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标题: 拜亚动力DT1770试听小记 [打印本页]
作者: monokatoikia 时间: 2017-3-22 17:11
标题: 拜亚动力DT1770试听小记
感谢拜亚动力、帝捷公司、耳机大家坛组织本次试听活动。由于试听时间仓促,听感写得比较简单,但求如实表述所闻,供坛友参考、指正。
系统如下:
台式音源:雅马哈CD-S3000 SACD唱机(volex机线)。
耳放:德国湖人V281(tiglon ms12a电源线)。
随身音源:乾龙盛QA360LE。
线材及周边:pad vesta xlr信号线,DT1770pro除原厂两条配线外,还有欧亚德旧款HPC-X63耳机线,JPS墙插。
试音碟:Naim《The Sampler 4》,NAXOS出品的歌剧《卡门》精选集。
关于DT1770pro一二三:
(一)一处实用的进步
拿到1770,我第一反应就是头梁拉起来更顺手了。以前拥有过T90,试听了T1二代与T5P,然而印象中前三个耳机的头梁调节功能都不及1770来得舒服。一是阻尼大小适中,二是调整每个刻度的手感很均匀,不会像之前的试听机那样有点松,也没有T90头梁内部碎渣造成的卡顿。这个改良了设计的耳机头梁让我对1770产生了不错的初步印象。
(二)两种耳罩声音的区别
上家装的绒耳罩。相同曲目下对比一番后感受如下,与皮耳罩相比,绒耳罩之下出来的声音更“清淡”,皮耳罩下的声音更暖厚。
较为直观的感受,在皮耳罩下,乐队中的大提琴的共鸣表现得更充分有力度,人声更加饱满;绒耳罩下的声音更偏上盘,中高频的空气感要好点。
如果我要干活,更倾向于选绒耳罩,减少混响,声音更清晰从而方便挑刺;而皮耳罩则用来日常欣赏音乐。
(三)三条线材的玄学
关于线材能否调音的争论似乎从HiFi兴起之时就未停止,如开头所述,我力求据实谈听感。
在台式系统上,三条线的表现大致如下:原厂电话线会增加声音的厚度,听弦乐能明显感受到,同时稍微有点糊;欧亚德XX线则比较强调线条感,听上去更凝聚一点,中低频的量感被削弱少许;原厂直线大概介于两者之间。
而随身系统上,原厂两条线的声音更加趋同,欧亚德线还是很明显能听出来声音细瘦点。
三条线的声音,我认为本质上没有太大差距,毕竟欧亚德这条也就是不到五百价位的线。不过基于个人口味,我还是愿意用它换掉原厂线。
二、DT1770pro与GMP450的新老对话
(一)曾经听闻MB QUART(德国大师前身)早期研发团队源自拜亚动力这样的说法。虽然我无从考证,但在台式系统上,两个德系封闭式监听耳机出来的声音,竟很容易听出让我觉得一脉相承的地方。
1770用绒耳罩时,与GMP450一样,都有着清冽的中高频、平直的中频与相对克制的中低频。1770得益于后发的技术优势,在密度和解析力方面比GMP450有可闻的提升;并且由于1770的单元腔体更大,声场比GMP450更舒展,不过和大多数开放式耳机比较,边际感还是相对更明显。但我听完1770再听回GMP450也不觉得后者的声音无法接受。可见GMP450确实算得上一个经得起考验的耳机。
在随身系统上,1770特斯拉技术的优势更明显地体现出来。尽管声场规模、密度比台式系统下明显不及,QA360LE驱动1770还是容易得多,基本保持了相对正常的音色;GMP450毕竟是个阻抗300欧姆灵敏度不高的老耳机,接QA360LE后中高频出现了可闻的失真,音色干、金属味重。
相比GMP450,1770可更换部件,玩法更多样,换皮耳罩之后更杂食。GMP450,我还是更倾向于把它定位成工作用耳机。
顺便说下,拜亚这次在1770上采用了一个挺实用的设计——取下原耳罩之后,新耳罩沿着这个缺口很容易套上去。虽然不太起眼,还是能从这么一个细节感受到拜亚动力在监听器材领域的专业精神。当然这种“专业范”也有个副作用,耳压比较紧,但这毕竟是一副监听耳机,肯定要考虑到录音室中来回移动时的稳固性,所以这么设计也能理解。
拜亚动力自2009年推出T1以来,终于在DT1770上把该技术应用于包耳式监听耳机,除开技术下放的发展要求,也展现出拜亚动力对特斯拉技术越来越纯熟的应用。期待拜亚动力在不久的将来推出更好的动圈耳机。
附几张渣图留念。
欢迎光临 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http://erji.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2 |