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标题: 论耳机的“糊”与“不糊” [打印本页]

作者: GTO    时间: 2017-10-10 15:31
标题: 论耳机的“糊”与“不糊”
前面发的一个帖子令大家讨论到了耳机的“糊”,我觉得这个可以拿出来单独讨论一下。不喜欢这种“糊”的玩家,秉持的理念应该就是“HIFI”的本意。这里先拿人声来说,我听过的一些高解析的系统,人声在那里面感觉就是一条声带在振动,有一种沙沙的、毛毛的感觉,非常骨感。但是实际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听到的人声不是这样的,谁能听到对方声带那种振动的感觉?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声音由声带振动发出后,又经过了喉腔和口腔的共鸣,所以真实的人声听起来就是有些“糊”的,这是各种共振和混响造成的。所以,太高的解析人声是不耐听的,需要一些糊来模拟喉腔和口腔的共振。如果糊的恰到好处,反而可以让人声听起来很真实,就是日常听到的那种感觉,而不是一条声带的振动。所以我觉得一些所谓的“糊”耳机,反而人声听起来很真实、耐听。下面说器乐需不需要“糊”。其实很明显,演奏家为什么喜欢在大空间的大厅里演奏,因为有共振、共鸣,而在空旷的露天操场上,演奏的声音是要打折扣的。所以,器乐也是需要一点“糊”的,只有把“糊”做的恰到好处的系统,声音才是真实、耐听的。那些把声音还原为骨头架子的系统,只能拿来干活用。

作者: hrmdadi    时间: 2017-10-10 15:38
听楼下怎么说
作者: typ0713    时间: 2017-10-10 15:40
hrmdadi 发表于 2017-10-10 15:38
听楼下怎么说

楼上,你先说说看。
作者: huangzhf    时间: 2017-10-10 15:41
所以并没有HIFI这种东西,自由心证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了。

这是我最近看论坛的结论。
作者: GTO    时间: 2017-10-10 15:44
这个议题还可以再大一点,就是“HIFI”需不需要染色。我觉得是需要的,染什么色?染色来模拟现实世界中的各种共振、共鸣、混响,只有这样,声音才接近真实,否则听起来很透,但是非常不自然、不耐听,反而不HIFI。
作者: 繁花天际    时间: 2017-10-10 15:45
感觉无力吐槽 只说一个 解析高和人声耐不耐听没什么关系
作者: hrmdadi    时间: 2017-10-10 15:49
typ0713 发表于 2017-10-10 15:40
楼上,你先说说看。

我喜欢厚,不喜欢糊
作者: GTO    时间: 2017-10-10 15:51
繁花天际 发表于 2017-10-10 15:45
感觉无力吐槽 只说一个 解析高和人声耐不耐听没什么关系

要耐听就得用“糊”来润色,而“糊”就得牺牲一定的解析

作者: hrmdadi    时间: 2017-10-10 15:54
GTO 发表于 2017-10-10 15:51
要耐听就得用“糊”来润色,而“糊”就得牺牲一定的解析

润色和解析没啥直接关系。。。612也润了色,然而解析还是比240强。
作者: GTO    时间: 2017-10-10 16:13
如果去音乐厅听演奏会,你就会发现,在音乐厅听到的现场的音乐声,那真是糊成一大片,这个声音如果是耳机里发出的,估计吐槽声一大片。为什么现实中的共鸣、混响,在耳机中很多人就不能接受。
作者: jieruibeibei    时间: 2017-10-10 16:20
难得看到一个我赞成的说法。但是,人声除了你说的需要一定得糊和共鸣外,极高的声音密度才是更加重要的。经常听到有人说这个钢琴好,那个古筝好,我只想说真正最难还原的恰恰是人声。人声仅仅有感情说明不了任何问题,我也不觉得这样的人声好听。
作者: vf3tb    时间: 2017-10-10 16:31
是的,烧了一大圈才发现,收音机才是最耐听的。

作者: phoexi    时间: 2017-10-10 16:31
某些机器和耳机声音失真造成颗粒感(也许楼主说的沙沙声是人声不自然的颗粒感)

另外 你现实听到的人声和话筒录到的本来就不一样 因为话筒离嘴近
作者: lylby    时间: 2017-10-10 16:48
有人分不清解析低还是密度大造成的掩蔽效应,统一称之为糊
作者: tpenguin    时间: 2017-10-10 16:49
为什么解析高就能“消除喉腔的共振”,解析高不是更贴近录音室里的人声吗,怎么会不像生活中的人声
作者: gtx770    时间: 2017-10-10 17:06
本帖最后由 gtx770 于 2017-10-10 17:36 编辑

