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标题: 杠杠的钢板 凯音N8中毒记 [打印本页]

作者: poluozero    时间: 2019-1-19 09:34
标题: 杠杠的钢板 凯音N8中毒记
N8作为凯音2018年发布的新旗舰,从定位上来说直接比原来的N6拔高了一大截,包括价钱在内!从到手的感受来说,也确实更有旗舰范了——整个中框是沿用了N52S的不锈钢材质(或者说是N52S沿用了N8的工艺,因为具体这俩的项目启动时间不详),重量达到380g,完全可以当防身板砖来用了。




正面采用LG的3.2英寸360*480分辨率的IPS屏……没错,是比N52S用的同品牌3.5英寸800*480屏幕还要低了好几档。其实我不认为越是发烧的烧油越不看重外观、屏幕之类“花俏”卖点,但对于凯音来说,从N6开始猛堆料的习惯往往是导致外观设计渣的理工男式硬伤。我看过N8开发时期流出的电路板偷拍照,简直是杀死密集恐惧星人的必杀武器,所以还能留出这么点位置来塞这片屏幕,已经实属不易了!


到底N8堆了多少猛料?就拿耳机输出的结果来说吧,一般播放器撑死也就单端、平衡、再加个LO输出而已,而N8除了这三个输出都是各自独立的接口外,单端输出本身除了常规便携播放器采用的晶体管功放线路(OPA1622)外,还引入了日本KORG Nutube 6P1真空电子管,从而组成双音色的输出组合。而且,N8还提供两种不同的运放功率模式,不同于常见的高/中/低增益模式改变输出电平的做法,P+高阻大功率模式是直接通过提高运放工作电压,从而提升N8带载能力和输出功率,这在驱动像RE2000这类“新人劝退”级别耳机时可是非常管用。




而N8背面延续了近年来凯音的玻璃背板做法,并且又一次地“炫技”——当年凯音牌N6“滚筒洗衣机”中间的突出圆形部分就是费了老大功夫一体切削成型的,而这次N8的“炫技”在于背面这块玻璃居然是找康宁特别定制的折角曲面大猩猩3钢化玻璃。对于宽70mm、厚21mm的身躯来说,我并不认为这样简单地削肩就能让N8可以一手掌控,何况小2万的家伙拿在手上,我也真心怕手一抖就给摔了啊!




N8的大部分物理操控都是依托右肩上的这两颗滚轮——凯音一直对于滚轮都是情有独钟,其中上滚轮为数字编组模拟式,承担了音量调节和开/关机及待机功能,而下滚轮为拨轮式,承载的功能是播放/暂停以及上一首/下一首。两个滚轮都被做成金光闪闪的样式,对此我不给予外观上的评价,但必须得说阻尼都比N52小很多,加上位置布局的原因,在不设定息屏锁键的情况下,误触碰情况严重。但除此之外,大致的交互还算比较顺畅,也很容易上手。



N8除了保留N6上已经有的3.5mm单端输出以及同样规格的LO输出外,原有的同轴输出早就被合并到Type-C USB接口去了,取而代之的是首次在凯音旗舰级便携播放器上实装的平衡输出,而且用的是越来越主流的4.4五段式平衡母座。


在输出指标方面,N8在P标准模式和P+高阻大功率模式下,单端分别提供单端32欧阻抗下230mW和400mW输出,而平衡端口则分别提供32欧阻抗下480mW和750mW。此外,N8还提供4.4平衡端口下的LO输出,恰好可以用来配合这段时间到手的iFi xCAN平衡耳放来使用……虽然是有那么点降档的意味啦!


因此,这次蹭听用到的耳机主力是RE2000、HD380PRO它俩,另外也用了HE560用于跟台式一体机的比较。




RE2000作为入耳动圈“前·天花板”,无论素质还是旗舰身份都跟N8门当户对。但之前蹭听RE800时就已经预见到RE2000肯定会是更难伺候,不过实际到手之后发现我还是太天真了——原以为换上平衡线,拿N52+xCAN就能喂饱它,但事实上RE2000不仅要求前端要有足够的声音密度和动态去撑满它,而且高频得推得出去,低频又要收得回来才行。N8在P标准模式单端输出下其实还是有点控不住RE2000,只有去到P+高阻大功率模式,RE2000的声音才变得通透顺滑,泛音被推起来之后,使得高频变得丝般顺滑,同时低频的震动也及时收住了余响——这其实才是HIFIMAN拓扑振膜的真正实力。

从声音风格来看,N8依然是凯音一贯的中性微暖,但在声音密度以及饱满度方面,比之前魔改版本的N6MOD更甚。尤其是在平衡端口驱动下,RE2000的声音变得非常平和自然,但却有着媲美多单元动铁耳机的那种解析力和爆发力,而且两端的延展几乎是无边无际的。

