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标题:
我的发烧历程(连载)
[打印本页]
作者:
亡羊
时间:
2019-6-30 11:23
标题:
我的发烧历程(连载)
本帖最后由 亡羊 于 2019-6-30 11:28 编辑
作为一名音乐爱好者已有二十余年,与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经历,一起学习、探讨。
一、音乐启蒙
近年来,由于城市生活压力增大,各种数码产品(尤其是智能手机)的井喷式增长,当然也由于低端耳塞的品质较以前有了明显的进步,一套专门的听音设备已经不再是一个家庭的标配。今天仍然坚持在发烧阵营的朋友,我相信对音乐一定是真正地热爱。
我们这一代人(80后)小时候的家庭教育大都是只要把书读好,别的不用管,而音乐大概不在“书”的范围内,从小的音乐教育是非常匮乏的,尽管小学的音乐课一直没有间断。不过我仍然能回想起几个被音乐感染的时刻:
1、每年暑假学校都会有观看爱国主义电影的要求,我印象最深的是《英雄儿女》里王芳唱的那首歌: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听到这里的时候,我感到整个身体麻木了。电影的情节以我三年级的理解力没看明白,这首歌却记住了。其实回想起来这首歌我已经有二十年没听过了,但是优秀的作品就是能穿越时间让你记住。同样优秀还有电影《上甘岭》里的《我的祖国》,同样有震慑心灵的力量。
2、在一次学校合唱比赛上,有一个班唱了欢乐颂。这应该是我第一次听到这首歌,对我来说这简直是天堂或者彼岸的声音,纯净又安详。后来才知道这是贝多芬的手笔,包括《致爱丽丝》,觉得贝多芬确实厉害。再后来才知道,这些在贝多芬的作品里连冰山一角都算不上。
3、大概三年级时,和很多男孩子一样,喜欢军事、二战历史,喜欢做军舰、坦克的模型。有一次军事节目里介绍了苏联二战时期的一种叫喀秋莎的火箭炮,同时也放了喀秋莎这首歌,男声合唱,我当时就被雄健浑厚的声音打动。后来在父亲的推介下听了其他的苏联民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三套车》《小路》等等,包括南斯拉夫电影《桥》的插曲《啊朋友再见》。
这些和发烧似乎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我想说的是,没有这些种子,没有打心眼里对音乐的热爱,发烧路是走不远,也走不对的。
作者:
Ksq2008
时间:
2019-6-30 11:58
和楼主差不多时代,差不多经历。顶一个。
欢迎光临 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http://erji.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