耳机系统只是回放部分,而有些人声特别是口水歌呀acg什么的听起来不舒服可能不是因为回放的问题,是录音的问题。
  首先,录音棚里歌手的声音连同气流声,没有衰减过的高频,都直接被距离10厘米之内的拾音器直接接收。这些都不是听现场清唱的时候听得到的东西,所以感觉不自然。
  然后有些歌手没有钱,用的拾音器不够hifi,录了很多底噪之类的进去,而且这一步如果AD转换器不够hifi会导致产生了比较高的jitter。再加上我们都知道录完音会有个后期去修修补补,把底噪消除,把歌手唱不上去的,唱左的之类的部分(波形)给编辑掉,这些都是软件(算法)处理的,如果软件不够hifi (Audition这种半专业软件和专业音频处理软件的价格可是天壤之别),会直接导致信息丢失(消除底噪的时候),或导致波形与波形之间的衔接不够自然(删删补补的时候),这些都会影响最后的效果。好了后期说完了,再说说制作和生产。
  制作方没钱砸sacd之类的,请了很便宜的工厂用不够hifi的设备做母盘,结果母盘质量不好产生jitter,加上生产的时候压盘器不够好又产生一次jitter,看到没,从头到尾出一点问题,都会导致音源不好的。 还有忘了一点,如果歌手本身唱功烂的话,你最后听到的不过就是像初音未来那样电脑修出来的声音。上大奥也没用的。

简单来说:
  制作方hufi所以导致必须用hufi去听,以毒攻毒。
  用高解析的“hifi”设备根本不是在欣赏音乐,只是在放大口水歌制作时候的毛病。可能正因为如此,有些人不满意了,加一堆大灯泡给他hufi回去。一来一去,始终在以毒攻毒。。。。



作者: GTO    时间: 2017-10-10 17:07
tpenguin 发表于 2017-10-10 16:49
为什么解析高就能“消除喉腔的共振”,解析高不是更贴近录音室里的人声吗,怎么会不像生活中的人声

这个我的知识无法解释,我只是说我的听感,有一类(不是所有)高解析系统里的人声就是声带振动的感觉,我不知道是不是就是有些人说的颗粒感。而有一些所谓的“糊”的耳机,虽然伴奏乐器蒙蒙的,但是中间的人声就是感觉和现实世界中听到的感觉一样。
作者: ejdjtxd    时间: 2017-10-10 17:12
糊一些的耳机氛围感好,糊到没解析不透明就不好了。
作者: lyan1981    时间: 2017-10-10 17:20
对于楼主说到的一些概念,我想说一下我的看法,这个看法不一定对。
笼统的说,整套系统解析高,一定是真实的还原现场,我去听过音乐会,基本都是坐的2楼侧面听大小编制,不客气的说,泛音非常丰富,器具本身的细小声音以及大面上声音的饱满度真的秒杀耳机系统(没听过音箱)。所以对于还原真实的乐器声音,耳机系统并不是解析太高,而解析不够。

第二个我也听过一次男高音咏叹调,也是2楼侧面比较侧重听音的位置,这个不是那种演唱会音箱扩音出来的声音,虽然有低位麦但基本属于听原声了。在这个情况下,我觉得现场人声应该来说不如耳机,原因一可能是当时那个男高音比较野鸡;二是我本身也学过一段声乐,我觉得人声气息带出来的声音响度,经过共鸣腔之后的力度比乐器用手臂或者机械做出来的强度,还是小,所以稍微有点距离就容易衰减,确实没有机会在1-2米的范围内听过流行歌手或者歌唱家的原声演唱,因此不知道真正足够强度的人声是不是糊,但现场人声确实糊,丢很多东西。

此外再说一点,糊不糊其实还有一个,就是分离度,或者就是所谓的“结像”是不是清晰。这个耳机系统绝对是比现场好,现场从结像的角度来说肯定是会糊一些,因为声场比较拥挤狭窄,声波长距离过来有重叠,所以觉得现场糊。而音乐文件都是分轨录制的,自然不用多说。

所以我觉得:耳机,有的糊是分离度不好,音乐挤在一起,这个糊跟现场应该来说比较像。
有的糊是解析不够高,声音的很多东西丢了,这个糊不得,越高越好,越高跟器乐的现场越一致。

一家之言不一定对。
作者: zasflower1984    时间: 2017-10-10 17:32
本帖最后由 zasflower1984 于 2017-10-10 20:27 编辑

这个事情我是比较了解的。因为我的播放器里面有这个糊和颗粒感的设置。我计算了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衰减。
从理论的角度,这个其实并不是糊,而是一种声波在空气中被空气分子衰减造成的结果。正如我在我的播放器里面做的那样。

音频有个特性,首先,真空无法传播声音,大部分声音是在空气中传播的,空气会对声音的低频,中频,高频产生不同的衰减。这个衰减距离不同,结果不同,气压不同,结果不同,空气湿度不同,结果不同。

至于耳机的物理结构,我倒是不太清楚,可能和振膜的响应速度有关。

真实的声音其实是有些糊的。解析和糊没有必然关系,因为真实世界的解析远远高于任何耳机系统,就是大奥这类做到头的,也是要被秒杀的。其实也不是糊,准确说法应该是自然,耐听。就是高频会暗一些。并不是直接模糊这么简单。这是一种衰减。如果距离足够远,高频是完全被衰减到听不到的。这是真实声音不刺的原因之一。你无法听到远处一个人的尖叫(高频),但是能听到远处轰隆隆的雷鸣(低频)。