而在P+高阻大功率模式单端驱动时,RE2000的平衡感会相对弱一些,听感上会变得更刺激一点,但此时声场依然被撑大得不像是入耳式耳机,而且中频人声的距离感相当地舒服,更接近于欣赏而不是喷脸。值得一提的是音色输出切换到Nutube电子管时,声音并没有变得像胆机那样暖浓得让人发腻,整体的声音其实还是保持原来晶体管音色时的中正,只是在中频厚度上进一步明显增加,声音变得更加地丰盈。



但碍于RE2000渣一般的佩戴舒适度,所以更多时候我宁可听HD380PRO,尤其是在上下班路上,这就不得不说N8另一个“炫技”的卖点——在使用Nutube电子管来润饰声音的同时,凯音还解决了真空电子管的“麦克风效应”。这应该是目前国内唯一将真空电子管用在便携产品上,且不受移动场景影响的上市型号。我把N8直接搁上衣口袋里,一边徒步去地铁站,一边开着电子管模式来听歌,全程都不会听到因为电子管震动而导致的爆音或异响。

而且森海的大耳向来以华丽殿堂感著称,而凯音一直以来的声音风格都偏中正平淡,所以两者其实并不怎么搭。但N8的电子管音色模式却能把HD380PRO推得瑰丽堂皇,而且在应对大编制交响乐时,也确实体现出什么叫“静若处子动若疯兔”——安静时委婉细腻,高潮时澎湃激昂,这种收放自如的感觉以往只有在台机上才能享受。




这点在用HE560听N8跟新派DAC9H台式一体机对比时也很明显,N8采用的双AK4497EQ所带来的高信噪比和低总谐波失真,使得声音的纯正、干净程度比基于上一代DAC AK4490EQ、台式供电系统的DAC9H还要棒。对于便携式设备来说,供电电路输出功率、电源净化方面的难度其实是要高于空间限制相对较少的台式系统的,而N8不仅表现出来的底噪低得很惊人,而且内置7000mAh电量,在P+高阻大功率模式依然可以保持8小时以上的续航,再加上支持MaxCharge快充技术,所以不用担心“充电8小时,听歌5小时”的尴尬!


PS:凯音N8本身还具有双向高品质蓝牙传输能力,并且有着完善的数字音频输入/输出功能,因此绝对是一台天花板属性的旗舰产品。

但是……一看价钱,真心就是坑挖好了也有心无力跳的节奏啊~!


作者: lee530    时间: 2019-1-19 18:31
没听过N8前,几乎不听王菲的歌。。。
把惠威MK2这种平时接PC用的音箱接到N8上,刷新了我对王菲情感细腻演唱的认知。。。。听的矜持
作者: cuicui760907    时间: 2019-1-23 16:12
越是精彩的文章越要谨慎入手,我是从很多大佬哪里学到的
作者: poluozero    时间: 2019-1-24 09:03
cuicui760907 发表于 2019-1-23 16:12
越是精彩的文章越要谨慎入手,我是从很多大佬哪里学到的

文章只是提供一个参考的方向,但每个人的听音观并不一样,所以最终是否接受,还是取决于亲身去试听。甚至N8我在展会上仔细听了有半个小时,但实际到手听依然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作者: cuicui760907    时间: 2019-1-24 18:55
我只是发表了一下看法,就直接说我没带脑子,真是病态,还不让人说话啦,能不能文明一点,骂人谁都会,不止有你。接近2万元的东西不需要谨慎吗?我也没有说楼主的文章不好,我只是说再好的文章也要谨慎对待,有什么错
作者: poluozero    时间: 2019-1-24 19:22
cuicui760907 发表于 2019-1-24 18:55
我只是发表了一下看法,就直接说我没带脑子,真是病态,还不让人说话啦,能不能文明一点,骂人谁都会,不止 ...

对此我是举双手同意的,毕竟声音好不好,光靠文字是无法表述清楚的。何况现在确实枪文太多,所以实际的好坏,还是留待自己去判断吧。

作者: varts    时间: 2019-1-25 09:32
N8属于情怀大于实际实力。这个价格,性价比几乎没有,实际上,它几分之一的价格,能让我找到和它不分上下的播放器。
作者: varts    时间: 2019-1-25 09:33
烧了二三十年,几十个播放器,什么素质听感,不想说,N8只是一个我认为,过得去的旗舰,让人听到素质和乐感,但是没什么冲动去购买。
作者: bmw深蓝    时间: 2019-1-28 15:52
varts 发表于 2019-1-25 09:32
N8属于情怀大于实际实力。这个价格,性价比几乎没有,实际上,它几分之一的价格,能让我找到和它不分上下的 ...

···过了吧···价格不便宜··但不像你说的这样吧··
作者: 蓝色天际    时间: 2019-1-28 20:27
cuicui760907 发表于 2019-1-23 19:42
也说明你带脑子了,长虫子的脑子

你说了真话,砖家枪手盯上了你。

作者: lucky00700    时间: 2019-1-30 16:38
N8的声音是真的不错!
作者: gungnir21    时间: 2019-2-1 11:26
有空真有去听听n8
作者: linchan555    时间: 2019-3-4 22:57
刚入手了一个真还不错,把ie800推得又上了个层次,不知道和乐4万比怎么样。




欢迎光临 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http://erji.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