友,人称“老T”,网名是“thinkspace”,可以到QQ上找99988(JoJo)。系统是老T自 ...

才注意到这个qq号好靓,有好多人想买这个号。我申请加这位高手的好友了,不知后面能不能通过。
对了,再请教您一个问题,pc硬件如电源,声卡等是您自己定的清单买的,还是按“老T”列的清单攒的电脑?

作者: 陈湃    时间: 2019-12-10 09:03
硬件是正常电脑,4770和技嘉主板,不过老T推荐用华硕。硬件可以在某宝搜“NEO PCHIFI”店铺,找魔镜先生。

作者: dawang4444    时间: 2019-12-13 22:32
陈湃 发表于 2019-12-10 09:03
硬件是正常电脑,4770和技嘉主板,不过老T推荐用华硕。硬件可以在某宝搜“NEO PCHIFI”店铺,找魔镜先生。

好的,谢谢您了。

作者: ztygod1206    时间: 2019-12-15 10:23
好文,收藏了

作者: Tina233    时间: 2020-1-9 22:51
dawang4444 发表于 2019-12-13 22:32
好的,谢谢您了。

谢谢

作者: zycxjl    时间: 2020-1-13 13:00
好帖子,值得大家细细品味,好!!赞一个!!!理性发烧!!!
作者: raochongwen    时间: 2020-3-5 17:48
看了版主的论文,我感觉受益良多,最起码版主是在宣扬个人对音乐和设备的理解,宣扬的基本都是正能量。在咱们绿坛里面有很多炒作概念甚至扭曲概念的人,那些人着实让人很无语。大家在论坛里可以说一些个人听感,哪怕对于很多人来说一些人的听感是错的也无可厚非。就讨厌有一些人用错误的概念去夸大或贬低某些事物,这种事情在坛子里此起彼伏,比如有些人对于音频材料进行夸大或者不实宣传,有些人“引经据典”用一些大家不太懂的概念去误导别人,这样的行为是让人最不能接受的。
作者: xn_time    时间: 2020-3-6 12:49
sin4423 发表于 2019-8-12 06:28
越有学识的越谦卑,如果自己的写的,看第一楼的内容就觉得后面肯定精彩对于发烧的理念,我觉得大家谈自己的 ...

我认为正好相反,越有知识的人越张狂,只是在内心,人的自尊很重要,无论是穷富。看起谦卑,实际上,内心非常瞧不起人。。。

作者: 陈湃    时间: 2020-4-30 17:41
四环一郎 发表于 2020-3-5 21:10
真正的版主风范!

谢谢!

作者: speedturtle    时间: 2021-8-16 09:59
qqking 发表于 2019-8-27 23:09
借楼问一下。
我有几张SACD,是香港五六十年代录制的任剑辉、白雪仙的粤剧,听起来感觉非常舒服,空间感非 ...

有无rip落来嘅ISO文件分享一下?

作者: qqking    时间: 2021-8-25 16:48
speedturtle 发表于 2021-8-16 09:59
有无rip落来嘅ISO文件分享一下?

我都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





欢迎光临 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http://erji.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