人类的听力有个上限,20khz。也许和大自然大部分的声音的发声都落在这个范围内有关(大自然对人类有危险的声音也基本落在这个区间),也许和大脑的功耗有关(人类在睡觉的时候耳朵和大脑仍然在工作,我们无法听到40khz的声音,是完全听不到)。然后蝴蝶振动翅膀的声音频率虽然低于人类下限。但是蝴蝶对于人类没有生命威胁。
声音很多事情和自然的物理规律和生物有关。我在开发自己音乐播放器的时候有去研究这方面的内容。

然后音乐厅的结构,大小,材质会影响混响,混响会影响声音,音乐厅不同位置混响也不同,音乐厅每个位置听到的声音有区别的,和远近混响都有关。另外一个耳机耳塞系统无法像真实世界定位360度球形声源方位和远近的原因是因为耳道耳廓的漫反射问题。大耳虽然声音比耳塞经过了部分漫反射,但是信息不对。

HIFI的本意对真实声音的高保真。如果真的要较真的话。那么可以得出所有的耳机,耳放,解码系统都不HIFI。因为它们实际上有很多问题。


也许以后人类能解决这些问题,当前确实是没解决掉的。木耳和一头猪都能听出当前耳机回放出来的声音和真实声音差距是巨大的。





作者: wzchen    时间: 2017-10-10 18:07
任何系统不可能比现场更清晰,就像任何系统不可能比现场失真更小一样,因为,糊也好,失真也好,都是相对现场来说的,就是说,现场本来是不糊的,没有失真的,耳机系统的重放,就相当于在距离歌手一米以内的地方聆听,所以应该与距离歌手一米以内的现场比较,当然,这样的现场几乎是没有的,这就是耳机系统的优势,你能听到很多现场听不到的信息,通常,音响系统(包括耳机系统)的声音不是太清晰了,而是太糊了,不相信,你用大音量播交响曲试试看,各种器乐的声音还都能清清楚楚地分辨出来吗?极品顶级系统和普通系统通常这时候就能很容易区别开来,如果,各种器乐的声音、结像、位置在大音量时还能清晰分辨出来的话,就是好系统。
作者: gebegebe    时间: 2017-10-10 18:08
本帖最后由 gebegebe 于 2017-10-10 18:13 编辑
GTO 发表于 2017-10-10 16:13
如果去音乐厅听演奏会,你就会发现,在音乐厅听到的现场的音乐声,那真是糊成一大片,这个声音如果是耳机里 ...

后面的回复已经都重复了我的部分观点了
作者: yyufo1988    时间: 2017-10-10 18:40
听人声,更需要中频的饱满度和密度,高低两端可以弱化来突出人声,声场也不能太大否则没氛围。LZ不是听民谣的吗,怎么在讨论音乐厅,驴头不对马嘴
作者: cain8889    时间: 2017-10-10 19:04
俺早就觉得,HiFi就是个伪命题,叶公好龙其实很适合发烧圈。。烧来烧去,不过是花钱折腾各种各样的失真,而有些就纯粹是满足烧钱的欲望,说白了,就是花钱定期给脑放充电。。只要有变化。。这钱就花的值!可以开着脑放到处各种吹。。自欺欺人存在感优越感爆棚不亦乐乎乐此不疲。。。

一个烧友如果会主动思考这个这个问题,那意味着这可能是他退烧和高烧的开始。。没意识到这个问题或者有意回避这个问题才能幸福发烧,洗脑致残是幸福发烧的必修课
作者: cain8889    时间: 2017-10-10 19:05
更多人其实不喜欢真实的声音,呵呵
作者: tts43    时间: 2017-10-10 19:08
是不是像现场,是不是像真人,不是设备要考虑的问题。设备只需要考虑是不是像录音。达到这一点以后,录音像现场,他就像现场,录音不像现场,他就不像现场。

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基本所有的设备都是做不到的。有些实在很烂的设备,就需要加一大堆duang duang duang的特效,显得很像现场,或者像什么猴音,或是像什么沙哑,反正枪文里面随便写。一旦换了一个曲目,duang得实在难听了,就说,此设备不适合某某某。

于是hifi圈里,流传着一个传说:歌曲好不好听,耳机决定,耳机好不好听,耳放决定,耳放好不好听,电源决定,电源好不好听,那只能脑放决定了,搞笑吧。本质就是,谁都做不好自己那块,而找各种理由把问题推到别的东西上面。
作者: HYQID    时间: 2017-10-10 19:12
很多人天真地以为监听就是HIFI,监听向的耳机频响曲线基本都是高频一个大峰,明显是为了凸显细节而凸显,有的更是要大削中低频,这是很畸形的声音了,完全是听耳机的特殊感觉
作者: yagura    时间: 2017-10-10 21:07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作者: shance    时间: 2017-10-11 00:46
对人声来说,糊,不糊造成的所谓解析区别是可以骗人的,但是声音的实体感,起伏,情感传递是骗不了人的。在我看来701,880,650之间比较,可以说不糊的显得解析高,糊的显得耐听。但650和009比较,650的糊就没用了,再糊你实体感,微情感起伏也出不来,传递不出人声的那种信息量,当真正的解析碾压到来的时候不会用不耐听形容,只会在原先的比例中自然而然的传递情感,说白了在我看来从650换009,歌声依旧在那里形体不变,但歌手的爆发力,情感表达,宣泄感,悲怆情绪会透过耳机直接感染过来,闭眼触手可及的是人声,消失的是耳机本身,随便一首清唱稍稍放大就可以听得倒吸一口凉气的震慑,稍稍放小可以听6个小时不摘下耳机,这才是解析于耐听的交融点。
作者: 芽牙乐    时间: 2017-10-11 00:54
因为录制的时候话筒在嘴边啊,,,
作者: shance    时间: 2017-10-11 01:17
另外关于染色,没有耳机,系统,前端是不染色的,显得监听是显得监听的染色,显得糊是显得糊的染色。静电是静电的染色,平板是平板的染色,染色本身是个中性属性,是个常数。而解析本身是个变量,和这个染色的常数没有任何关系。可以说解析是呈现的信息量多少,而染色是这个信息量所固有的配比偏移而已。
作者: silaoshuwei    时间: 2017-10-11 09:39
那是不是听黑胶可以满足hifi了
作者: 一叶孤帆    时间: 2017-10-11 11:32
追求最真实的原因的人不知是什么心态,只要耳机出来的声音好听,你喜欢就好啦,非要什么真实声音,病态。
作者: tts43    时间: 2017-10-11 11:48
一叶孤帆 发表于 2017-10-11 11:32
追求最真实的原因的人不知是什么心态,只要耳机出来的声音好听,你喜欢就好啦,非要什么真实声音,病态。

枪文作者都赌咒发誓说好听,然后你买了,发现被坑了,咋办?人家说我就觉得好听就好听就好听。觉得好听是最不负责,最不值得参考的评价。

作者: 疯小扬    时间: 2017-10-11 11:59
这老生常谈了吧,暖不等于糊,泛音少,偏冷不等于不糊,听不到细节才叫糊
作者: 五音令人耳long    时间: 2017-10-11 13:43
搞技术的喜欢较真,作为听众来说,糊与不糊都是相对的,你的糊可能是别人的不糊,你的不糊也有可能是别人的糊,到底如何还是一个度。
作者: gtx770    时间: 2017-10-11 14:26
yagura 发表于 2017-10-10 21:07
能正常说人话吗,要么纯英文要么纯中文,看着真恶心

不好意思没恶心到别人就恶心到你了。
这点程度都觉得恶心的话,写纯中文估计你也看不懂,纯英文你更看不懂。
“时基抖动”(jitter)
“超级音频光盘系统”(sacd)
“模数转换”(ad转换)
懂?

你这人真有意思




作者: yagura    时间: 2017-10-11 15:25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作者: GTO    时间: 2017-10-11 16:28
一叶孤帆 发表于 2017-10-11 11:32
追求最真实的原因的人不知是什么心态,只要耳机出来的声音好听,你喜欢就好啦,非要什么真实声音,病态。

好听和耐听是不同的层次,矫揉造作的声音有时候也会很好听,但是不会耐听的,耐听的声音不仅好听,还得接近真实,才可以让你长时间的聆听。
作者: candycat    时间: 2017-10-11 17:48
如果进入采集设备就是“糊”的声音,那听到高还原的“糊”就是好耳机的职责,如果进入采集设备的是“丝毫毕现”的声音,但是听到的却是“糊”的声音,还要为这样的耳机挂上真实的头衔,我这个就不赞同了。
作者: Baoco    时间: 2017-10-11 19:08
解析好和偏素质不是一个概念,大奥解析很好,难道它的人声就很难听吗?有的耳机偏素质,用带一点音染的耳放可能就不显得干冷,搭配不当就可能出现这种问题。而且如果能听到振动的声音,有没有可能是录音的问题呢?
作者: 一叶孤帆    时间: 2017-10-12 09:40
tts43 发表于 2017-10-11 11:48
枪文作者都赌咒发誓说好听,然后你买了,发现被坑了,咋办?人家说我就觉得好听就好听就好听。觉得好听 ...

听音乐不是为了好听,愉悦身心,那是为了什么?

作者: 雨夜品茶    时间: 2017-10-12 09:56
糊与不糊,一定要恰到好处。这个也因人而异。

不过,很喜欢楼主的立意。
作者: hou3    时间: 2017-10-12 10:07
喜欢就不用解释,否则会显的心虚
作者: szcqcc    时间: 2017-10-12 10:24
录音室费好大劲处理出来的讨好耳朵的声音又被你耳机糊回自然音了,这么玩有意思吗
作者: GTO    时间: 2017-10-12 19:08
一叶孤帆 发表于 2017-10-12 09:40
听音乐不是为了好听,愉悦身心,那是为了什么?

那么请问好听的标准是什么?好听有标准吗?我觉得好听的声音也许在你耳朵里就是垃圾,你觉得好听的声音也许我不能苟同。那么做高级音响的人可不可以以自己的听音喜好为标准来做呢?显然不行,好听没标准,但是真实的声音是有标准的。

作者: _天行健    时间: 2017-10-12 19:28
很显然楼主把高频多高频过亮和解晰高混为一谈了,

而真正的解晰好而达到的细节丰富\泛音丰富带来的松香味模拟味和顺滑不刺激的声音,楼主却认为是糊的声音,

实际上这种声音不是糊,这才是更高水平的声音,也是真正的高解晰~
作者: GTO    时间: 2017-10-12 20:11
_天行健 发表于 2017-10-12 19:28
很显然楼主把高频多高频过亮和解晰高混为一谈了,

而真正的解晰好而达到的细节丰富\泛音丰富带来的松香味 ...

k240s加胆机,好像达不到你说的这种素质吧

作者: shengshting    时间: 2017-10-12 23:30
现在的烧友动不动就喜欢抛个理念出来,真是语出惊人。 明明不是音乐科班出身,偏偏要去谈及专业性的声学处理。

首先得问问楼主,糊到底是什么?如果仅仅是想出音乐厅的效果,我建议你可以买一个混响器,你想怎么混响都可以。

第二耳机的解析力决定了耳机最起码的素质,如果解析力差,他就不配称为一条好耳机。其他的再看耳机的调音风格,

包括单元,吸音棉,音腔方方面面。

我纹身、抽烟、喝酒、说脏话,但我知道我是好姑娘。我不相信这句话是对的。
作者: shenje    时间: 2017-10-13 09:40
szcqcc 发表于 2017-10-12 10:24
录音室费好大劲处理出来的讨好耳朵的声音又被你耳机糊回自然音了,这么玩有意思吗

这句话说得很对

作者: gulanci    时间: 2017-10-13 10:36
个人认为,能准确还原录音时的声音就可以了,如果录音时没有这些东西,那就说明你回放时有失真(染色性质的)
如果录音时有这些东西,那说明你回放不足(也是失真,比如细节丢失)
作者: ranwanui    时间: 2017-10-13 12:52
空间混响在声音上的表现是干或湿,而不是糊不糊。
器乐在大厅了演奏,声音丰满润泽,但是不糊。细节依然是那样多,不会模糊掉。
作者: GTO    时间: 2017-10-13 16:30
shengshting 发表于 2017-10-12 23:30
现在的烧友动不动就喜欢抛个理念出来,真是语出惊人。 明明不是音乐科班出身,偏偏要去谈及专业性的声学处 ...

20楼的回复是位专家,他的解释我很认同,真实的糊主要是声音的衰减造成的。我不专业我承认,因为我确实说的都是主观感受,我说有两种声音风格,一种是伴奏乐器清晰、硬朗,但是人声颗粒感太强,另一种是伴奏乐器略显朦胧,但是人声真是耐听。这两种做得好都好听,但是第一种听不长,会累、会腻,第二种可以长时间聆听而不累。我不反对解析高,但是高过了就成科学仪器了。英文中的仪器和乐器是一个词,instrument。好音响其实是应该是一件乐器,但是乐器如果做过头了就变成仪器了,那就失去艺术性了。所以对于高级音响,解析不是目的,如果解析过头了就得刻意的去做一些糊化措施增加音乐性。什么是音乐性,我目前认为就是用糊来模拟现实世界中的高音衰减。最后强调一下我不是在抛理念啊,这个论坛名字叫耳机大家坛,又不是叫耳机专业坛,我一个非专业者为什么不能和众位票友们探讨一下听音感受呢?
作者: shengshting    时间: 2017-10-13 17:55
20L是不是专家我不清楚。我只能说耳机没有办法分辨什么是乐器,什么是人声。有很多乐器和人声是有重叠区间的。
很多人说这条耳机是女毒,我不信,耳机真的能分辨男女么?他只是大多数女声那个频段调音讨喜。

耳机做出来就会有属于自己的频响曲线,那么每条耳机都会有自己的性格和特点。耳机毕竟是受体积所限,没有办法做到各个频段都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你说的糊应该是和解析力无关的,你只需要找一条中频调音过猛适合听人声的耳机就可以,或者建议上胆。就可以立刻解决你的问题。这个糊叫音染。

最后说一点,你听的所有的东西都是用你说的仪器做出来的。而且现在很多的歌曲后期制造已经加了很多的味精,所以用仪器听起来感觉还是不错的。

欢迎你继续回复讨论。一些日系木碗可以去试一下,或许可以满足你。




作者: tts43    时间: 2017-10-13 18:04
GTO 发表于 2017-10-13 16:30
20楼的回复是位专家,他的解释我很认同,真实的糊主要是声音的衰减造成的。我不专业我承认,因为我确实说 ...

好音响是乐器就完蛋了,要不你用个小提琴来放所有声音?就算你的小提琴是大师制造,千年文艺,万年积累,用来放别的乐器的声音也是垃圾。

作者: 心韵63    时间: 2017-10-14 19:49
shengshting 发表于 2017-10-13 17:55
20L是不是专家我不清楚。我只能说耳机没有办法分辨什么是乐器,什么是人声。有很多乐器和人声是有重叠区间 ...

音乐播放器和耳机,只要稍微过得去,就能分辨乐器声人声.若有重叠,只能说太差了.不糊,几十元的耳机完全可以做到.

作者: shengshting    时间: 2017-10-14 20:16
心韵63 发表于 2017-10-14 19:49
音乐播放器和耳机,只要稍微过得去,就能分辨乐器声人声.若有重叠,只能说太差了.不糊,几十元的 ...

请你看懂了我的回复再来评价好吗?

借坛内兄弟的一个数据

小提琴 200Hz~400Hz影响音色的丰满度;1~2KHz是拨弦声频带;6~10KHz是音色明亮度。
大提琴 100Hz~250Hz影响音色的丰满度;3KHz是影响音色音色明亮度。
贝斯提琴 50Hz~150Hz影响音色的丰满度;1~2KHz影响音色的明亮度。
长笛 250Hz~1KHz影响音色的丰满度;5~6KHz影响的音色明亮度。
黑管 150Hz~600Hz影响音色的丰满度;3KHz影响音色的明亮度。
双簧管 300Hz~1KHz影响音色的丰满度;5~6KHz影响音色的明亮度;1~5KHz提升使音色明亮华丽。 大管 100Hz~200Hz音色丰满、深沉感强;2~5KHz影响音色的明亮度。
小号 150Hz~250Hz影响音色的丰满度;5~7.5KHz是明亮清脆感频带。
圆号 60Hz~600Hz提升会使音色和谐自然;强吹音色光辉,1~2KHz明显增强。
长号 100Hz~240Hz提升音色的丰满度;500Hz~2KHz提升使音色变辉煌。
大号 30Hz~200Hz影响音色的丰满度;100Hz~500Hz提升使音色深沉、厚实。
钢琴 27.5~4.86KHz是音域频段。音色随频率增加而变的单薄;20Hz~50Hz是共振峰频率。
竖琴 32.7Hz~3.136KHz是音域频率。小力度拨弹音色柔和;大力度拨弹音色丰满。
萨克斯管 600Hz~2KHz影响明亮度;提升此频率可使音色华彩清透。
萨克斯管bB 100Hz~300Hz是影响音色的淳厚感,提升此频段可使音色的始振特性更加细腻,增强音色的表现力。
吉它 100Hz~300Hz提升增加音色的丰满度;2~5KHz提升增强音色的表现力。
低音吉它 60Hz~100Hz低音丰满;60Hz~1KHz影响音色的力度;2.5KHz是拨弦声频。
电吉它 240Hz是丰满度频率;2.5KHz是明亮度频率3~4KHz拨弹乐器的性格表现的更充分。
电贝司 80Hz~240Hz是丰满度频率;600Hz~1KHz影响音色的力度;2.5KHz是拨弦声频。
手鼓 200Hz~240Hz共鸣声频;5KHz影响临场感。
小军鼓(响弦鼓) 240Hz影响饱满度;2KHz影响力度(响度);5KHz是响弦音频(泛音区)
通通鼓 360Hz影响丰满度;8KHz为硬度频率;泛音可达10~15KHz
低音鼓 60Hz~100Hz为低音力度频率;2.5KHz是敲击声频率;8KHz是鼓皮泛音声频。
地鼓(大鼓) 60Hz~150Hz是力度音频,影响音色的丰满度;5~6KHz是泛音声频。
镲 250Hz强劲、坚韧、锐利;7.5~10KHz音色尖利;1.2~15KHz镲边泛音“金光四溅”。
歌声(男) 150Hz~600Hz影响歌声力度,提升此频段可以使歌声共鸣感强,增强力度。
歌声(女) 1.6~3.6KHz影响音色的明亮度,提升此段频率可以使音色鲜明通透。
语音 800Hz是“危险”频率,过于提升会使音色发“硬”、发“楞”
沙哑声 提升64Hz~261Hz会使音色得到改善。
喉音重 衰减600Hz~800Hz会使音色得到改善
鼻音重 衰减60Hz~260Hz,提升1~2.4KHz可以改善音色。
齿音重 6KHz过高会产生严重齿音。
咳音重 4KHz过高会产生咳音严重现象(电台频率偏离时的音色)。




请问,看明白了吗?

作者: 心韵63    时间: 2017-10-14 20:28
shengshting 发表于 2017-10-14 20:16
请你看懂了我的回复再来评价好吗?

借坛内兄弟的一个数据

哦,如此听,想是极客行为了,受教啦.
作者: GTO    时间: 2017-10-14 22:55
shengshting 发表于 2017-10-13 17:55
20L是不是专家我不清楚。我只能说耳机没有办法分辨什么是乐器,什么是人声。有很多乐器和人声是有重叠区间 ...

谢谢你的推荐,有机会我去试听一下。碰巧看到20楼的哥们发帖介绍自己的播放器,他就是用糊来模拟声音的真实感,可以去看看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 ... e%3D3&mobile=no
他上传了两个音频,可以听到音乐糊了一点以后,确实耐听了,把味精去了不少。个人觉得解析高了各方面都会好,只有一点不好,就是遇见味精碟或者那些追求颗粒感,口水音的碟,耐听度会下降,尤其是听人声,所以听这些音乐,就得拿胆机和线材来糊化。不明白这些发烧碟既然是做给高档器材听的,加那么多味精干什么。个人觉得雨果的人声很耐听,就是因为他录的人声就不追求那些什么颗粒感,口水音,演唱者应该是离咪比较远,所以反映出来的是经过喉腔共鸣后的自然的声音,不用在器材上做任何补救就可以长时间聆听。

作者: jackyan    时间: 2017-10-17 00:03
我觉得这问题没必要计论,每个人对声音的好坏标准都不一样吧,怎么计论呢。另外,我想说的是忘了那些玄了又玄的专业性的东西,一套过得去的系统,能让你安静下来听一会音乐的就OK了,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搞明白好了,我们只管安静的听音乐。
作者: 心韵63    时间: 2017-10-17 11:57
耳机的糊与不糊,在于声音的结点.声音的结点可细如发丝,如此,乐器声人声等各种声音,在他们各自的地方.若各种声音的结点大于脸盆脚盆,连成一片,就糊了.这与整个音乐糸统还有音量有关,不单纯只与耳机有关.
作者: 一之濑夏    时间: 2017-10-23 06:03
gtx770 发表于 2017-10-10 17:06
耳机系统只是回放部分,而有些人声特别是口水歌呀acg什么的听起来不舒服可能不是因为回放的问题,是录音的 ...

我觉得包括你在内的很多hifi党都对录音领域的误解很深。。。
hifi党所说的录音,其实是将录音和混音给混为一谈了
在专业领域看来,所谓的HIFI(高保真)本来就是个伪命题,为什么?
因为,声音早在录进去的阶段,就已经失真了。
下面拿制作一首相对简单的现代流行歌来做详细说明:
最初的最初,在拿到简单的钢琴demo后,编曲师(一般来说作曲家自己就会配好)会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配器,让这段demo变成伴奏(inst),配器的时候是不会用到任何真实乐器的,硬盘里有大把音源采样呢
编曲完了后就进入到录制阶段了,我们假定这个公司十分有钱,每个乐器都要真实录制--当然现在这么有钱的公司基本上不存在的,也没有必要,一般录几个重要的吉他鼓就行了,极端点的甚至一件真实乐器都不会给你用的,全是采样。不过采样也有贵价廉价,有些作品听起来完美的不真实,就是用了超贵的采样音源(这里也就是成本了)
现在要开始录音了,首先我们来看看一套土豪录音室常见的录音系统是怎么连接的:
土豪录音室的电一般都处理的很干净,所以一般是不会用‘hifi电处'的。
录音室设备都锁在机架上,所以一般是不会用’hifi器材架’的
就算是土豪录音室,也没钱给每个设备都配双皇冠,所以一般都是用鸡线的
但是注意,土豪录音室不注重这些,并不是因为这些是玄学,而是因为他的用电环境在本质上,就比大部分发烧友的用电环境好很多了
然后把麦给乐器架上,没钱的舒尔SM5758这种(如果你听到的声音发冲,高频能量感很足但失真严重,基本上就是57出来的声音了),有钱的会逐一测试各种话筒在当前环境下的匹配度,最后挑出最合适的一个或一组,架成最合适的摆位
这里第一层失真来了:话筒并不是如同行外人想象的那样不同价位只是录到的细节不同,事实上每个麦都有不同的声音特性,光从咪头来说就有动圈电容铝带,这三个大类的声音就已经差别很大了(动圈和电容就是两种不同的声音,跟灵敏度细节没半毛钱关系),加上话筒还有晶体管电子管,每只话筒的调音又各有特色,加上最近好像还出了不明绝历的数字话筒。。。
有兴趣可以去音频应用找些未经过任何后期处理的干音听听,你会发现光是干音就跟现实中听到的声音完全不同了。。
再说点题外话,其实很多人声都是电子管话筒录的,所以要用胆机回放起来才会比较好听么2333
好了,经过话筒的第一层失真后,来到了话筒线环节,就算是土豪录音室也用不起几十米长的银彩,所以只能用用鸡线了,事实上我试过用330i做话筒线,录出来的声音怎么说呢。。。改变是有,但貌似不是朝好的方向(在后期混音层面来说)。。。。。
过了鸡线后来到了第二层失真:话放
尽管一般土豪棚子都会配一台贵的要死售价7位数的88路的超大型调音台(neve啊ssl啊之类的),但毕竟有88路,平摊到每一路上面也就只有几万块了,算上均衡压缩什么的,自带的话放还真不怎么样---专业音频产品就这样,贵价大多数是加通道加出来的....
扯远了,说回话放,就跟音响要功放,耳机要耳放一样,话筒也需要话放,同样的,每一台话放的声音是都不一样的。。。
而且专业领域也并非像大家想的那样冷冰冰的,贵价话放出来的声音都很甜,连NEVE老爷子也说过‘只要你掌握了要点,就能让设备发出美妙的失真’这种话,可见录音领域其实也跟高保真搭不上什么边的。
同样的,话放也有电子管。。。
可能还真是用什么录的就要用什么来回放吧2333
这样就有两层失真了
然后就到了ADDA,跟DAC一样,不同的ADDA处理出来的声音也是不同的(AD-DA)。。。。
然后就到了—声卡—对!声卡!大家最看不起的!声卡!
不过到了声卡这块其实失真倒还真的不多了,专业声卡都在指标和稳定性上做文章,并不会有什么失真了,而且在一整套分体系统下,声卡(音频接口)的存在其实也就只是个连接电脑的接口罢了。
在专业音频领域中,声卡差不多就算是个数字转盘啊USB界面啊之类的东西吧,只不过接口全一点了(不然怎么叫音频接口呢)。
就这样,一个声音经过3次(话筒,话放,ADDA)失真处理后,终于进入了DAW(录音软件)里
关于录音软件是这样的,有人觉得protools比cubase/neundo之类的好听,我..我觉得这点差异其实还是看人啦..很多大师不还是用的cubase么...
当然比CE之类的还是好很多的,AU进化到现在其实也不错了
现在声音是录进电脑里了,怎么让录音师听到呢?
用电脑放呗!
声卡--ADDA--调音台(有钱的话)--监听音响
看,再好的录音师,再顶级的棚子,做歌的时候用的都是‘pchifi’
监听音响其实也有调音的,也要甜的,不然也不会有大白盆这种所谓的‘标准参考’了。
好了,现在录完了,开始混音了。
如果说前面的还是自然失真的话,到了混音阶段。。。
好像太长了,我明天开个新帖继续讲吧。。











作者: gtx770    时间: 2017-10-23 08:13
一之濑夏 发表于 2017-10-23 06:03
我觉得包括你在内的很多hifi党都对录音领域的误解很深。。。
hifi党所说的录音,其实是将录音和混音给混 ...

长知识了。。居然还有话放?还是电子管的。。。
这块水很深啊,写的很有意思。
cubase见别人用过各种品牌的钢琴声提琴声的音色都有。。
支持重新开个帖子把录音混音制作都详细科普科普

作者: cain8889    时间: 2017-10-23 08:35
本帖最后由 cain8889 于 2017-10-23 11:24 编辑
一之濑夏 发表于 2017-10-23 06:03
我觉得包括你在内的很多hifi党都对录音领域的误解很深。。。
hifi党所说的录音,其实是将录音和混音给混 ...

和我观点一致,HiFi如果只有一条标准是高保真,那HiFi就是伪命题。。。如果HiFi的标准是好听,那么HiFi就是没有标准,因为好听是个主观描述,大体上动态够不刺激就可以了,风格和细节方面看录音,风格就不说了,如果回放器材连细节都能丢失,那就说明这个HiFi行业不是一般的坑爹。。。所以啊,面对娘胎里就有的各种音染失真,以为吃高价补药可以根治就是缴纳智商税。。还是那句话,买一个器材自己觉得好听就行了,到处别吹。。我承认人的耳朵是有差异的,这个差异并不是听到听不到的差异,而是对声音的偏好,正如人对味道有偏好,所以,好不好听因人而异这个说法大体没错,而这个好听与价钱关系不是太大,和偏好的关系更大,也有些人连偏好都不固定,看价格高就先入为主认为声音好,发烧最可悲的事就是以价论声,最司空见惯的也是以价论声。。买各种补药在我看来基本是满足要把钱花掉的发烧心理需求,和音质没多大关系,所谓一耳朵巨大提升不过是一掷千金后必须的安慰剂,瞧,声音有改变,这钱花的值!

作者: GTO    时间: 2017-10-23 14:46
一之濑夏 发表于 2017-10-23 06:03
我觉得包括你在内的很多hifi党都对录音领域的误解很深。。。
hifi党所说的录音,其实是将录音和混音给混 ...

想知道最后为什么要对声音做那么多处理,流行音乐针对手机放音做一些处理和提升可以理解,为什么很多发烧碟片也去大力作假,结果就是在发烧器材里听感不自然,必须用胆来掩盖。

作者: nickdo    时间: 2017-10-23 16:31
把中高音干尖, 数码味当成高分折力了...???? 国产解码的通病

高分折力应该是有空气感, 乐器分离度高, 人声密度度高, 顺滑... 别扯什么录音差的进来...
作者: 一之濑夏    时间: 2017-10-23 18:52
GTO 发表于 2017-10-23 14:46
想知道最后为什么要对声音做那么多处理,流行音乐针对手机放音做一些处理和提升可以理解,为什么很多发烧 ...

因为棚子里录出来的干音不处理根本没法听
粗制烂造的流行碟可能处理还少点,标准流程走一套就好了
发烧碟的处理很多都是很狠的
甚至对大编制进行分轨录音后期重新混缩的做法也是存在
这时候hifi所谓的定位分离度,其实就是录音师想让你听到的东西而已
我去维也纳金色大厅现场听过,哪有hifi系统上回放的分离度那么高哦!
至于演唱会什么的,现场分轨录音,后期重混已经是业界常识了(
最简单的,大家喜欢的泛音/空气感
说白了就TM是混响好么......
你去听听小提琴的干音,再贵的系统都听不出一丝泛音出来
而现在最贵的硬件混响系统,TC的,20万吧也就
还不如hifi一根线贵呢






欢迎光临 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http://erji.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